——以金堉《朝天錄》為中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尤李
朝鮮使臣眼中的覺華島形象
——以金堉《朝天錄》為中心
尤李
明末朝鮮使臣金堉漢文化修養頗高,其所作《贈覺華島學長王納諫》、《覺華島阻風次諸葛草廬韻》、《覺華島》和《回還時覺華島開洋祭文》等論文頻頻引用漢文化典故,營造道教或中國民間宗教的意境,是現實與想象交互影響的產物。盡管金堉途經覺華島,實在后金軍隊重創該島之后,但是金堉仍然極力從正面書寫和塑造覺華島的形象,仍然認定明朝系禮儀文化之邦,其“慕華”與“事大”之心未變。
明朝 朝鮮 覺華島 金堉《朝天錄》
在明清時期,中國與朝鮮半島政權的關系是一種朝貢關系,每年朝鮮定期派遣朝貢使團到中國朝貢。朝鮮視明朝為“天朝”,遂以“朝天”稱呼這種出使,而明清朝視朝鮮為“夷狄”,故謂這種使行為“燕行”。燕指明朝的首都北京,又稱燕京。
在明朝初期,中國和朝鮮半島相繼出現政權交替現象,這給兩國關系帶來若干不穩定因素。這種波動狀況大約持續30多年,至明成祖時期趨于穩定,兩國關系轉入正常、穩定發展的軌道。從明成祖至明神宗時代,在具體交往過程中,中朝雙方有時也會出現小的芥蒂、矛盾,但是雙方一般能以大局為重,予以協調、解決。兩國的睦鄰友好關系在這段時期總體上比較穩定。①
隨著時局和兩國關系的變化,朝鮮使團“朝天”和“燕行”的路線有多次變動。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明朝遷都北京之后,朝鮮使臣從陸路入貢,朝貢路線逐漸固定,途中經過廣寧(今遼寧北鎮)。這條陸上貢道延續時間最長,從永樂十九年到萬歷末年(1620)。②在明朝末年,因為后金在遼東地區興起,朝鮮使臣朝貢的陸路被堵,不得不尋求海路。這條海路就經過覺華島(今遼寧覺華島)。而且,此條海路迂回險惡,朝鮮使臣對此道頗有怨氣,屢請變更,但未能成功。③
在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4),朝鮮使臣金堉在朝貢途中路過覺華島,并用漢文描繪該島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些詩文均收入其所撰《朝天錄》中。本文將聚焦于這些出自文化“他者”的資料,以此來管窺朝鮮使臣眼中的覺華島形象。
崇禎九年(1636)七月十六日,朝鮮使臣金堉出海,④于八月二十一日抵達明朝的覺華島、寧遠⑤作詩《贈覺華島學長王納諫》云:
樂潯英才教育之,初心豈在好為師?他年門第登龍榜,始識恩深打掌時。⑥
“學長”可能指覺華島地區的學官。據研究,明廷在地方府、州、縣設立學校、學官,地方學官需要教導學生四書經史。在明初,朝廷崇儒重學,地方學官受重視。從明仁宗洪熙年間(1425)開始,地方學官受人輕視,官職卑微。自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后,各地學官多不以訓誨生徒為事,而是惟利是圖、不知廉恥。到了晚明,更是地方學官缺人,學校敗壞不堪,學官制度蕩廢殆盡。這種情況尤以邊地學校為甚。⑦而在朝鮮使臣金堉的筆下,覺華島的學長王納諫卻熱情教誨英才,這恐怕是晚明社會的一個特例。
金堉又作《覺華島阻風次諸葛草廬韻》曰:
圖南未效北溟魚,浦口停舟送日居。
賴有草廬瓊玉字,案中如見貴和書。⑧
其中“圖南“為典故名,取自《莊子》?!肚f子·內篇》卷一上《逍遙游》如此詮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⑨
“圖南”謂南飛、南征,后世遂以“圖南”比喻人的志向遠大。另外,金堉在這首詩中以“瓊玉字”比喻美好的詩文,可見他對漢文化的仰慕。
金堉還作《覺華島》言:
方丈三韓外,開帆駕洪濤。
篙工密逞巧,利涉想蟠桃。⑩
這是將覺華島比作道教傳說中的海中仙山方丈。所謂“想蟠桃”,莫非是幻想天宮中的蟠桃。金堉在這首詩中運用道教典故來渲染覺華島及附近海域的景觀。
金堉在回國途中再次經過覺華島,于崇禎丁丑(即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二十三日作《回還時覺華島開洋祭文》云:
受命西來,已經萬壽、千秋之節竣事,東去又作三山雙島之行,為眾命,以清齋仰群靈而瀆告。伏惟天妃圣母,既著慈愛之仁;海若尊神,又含寬容之德。勝九萬以利見濟險,惟仰于龍王,擊三千而如飛,助順實賴于風伯,矧茲小星之垂祐,亦曰大功之能全,何畏彼偃溟之鯨,孰侮予橫海之鶻?四月維夏,方切欲東之心;北風其涼,愿遂圖南之志。伏愿諸圣俯鑒,征忱指示可生之途,俾免倉卒之患乎?生忠信,尚或無愧于神明。此日艱危,庶幾不忌于報效。?
