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婷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簡論不當得利訴訟證明責任分配
陳 婷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不當得利訴訟是一類特殊的訴訟,它有四個構成要件,其中對構成要件之“無法律上的原因”的證明責任分配爭議較大。本文首先將不當得利類型化為給付不當得利、非給付不當得利,然后根據證明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分析其具體的證明責任分配。
不當得利;證明責任;給付不當得利;非給付不當得利
在具體討論不當得利訴訟的證明責任分配前,有必要闡述不當得利制度與證明責任制度。
(一)不當得利制度的類型化
“不當得利,指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負返還的義務。”①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有以下四個:一方獲益、另一方受損、獲益和受損間有因果關系、獲益無合法根據(或稱為無法律上的原因)。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并不在于填補損害,而是在于使受益人返還其無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這一點將不當得利與以違法性作為成立要件目的在于填補損害的侵權行為區分開來。
1.給付不當得利
給付不當得利,指無法律上原因,因他人之給付而獲益者,應負返還的義務。給付,指有意識地、基于一定目的而增加他人的財產。關于給付不當得利的功能,王澤鑒先生認為,給付不當得利的目的在于矯正給付當事人間欠缺給付目的(自始欠缺目的、目的不達、目的消滅)的財產變動。
2.非給付不當得利
非給付不當得利,指因給付外事由而產生的財產變動,即當事人之間的財產變動并非出于受損方有意識的、基于一定目的的行為。其發生事由有三:一,由于行為(受益人、受損人、第三人的行為等);二,由于法律規定(添附、善意取得、時效取得等);三,由于自然事件。根據內容的不同,非給付不當得利分為以下三類:權益侵害不當得利、費用償還不當得利、求償不當得利。其中,權益侵害不當得利最為常見,下文主要探討的即是此類。
權益侵害不當得利是指受益人并未受到他方給付,而是自取利益、第三人的行為、自然事件或者法律規定而取得應屬于他人的利益。
(二)證明責任概述
證明責任是訴訟法學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詞匯,被稱為民事訴訟程序的“脊梁”。
1.證明責任概念
通說認為,證明責任既包含“證據提出責任”這層含義,又包含在言辭辯論結束后,當事人因主要事實沒有得到證明,法院不認可以該事實為要件的法律效力而承擔的訴訟上的不利后果這層含義。②一般將證明責任的第二層含義稱為客觀證明責任、結果責任。
2.證明責任作用
證明責任最大的作用是作為一種裁判輔助工具。因為事實真偽不明是一種常態,但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作出裁判——法官負有裁判義務。需要注意的是,證明責任對法官而言,不是一種責任、不利后果等,它只是法官裁判的一種輔助工具。“當運用客觀證明責任來克服真偽不明時,就能確保法官的裁判義務的實現。③
當事人若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要件事實,其將可能遭受不利的法律后果。從這個角度看,證明責任還是一種訴訟負擔。
3.證明責任分配
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指當事實真偽不明時,到底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證明責任理論的核心在于制定一套原則,按照這套原則來分配證明責任既符合公平正義,又能使訴訟迅速的完成。“確定由哪方當事人對各種主要事實承擔證明責任,這就是所謂的證明責任分配問題。”④
關于證明責任分配的學說有:待證事實分類說、法律要件分類說、危險領域說、蓋然性說、利益考量說。
(1)待證事實分類說。此學說主張根據待證事實本身的性質和內容分配證明責任。其核心內容是將待證事實按某種標準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明確哪類事實需要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哪類事實不需要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事實可細分為消極事實說、推定說、外界事實說和基礎事實說。其中,消極事實說應用較廣泛,其將待證事實分為積極事實和消極事實,主張積極事實者應承擔證明責任,而主張消極事實者不承擔證明責任。
(2)法律要件分類說。法律要件分類說的典型代表是羅森貝克的“規范說”。依據該學說,可以將實體法律規范劃分為三類:權利根據規范、權利障礙規范和權利消滅規范。權利根據規范是指能發生一定權利的規范;權利障礙規范指妨礙權利發生的規范;權利消滅規范指在權利發生后,能將已經存在的權利歸于消滅的規范。在此基礎上,羅森貝克認為,主張權利存在的當事人應就權利發生的法律要件事實的存在承擔證明責任;否認權利存在的當事人,應就權利障礙法律要件和權利消滅法律要件事實的存在承擔證明責任。羅森貝克認為,應從法規條文形式上的結構去識別三類不同的實體法規范。“規范說”的內容具有高度的內在邏輯性,而且符合法的安定性和形式正義的要求,因而成為德國、日本等國的通說,并成為實務中法官分配證明責任的主要方法。
但對于該學說,不少學者提出了批評意見。如“(規范說所主張的)僅從法律條文的表達形式中來謀求證明責任分配基準之觀點是不合理的,而有必要基于實質性考量來予以調整。”⑤
(3)危險領域說。此說主張根據證明的難易和有利于防止損害的發生分配證明責任。相對法律要件分類說注重形式,此說更注重實質性分配。
(4)蓋然性說。蓋然性說主張基于實質性的考量將證明責任的分配體系化,把蓋然性和證明可能性作為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因素。不同于對法律要件分類說修正的危險領域說,蓋然性說是對法律要件分類說的全盤否定。
