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星
(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影視音樂的發展前景及其對大眾文化的導向作用研究*
張夢星
(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影視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一個分支,近年日漸枝繁葉茂起來。從20世紀20年代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中的音樂發展至今,影視音樂經歷了從簡到繁,從雜到專的發展歷程。隨著經濟形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大眾文化占據了城市文化的主要部分,而影視音樂作為大眾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種音樂形式,對大眾文化的導向作用也逐漸顯現出來。
影視音樂;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形成于經濟及工業發展的時代,是一種市民文化,具備世俗、娛樂大眾、批量化、無深度的特點。鄒廣文先生對大眾文化有這樣的解讀:“大眾文化面向世俗生活。一般來說,大眾文化的存在形式是一種私人生活空間的拓展,其存在過程也是一種由個人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因而其基本原則也就是滿足平均的大眾的趣味——媚俗而濫情。”①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大眾文化逐漸走向了深入發展的道路。
影視音樂包括電影音樂、電視劇音樂及其他舞臺劇音樂等,是作為影視劇情的附屬而存在的,主要用于詮釋劇情、加深角色形象及渲染氣氛,也有許多影視音樂的片頭片尾曲因具有一定獨立性而存在于音樂潮流中。影視音樂的受眾較廣,基本上觀看了影視劇的人都對其中的影視音樂片段有所知曉。
由于文化水平和風俗習慣的差異,大眾對音樂的欣賞水平和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影視音樂作為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在提高大眾音樂熱情和文化情趣上具有一定的啟蒙作用,再借由優秀的影視作品而傳播到廣大群眾中去,將對大眾文化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一)影視音樂具有獨特的功能性
影視音樂具有渲染、描繪和抒情三大功能特性。
影視音樂的渲染功能能夠輔助影視畫面,使其闡釋的劇情在觀眾的視聽感覺上展現得更加飽滿。音樂的由弱漸強原本就是音樂篇章從敘述到抒情的一種表達方式,這樣的音樂表達方式與影視劇情相結合便具備了視聽結合上的渲染效果。如電影《太平輪·彼岸》中嚴澤坤拜別蘊芬前往上海去找他參加革命的弟弟的場景,蘊芬的鋼琴聲從現實演奏轉變成背景音樂,而且愈彈愈烈,影視畫面也從臺灣祥和的民居生活瞬間轉變到上海街頭國民黨潰敗一片慌亂的場面。在影視音樂漸強漸急的渲染下,觀眾瞬間被引入劇情的亂世之中。
影視音樂的描繪功能能夠加深影視角色的形象感,協助畫面使影視角色更加深入人心。影視音樂中經常有特定的音樂主題和音色來協助畫面刻畫劇中各個主要角色。如《紅樓夢》中就有《枉凝眉》、《嘆香菱》、《晴雯歌》等具有一定音韻特色的曲目來描繪劇中主要女性角色,將人物特征演繹地更加深入人心。
影視音樂的抒情功能旨在加強觀眾視聽感受,進而代入角色,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抒情的韻律再加上蒙太奇的影視演繹手法,在展現故事情節發展和凸顯劇情轉折上具有重要作用。如影視劇《甄嬛傳》中沈眉莊逝世的場景,背景音樂《菩薩蠻》配以該角色在世時各種情節的蒙太奇畫面,使觀眾在強烈的視聽感受中代入帶角色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劇情的抒情效果也進一步得到深化。
(二)影視音樂具有民族性
中國是多民族繁榮共存的國家,56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共同發展,從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到各地方的戲曲曲藝,無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電影作為西方舶來品,只有通過與民族特色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綻放光彩,影視音樂作為將影視劇情與民族特色相結合的天然載體,得以立足于現代多元音樂文化之中。如湖湘本土自制劇《血色湘西》的主題曲就是根據湘西桑植民歌《郎在高山上打一望》改編而成的。這首主題曲情感真摯淳樸、旋律悠揚朗朗上口,配合《血色湘西》中戰爭年代民族團結奮起反抗的動人劇情,每次歌聲響起時,都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以歌代語,以歌傳情”的時代,承載了觀眾對那個時代的無限追憶。也正是通過這種將民族音樂特性與影視劇情相結合的方式,使湘西桑植民歌在湖湘大眾文化中重獲新生,影視劇中《郎上坡,姐上坡》《高山有好水》等影視歌曲得到廣泛傳唱。
(三)影視音樂在湖南城市音樂大眾文化發展中被再次應用
影視中的音樂不僅在影視劇中起到渲染、描繪、抒情的作用,而且其中的主題曲、片尾曲及插曲等通過影視劇的劇情推廣,被獨立呈現在大眾文化視野中,正是影視音樂的相對獨立性使其在大眾文化發展中被再次應用。
大眾傳媒舞臺上的被重生。湖南衛視作為湖湘大眾文化的一個主要傳媒載體,歷年來的大型舞臺演出上都會有對影視音樂的重新展現。如慶祝大型節日的晚會上,會將與節日主題相關流傳度較廣的影視歌曲重新搬上舞臺,引導觀眾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喚醒與劇情相關的場景,讓觀眾獲得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又如在《我是歌手》一類的節目中,就有歌手演唱曾經風靡一時的影視歌曲而使歌曲及歌手本人重新煥發影響力的實例。李玟作為《臥虎藏龍》的原唱就在節目中再次演唱主題曲《月光愛人》,使這首影視歌曲在大眾舞臺上再次重生,并在大眾中廣泛傳播,形成了影視音樂與大眾文化互相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再應用。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對大眾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大眾日常生活中關于音樂的休閑文化活動日漸豐富,影視音樂也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再應用。如《匆匆那年》《致青春》等青春主題的影視歌曲,常年在練歌房的點歌單中高居“熱門歌曲”榜首;又如占據城市中老年晨間大部分時間的晨練中,就有許多使用《牧羊曲》等經典電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的實例。影視音樂通過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再次應用,達到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效果。