開洋祭主要在行船之前進行。這份《開洋祭文》中的萬壽節指明崇禎帝的誕辰日。崇禎帝朱由檢出生于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這里的千秋節當指崇禎帝的周皇后的生日。周皇后生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三月二十八日。
這份祭文所謂“三山雙島”即指覺華島及其附近地區。三山喻指道教傳說中的海上三座仙山——方壺(方丈)、蓬壺(蓬萊)和瀛壺(瀛洲)。雙島則指覺華島和桃花島。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遼東志》稱覺華島在“城東南二十里海中”,桃花島“在海岸城東十五里,登萊海運船灣泊于此”。?清人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曰:“桃花島,在(寧遠)衛東十五里海濱,海舟往來恒泊于此。又覺華島,在(寧遠)衛東南二十里。上有海云、龍宮二寺。”?據《明史·地理志》所載,寧遠衛之“東有桃花島”,“東南有覺華島城”。?顯然,傳世文獻均稱明代寧遠衛附近海域(今遼東灣水域)有桃花和覺華兩座不同的島嶼。
《寧遠州志·輿地志》云:“覺花(即覺華)、桃花二島,望之咫尺,而杭無一葦,淼若蓬瀛。”?這段文字亦將覺華島和桃花島比作傳說中海上的兩座仙山——蓬萊、瀛洲。在《寧遠州志》中,作為“八景圖”之一的“海涯雙島”圖上顯示:覺華、桃花兩座島嶼確實近在咫尺。?
覺華島在遼金時期被稱為“覺華島”、“覺花島”或“桃花島”。從遼金元時代的文獻來看,在靠近今遼寧興城的遼東灣水域,均只有“覺華島”一座島嶼,時而又稱之為“桃花島”。?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在興城附近海域,遼代的島嶼只標示覺華島,?金代則有桃花、覺華二島,?元代只標有桃花島,?明代的地圖也僅標注覺華島,不見桃花島。?但綜合上引史料觀之,到明代,遼東灣水域卻有覺華和桃花兩座不同的島嶼。桃花島離海岸更近,是來自山東半島的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的海運船停泊的重要港口,擔負起溝通遼東與山東地區的海運交通的重任。?在明人所修《遼東志》中所收《寧遠衛山川地理圖》和明人所修《全遼志》所收《寧遠衛境圖》中,均是地圖右邊標一“桃花島”,注曰:“東至廣寧中屯衛(今遼寧錦州)杏山驛八十里。”地圖左下角注云:“南至覺華島四十里?!?筆者于2011年8月和2014年5月兩次登覺華島實地考察,發現覺華島呈葫蘆形,兩頭大,中間有一塊狹長地帶連接兩頭。筆者推測:明代可能因為海平面上升,淹沒了中間這一狹長的通道,從而使一個島變成兩個島,分別被冠以桃花島和覺華島之名。
朝鮮使臣金堉深感覺華島及附近海域行程險惡,遂向各類神靈祈禱,即《回還時覺華島開洋祭文》所謂“仰群靈而瀆告”。他在祭文中提及行“清齋”。清齋謂舉行祭祀或典禮前潔身靜心以示誠敬,或指素食。
《回還時覺華島開洋祭文》還言及向“天妃圣母”禱告。“天妃圣母”又稱天后,是民間媽祖信眾對媽祖的尊稱。按羅春榮先生的意見,媽祖信仰起源于中國東南沿海。這一信仰的主體是林默娘,經過神化之后的她具有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保障海上平安的神力。由于元代海運的發展、繁榮,媽祖信仰迅速傳播至北方地區,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此看來,金堉雖為朝鮮使臣,卻也接受了中國民間盛行的媽祖信仰。