(5)利益考量說。這一學說多為日本學者主張。該學說認為,當事人之間的公平和實體法的立法趣旨是證明責任分配的主要考量因素。具體而言,公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欲變更現狀的當事人對變更之要件承擔證明責任;2.更容易使用必要證據方法地位的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3.主張例外情況存在的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4.每個法規的立法趣旨當然地發揮著證明責任分配標準的作用。⑥
4.我國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法律要件分類說目前是大陸法系各國和我國學術界的通說。該學說盡管也受到較多批判,但多數人認為是妥當的。筆者認為,應當將法律要件分類說作為我國的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其實,在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中,已引進“法律要件分類說”,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條、第7條的規定。
從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來看,我國的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則,是以法律要件分類說為主,以利益考量說為輔。
一般認為,給付不當得利訴訟的四個構成要件中,前三個要件應由原告負證明責任。而針對第四個要件“無法律上的原因”如何分配證明責任,又因不當得利的類型而異。具體而言,給付不當得利中,“無法律上的原因”應由原告負證明責任,爭議不大。學術界爭議較大的是在非給付不當得利中,“無法律上的原因”這一構成要件到底應該由誰負證明責任,下文講詳細探討。
(一)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型不當得利
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不當得利,主要體現為受損人因為錯誤而對受益人進行支付或管理。在這類訴訟中,是否存在特殊理由可以推翻以法律要件分類說為核心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正如前文所述,對于“無法律上原因”之證明責任的分配,除了法律要件分類說之外,還可從待證事實分類說的角度、從實體法的趣旨等角度考慮。
從待證事實分類說之消極事實說的角度,此類訴訟中“無法律上原因”的證明,可以將其轉換為對受損人“錯誤”的證明。受損人需要對錯誤發生的具體情形提供證據,從而使得法官形成對其受損、受益方受益“無法律上原因”的心證。而從實體法的趣旨考慮,受損方作為要求改變現狀的一方當事人,應當承擔證明責任。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考慮,可以認為,對于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型不當得利訴訟,無論從待證事實分類說的角度考慮還是從實體法的趣旨考慮,都不存在特殊理由推翻法律要件分類說確定的一般原則。因此,此類訴訟應當由受損人承擔“無法律上原因”之證明責任。
(二)非因受損人行為而導致的非給付型不當得利
非因受損人的行為而導致的不當得利最常見的是權益侵害不當得利。
與其他類型的不當得利不同,很難將權益侵害不當得利訴訟中“無法律上原因”的待證事實轉換為積極事實,從而為受損人的證明帶來困難。在當事人事先無合意的情況下,原屬于受損人的利益,現在卻歸屬于受益人,這種權益變動在何種情況下和基于何種原因發生應當屬于受益人支配的空間領域。因此,對這種權益變動存在法律上原因,由受益人負證明責任較合適。
綜上所述,考慮到不當得利訴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其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可一概而論。需要關注的是,法律要件分類說所確定的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是基礎和核心。盡管其存在無法完全兼顧公平與效率等缺點,但不應當輕易否定該學說。只有存在特殊理由時才能考慮從法律要件分類說和其他角度共同考慮證明責任分配標準。具體到不當得利訴訟中,僅在以權益侵犯不當得利為典型的非因受損人行為導致的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情形下,由受益人承擔其受益“存在法律上原因”的證明責任,其他情形均由受損人承擔證明責任。
[ 注 釋 ]
①王澤鑒.不當得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
②占善剛.民事證據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42.
③[德]普維庭.現代證明責任問題[M].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5.
④[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97.
⑤[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96.
⑥占善剛.民事證據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76.
[1]王澤鑒.不當得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德]普維庭.現代證明責任問題[M].吳越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楊建華主編.海峽兩岸民事程序法論[M].臺灣: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
[4]占善剛.民事證據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M].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D
A
陳婷(1992-),女,漢族,河南新鄉人,武漢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