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宇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淺析
張鴻宇
(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摘要】通過對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的分析,對作品的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一,《臨安遺恨》的曲式結構。第二,《臨安遺恨》的演奏分析。
【關鍵詞】臨安遺恨;曲式結構;演奏分析
眾所周知,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是何占豪以南宋的歷史背景和岳飛的遭遇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作的。同時,引用了同名古曲《滿江紅》作為素材發(fā)展而來的一首古箏協奏曲,該曲使用了混合拍子,七大部分。
從結構上來看,在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中,除去1-43小節(jié)的引子, 44-96小節(jié)看做A段,是該曲的主題部分; 97-207小節(jié)是該曲的B段; 208-244小節(jié)是A段的變化再現,為A’段。這三個部分構成了A、B、A’的形式,即復三部曲式的首部。245-312小節(jié)看做C段;313-324小節(jié)運用了C段的旋律做加花變奏,標記為C’段。C、C’段構成了復三部曲式的中部。325小節(jié)到樂曲的結束是呈示部A段的轉調再現。
從旋律進行和發(fā)展手法來看,又具有變奏曲式的特點。該曲44-96小節(jié)標記為A樂段,是主題;97-207小節(jié)的開頭旋律有主題的痕跡,是主題的第一次變奏;208-244小節(jié)依然運用了主題作為開頭,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245-312小節(jié)由e羽調開頭,最后結束在b羽調上,還是由主題變化發(fā)展而來,是變奏三;313-324小節(jié)是以變奏三為基礎進行發(fā)展的華彩,是變奏四;同樣,尾聲也可以看做樂曲的轉調變奏。
所以,該曲體現兩種曲式的混合,在曲式結構的設計中,凸顯了以變奏曲式為主導,兼帶有復三部曲式性質的混合曲式。下面七大部分,給予演奏方法上的粗略分析與情感處理上的把握。
(一)引子(1-43)
以激昂悲壯的鋼琴為前奏,之后古箏用右手強有力的和弦配以左手大幅度的刮奏直奔主題演繹著強烈的場面,揭示了悲憤的情感主旨,借此描繪岳飛英雄形象與不滿憤恨的情緒,要把爆發(fā)力彈奏出來。因此從各支點上把握好:先用雙腳支撐全身,臀部坐穩(wěn),用上腰部力量將身體送向前,大臂主動帶動小臂,手腕放松,將最終著力點放在指尖上,做足彈性與反點。這種姿態(tài)可使力度上具有強有力的爆發(fā),演奏出來的音樂強而不躁,弱而不虛,在情感的傳達上自然就會真實不做作,肢體上才可謂大方灑脫。
隨后一段強弱起伏搖指與細膩的滑音,哭訴出了英雄內心最脆弱的一面,訴說著他滿心的凄涼與哀怨,下行音階以“B”音重顫作為終止,把聽者的心情沉入谷底,最后采用了模進手法,最終以樂曲主干音“A”音的揉弦暫且告一段路。
(二)主題(44-96)
慢板是全曲的主題,情感上逐漸平靜下來,整首作品正是在慢板旋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加花變奏,此段展現岳飛最細膩的一面,難點在于這么緩慢這么單一旋律里表達出最細膩、最豐富的情感變化,就需要將注意力大量的集中在左手揉、按、吟、滑上。
此曲一共出現了三次慢板,第一次是在引子后,第二次在快板結束后,第三次在尾聲中再現了慢板,要求每一次演奏慢板的感情基調都是有所不同的,所傳達給聽眾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慢板的第一次出現,在彈奏時使用了大量的連托技巧,它傳達給我們一種粘、綿的音色及對祖國大好河山、親人的眷戀,而且抓住了箏的音色特點,運用了大面積左手的揉、按、吟、滑技巧展現鋼中有揉、粗中有細的情感,主題使用最簡單的旋律傳達著最豐富的情感,體現了簡單并不簡約的氣質。
(三)變奏一(97-201)
變奏一是全曲的快板,描寫岳飛回想當年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豪邁氣概,旋律緊張而急促,情緒上也與主題大相徑庭,巧妙的運用了點指技巧來描繪戰(zhàn)場中戰(zhàn)馬奔騰的蹄聲,短促的十六分音符與重音的安排描繪了戰(zhàn)士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場面。此時,對肢體配合上的要求是穩(wěn)且收斂,在其他部位的支點支撐好的情況下,將所有的表情集中在臂部與指尖上。左右手指尖的支點應最大可能的集中且一前一后、一上一下的相互協調起來。這樣處理曲目中快板的音色方能集中且清晰、扎實。隨后作曲家運用了一個大三度的雙指搖,加上了三拍的掃弦以及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與大撮使用,栩栩如生的展現了一幅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
(四)變奏二(208-244)
慢板在全曲中的第二次出現,好像表達了岳飛從回憶中清醒過來,旋律較第一次少了很多裝飾音,顯得更加簡約、干凈,在演奏時可以選擇靠近古箏琴碼的位置,采用渾厚、低沉的音色,大量的顫音不斷傳達著英雄的憤慨與悲傷。
(五)變奏三(245-312)
旋律一改之前悲涼的音樂風格,略顯活潑,是岳飛的一美好回憶,仿佛是被奸臣陷害前與家人團聚的美好場面。這里已是岳飛的第二次對往日的回憶。而結尾處的連續(xù)四小節(jié),無耐的刮奏以及用鋼琴震音與上行刮奏的減七和弦,殘忍的將岳飛拖回現實。
(六)變奏四(313-324)
全曲的最高點,華彩部分,隨著鋼伴連續(xù)四小節(jié)柱式和弦出現,岳飛又看到了眼前的一切,只有一個恨字在心頭。急促的搖指、強有力的和弦、刮奏、大撮與大幅度的級進、重顫、結束處的最高音把埋怨、怨恨不斷推進、宣泄,得以升華。
(七)尾聲(325-348)
再現了全曲的主題,與題中的“遺恨”產生了呼應的關系,旋律較平靜,臨終前雙指搖、三小節(jié)柱式和弦、情感提示中“最強”,仿佛岳飛臨行前對上天不公的抱怨。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采用了變奏曲式為主導,帶有復三部性質的混合曲式,采用單一主題,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深厚多樣,值得細細的揣摩與品位,只有在理解全曲的布局后才能在演奏過程中傳達出正確、到位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郭琳.《古箏演奏之“韻”》[D].河北大學,2010.
[2]任藝.《試問如何在古箏演奏中獲得理想的音色》[D].吉林藝術學院,2011.
作者簡介:張鴻宇(1991—),女,安徽淮北人,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