這份祭文又稱金堉向民間神靈海神、龍王、風伯、小星祈禱。據吳一煥先生研究,薩爾滸之戰(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即1619年)后,遼東陸路完全為后金阻絕,中朝使節交往只好依賴海路。當時海路險惡,人極易身遭不測。使臣們出于相當實用的目的,為求平安和完成使命,遂頻繁祭祀海洋。他們祭祀的對象十分復雜,而且經常變化,包括海神、龍王、島神、天妃、山星神、舟公神、關王廟、三官廟等。事實上,這些使臣可能并無固定信仰,只是臨時根據現實需要而選擇祭祀對象。?金堉出使面臨同樣的境況,自然也不能例外。這正如他在此祭文中所宣稱的祭祀諸神之動機:“指示可生之途,俾免倉卒之患?!苯饒种^“生忠信,尚或無愧于神明”,即認定人道德品質高尚,方能獲得神靈的庇佑。
《回還時覺華島開洋祭文》謂“何畏彼偃溟之鯨”,此出自西晉辭賦家木玄虛所書《海賦》中的詩句:“魚則橫海之鯨?!?這份祭文中所稱“孰侮予橫海之鶻”,實源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所作《荔支嘆》中的詩句“飛車跨山鶻橫?!?。?鶻本指一種海鳥,此處喻指海船。“飛車跨山鶻橫?!币鉃橄耧w車跨過千山、像鶻鳥越過大海?!独笾@》原本描述的是唐玄宗寵楊貴妃派快馬從南方西安飛遞荔枝的情景,最后荔枝傳送到皇宮中竟如新采摘的一般,“風枝露葉如新采”。顯然,金堉在這份祭文中嫻熟地引用漢人的詩文來襯托覺華島及周邊海域之景色,起到比興的作用,為個人的情感表達和祭祀活動烘托氣氛。
金堉所刻畫的覺華島形象是現實與想象交互影響的產物,他的精神世界深受漢文化影響。這應當和明代大量漢文書籍向東傳入朝鮮半島密切相關。據研究,明代傳入朝鮮的大部分漢籍實際均通過朝天使臣之手。朝天使臣在漢籍東傳朝鮮過程中大致通過兩種途經:其一,朝天使臣作為使節奏請明廷賜書,并將這些書籍帶回國;其二,朝天使臣在允許的范圍內積極求購漢籍,同時接受私人贈書,并帶書回國。使臣傳入朝鮮半島的漢籍數量多、范圍廣,包括經史、各類詩文集、稗官小說、漢譯西學書、歷書、地理、科技、美術等方面,還有大部頭的類書、叢書。部分圖書迅速傳入朝鮮半島,而且影響大。?金堉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其漢文化修養頗高,能夠在詩文中頻頻引用漢文典故,營造道教或中國民間宗教的意境,也是自然之事。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金堉出使及回國兩次經過覺華島,實在后金軍隊重創該島之后。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正月,后金軍隊攻打寧遠城(今遼寧興城),遭遇明軍守將袁崇煥的頑強抵抗,努爾哈赤遭受了他起兵以來的第一次失敗,惱羞成怒,轉攻附近的覺華島,焚燒島上的明軍糧料、對兵民大肆屠殺、搶掠,這是對寧遠之敗的野蠻報復。明軍雖然取得寧遠主戰場的勝利,卻在副戰場覺華島一敗涂地。之后,覺華島經過遼東巡撫袁崇煥的經營,仍發揮一定作用。?但是,從明軍覺華島之役慘敗至金堉途經此地的短短十年間,覺華島恐難恢復昔日的狀況。從總體趨勢和歷史大背景來講,此時明朝的江山已經危若朝露,東北地區的邊防亦江河日下,覺華島原本盛行的佛教文化更是一落千丈。金堉仍極力從正面書寫和塑造覺華島的形象,可見他卻然認定明朝系禮儀文化之邦,其“慕華”與“事大”之心?不變,依舊全面認同明朝和中原文化。
致謝:本文是樓宇烈先生主持的“覺華島佛教歷史與文化”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得到納通醫療集團、遼寧省葫蘆島市政府和覺華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資助,謹此致謝!