綜合影視音樂在大眾文化中傳播、應用的特點,其對大眾的導向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應將影視音樂充分利用起來,使其形成對大眾良好的導向,這還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與主流文化密切聯系,帶領大眾走向社會主義共建
在如今市場經濟與社會轉型的環境下,影視音樂作為大眾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生成發展都依賴于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對于與主流文化建立聯系,引導大眾在主流文化中走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共建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這里的主流文化也不再僅僅是紅色經典,更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總結現今電影的發展趨勢,如近期上映的熱檔大片《湄公河行動》、張藝謀導演的《長城》等影視作品都逐漸走向主流文化,影視音樂也將跟上影視劇發展的腳步,積極與主流文化接軌,再引導大眾為走向社會主義共建貢獻綿薄之力。
(二)與通俗文化搭橋,弘揚民族民間文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給予人類更多的閑余時間,因此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漸豐盛,人類文化迎來了復調時代(即多元文化時代)②。而民族性是文化生根發展之魂,通俗文化作為農耕文明的傳承,集民間精華的同時融合了民族傳統。因此,在這個文化復調時代,傳承民族民間經典至關重要。如今年的熱門影片《百鳥朝鳳》所展現在大眾面前的一樣,民族音樂文化是現代音樂發展的根源,在時代發展的激流中,永葆民族之根的發展進步才是音樂發展之策。影視音樂跟緊時代的步伐的同時,更應該與通俗文化搭橋,在大眾的傳播中積極弘揚民族民間的傳統文化,引導大眾在音樂文化的道路上“飲水思源”。
(三)與精英文化共融,提升大眾的審美品位
全球信息一體化使不同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得到廣泛的傳播,大眾也隨之面臨著眾多以往未曾接觸過的新文明。知識文明的開放使以前只為少數人知曉的精英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影視音樂應該適應全球信息一體化的格局,與精英文化共融,吸收其系統性、深入性的精華,去其閉塞性、愚民性的糟粕,引導大眾提升對音樂文化的審美品位。
影視音樂從初生、發展到現在積極創新求變,歷經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在如今這個物質文明豐盛,急需豐富精神文明的時代,影視音樂作為大眾喜聞樂見并易于接受的一種音樂文化形式,面臨的發展課題是多方面的。如:1、影視音樂立足于現代音樂潮流,主要依靠的是影視音樂的民族內涵。而在大眾文化中弘揚民族民間傳統是現今文化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永恒的課題。2、影視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部分,對大眾文化具有的導向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影視音樂應該通過與主流文化、通俗文化、精英文化③交融互動,產生對大眾的良好的導向作用,協同各種文化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力量。
注釋:
① 鄒廣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華大學學報,2001,02.
② “文化復調時代”一次引用自鄒廣文先生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生成背景》(刊登于清華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③ 在鄒廣文先生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生成背景》(刊登于清華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中對“大眾文化及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有詳細的解說。
[1] 陳斌,程晉.影視音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2.
[2] 胡聞文.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及其現代傳播[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08,02.
[3] 謝雁.淺析影視音樂的特性及其作用[J].電影文學,2010,17.
[4] 鄒廣文.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華大學學報,2001,02.
[5] 于忠民.失范之象與修正之策[J].當代電影,2013,04.
湖南城市學院科技計劃項目《影視音樂對大眾的導向與影響研究—基于湖南城市音樂文化的視角》研究成果(2015xj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