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曦
(南京醫科大學團委,江蘇 南京 211166)
普通高校藝術發展現狀探微
馬曉曦
(南京醫科大學團委,江蘇 南京 211166)
藝術教育作為高等院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日益得到教育主管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將通過對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由此闡釋普及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藝術教育;素質教育;美育
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來,素質教育建設在我國始終保持穩步推進的態勢。藝術教育作為高等院校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正日益得到教育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的應有關注和重視。
談及高校藝術教育的發展,藝術類專業型院校堪稱主力軍。藝術院校在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在專業藝術人才的教育培養上可謂當之無愧的先鋒力量。此外,越來越多綜合性大學也逐漸設立相應的藝術學院(系)。此類院校的藝術教育亦呈如火如荼之勢,同樣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人才。
顯然,上述兩類院校(系)以培養專業型藝術人才為主要目的,在藝術教育開展的程度和途徑上與普通高校存在明顯差異,故而不作為本文所主要論述的對象。值得肯定的是,在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等指導性文件的有力推動下,藝術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存在的問題:其一,藝術專業師資力量匱乏,教學內容和水平相對有限;其二,學校引導不夠充分,學生普遍注重第一課堂的專業知識學習,忽略了藝術教育與自身綜合發展的密切聯系;此外,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惠及群體仍為少數,尚未得到更為廣泛地普及。
伴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化,藝術教育的實施形式和途徑也在予以相應豐富和完善。整體而言,普通高校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開展藝術教育工作。
(一)開設公共藝術課程。近年來,普通高校在普遍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的基礎上,課程設置逐漸由《藝術概論》類基礎性課程向《藝術作品賞析》、《藝術史論》類專業性課程拓展,教學內容得到了充實與豐富。可以說,公共藝術課程是廣大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普通高校應當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系列文件精神要求,進一步落實藝術公共課程的學分管理及配套師資建設等相關工作,由此夯實藝術教育的內涵和實質。
(二)組建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藝術團通常由一批具有藝術特長或一定藝術表演天賦的學生組成,作為骨干力量,他們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一般來說,大學生藝術團由校內外具有相應資質的藝術教師或專家定期授課指導,以此確保藝術團的表演水準和質量。與偏重理論教學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相異,大學生藝術團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技能,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高校藝術教育的實際成果。
(三)舉辦藝術專題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藝氛圍,是高校實施藝術教育的另一主要方式。定期開展豐富多彩、格調高雅的文藝活動,邀請藝術名家和演藝團體走進校園舉辦專題講座及演出,“有助于提高大學校園文化的格調、品位,……并起到陶冶性情、凈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發展,創建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1]
(四)成立文藝類學生社團。隨著社團文化在高校的繁榮,更多熱愛藝術的普通學生選擇自發組建以興趣為導向的文藝類社團,以此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藝術需求。正是因為學生社團擁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社團活動的蓬勃開展也越來越被視作對傳統藝術教育形式的有益補充,由此成為了藝術教育在高校開展的另一新載體。
誠然,藝術教育在引導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對于高校而言,普及藝術教育不僅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客觀訴求,同時也是新時期加強思想引領的創新手段。
(一)貫徹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藝術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關鍵性舉措。學生“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2]可見,美育是藝術教育的核心,而藝術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這更加啟示我們須將藝術教育的開展落到實處,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真正收獲人文素養的提高。
(二)創新思想引領的獨特手段。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無疑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對藝術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落實德育的獨特手段。在傳統方式的基礎上,高校逐漸嘗試將藝術實踐與思想引領相結合,在寓教于“樂”(yuè)的過程中有效規避了純粹思想教化的單調乏味,不僅迎合了學生的主體需求,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載體得到創新和突破。因此,我們應當深入探索藝術教育與思想引領的相互關系和促進作用,從而使兩項工作相得益彰。
(三)弘揚文化傳承的有益途徑。毋庸諱言,藝術教育既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文化集成創新不可或缺的有益渠道。在新形勢下,藝術教育業已成為引領社會風尚、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實踐證明,藝術教育的有效開展十分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形成。因此,高校更有理由充分發揮藝術教育應有的作用,深化藝術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定功能,切實推動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弘揚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中華美德作出應有的努力。
綜上所述,在藝術教育逐步向通識教育轉化的今天,普通高校的藝術教育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應該充分認識藝術對人的發展價值,重視藝術教育……進一步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積極改革,切實提高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實效。”[3]
[1] 張海鵬,鄧江.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J].絲綢之路,2009,14:109.
[2]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Z].教體藝廳[2006]3號文件,2006-3-8.
[3] 易曉明,杜麗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實效及改革建議——基于江蘇省12所高校大學生的調查研究[J].美育學刊,2012,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