[注 釋]
① 張帆:《明朝與朝鮮的關系》,王小甫等著《中韓關系史》(第2版·古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59-280頁。
② ③ 楊雨蕾:《明清時期朝鮮朝天、燕行路線及其變遷》,《歷史地理》第21輯,第262-267頁、第267-269頁。
④ ⑤ [李朝]金堉:《潛谷朝天日記》,林基中編:《燕行錄全集》卷16,首爾: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158頁、第173頁。
⑥ ⑧ ⑩ ? [李朝]金堉:《朝天錄》,《燕行錄全集》卷16,第291頁、第315頁、第325頁、第326-327頁。
⑦ 陳寶良:《明代學官制度探析》,《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3期,第105-108頁。
⑨(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內篇》卷1上《逍遙游》,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3-7頁。
? 《遼東志》卷1《地理志》,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本,沈陽:遼沈書社影印本,1984年,第359頁,又見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修《全遼志》卷一《山川志》(《遼海叢書》本,第536-537頁)。
?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37《山東八》,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734頁。
? 《明史》卷41《地理志二》,山東條,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第956頁。
? ? 《寧遠州志》卷1《輿地志》,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本,沈陽:遼沈書社影印本,1984年,第2412頁。
? 如遼道宗大安八年(1092)《覺花島海云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記》(向南輯:《遼代石刻文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51頁);金人王寂有詩《覺華島并引》(王寂《拙軒集》卷1,(清)吳重熹輯:《九金人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10頁);王寂還作有《留題覺華島龍宮寺詩》(《拙軒集》卷1,第10-11頁);金人趙秉文有詩《桃花島回寄王伯宜》(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卷6,《四部叢刊》本,第8頁背,第9頁正);《金史·地理志》載:興中府所屬的興城縣有桃花島(《金史》卷24《地理志上》,北京路條,第561頁);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翠峰寺地產記碑》說翠峰寺是“覺花島海云寺之墳山”(朱子方據李文信抄寄的石刻原文抄本錄文,參見朱子方《跋興城塔子溝出土的兩件石刻》,《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動態》1984年第2期,第1頁);元人楊弘道作七言絕句《題桃花島圖》(楊弘道:《小亨集》卷5,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00頁)。
? ?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6冊《宋·遼·金時期》,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5頁、第50頁,第5頁、第50頁。
? ?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13-14頁、第52-53頁。
? 明代遼東、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詳見陳曉珊《明代登遼海道的興廢與遼東邊疆經略》,《文史》2010年第1輯,第209-234頁。
?《遼東志·寧遠衛山川地理圖》、《全遼志·寧遠衛境圖》,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沈陽:遼沈書社影印本,1984年。
? 羅春榮:《媽祖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12、53-65頁。
? [韓]吳一煥:《海路·移民·遺民社會——以明清之際中朝交往為中心》第1章《明末清初遼東的形勢與海路的重啟》,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2-97頁。
?(梁)蕭統編,海榮、秦克標校:《文選》卷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4頁。
?(宋)蘇軾著,傅成、穆儔標點:《蘇軾全集》卷3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4頁。
? 楊雨蕾:《燕行與中朝文化關系》第3章《燕行使臣和漢籍東傳》,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108-115、138-148頁。
? 閻崇年:《論覺華島之役》,《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8頁。
?“慕華”與“事大”反映出朝鮮對明朝的基本文化心態。對這一問題的具體闡釋,參見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第1章《朝鮮王朝對明清的基本文化心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33-62頁。
責任編輯:趙 欣
K248
A
1009-5241(2015)06-0080-04
尤李 北京圓明園管理處副研究館員 北京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