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升旭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邊 133002
?
淺析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
樸升旭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延邊1330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體系建立初見規模,人們對信用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個人信用體系是國家信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人們信用情況在證明、解釋和審核過程中的主要依據。只有建立完善和全面的法律體系,才能讓人們在以信用進行交易時可以更加安全。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議已經初具模型,但是在其發展和運作的過程中仍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隨著我國的發展,其體系已經逐漸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本文通過對商法就進行闡述,并將個人信用在融合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措施。
民商法;個人信用;融合
對于我國而言,信用是道德的基本原則,但是在發達國家,則將信用問題列入到法律的范疇之中。比如在瑞士《瑞士民法典》中,就對信用有著明確的規定,更將信用作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而在《法國民法典》中,則將信用作為立法的依據,這些內容都充分體現了商法建立的前提就是信用。而我國在《合同法》中也同樣對信用有所體現,認為企業在履行義務和責任,以及行使權力時都應該遵守信用的基本原則。
(一)信用原則問題
1.我國民商法對信用的原則并沒有進行明確的定義
而法律界中的對信用原則的觀點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即雙重功能、立法者意志、條款、語義。在“雙重功能”的觀點中,認為信用原則應該具有調節道德和法律的能力;“立法者意志”則認為民商法應該對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面的利益進行平衡,該法律是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保障;“條款”中認為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應該遵守統一的條款;“語義”中的觀點則指出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該誠實守信,不能出現欺詐的行為。
2.我國信用原則由于起步較晚,所以相應的原則就比較滯后
民法在立法中的價值應該以誠信原則為基礎,并且在其他法律體系中也應該有所體現。而在民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的原則卻是排在公平和自愿原則之后,這種原則和我國民法中的“最高行為標準”是不相符的。即使我國民商法中的規則已經有近100多部,但是對于信用原則的法律地位依然沒有確立。
(二)個人信用體系問題
1.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受到環境和文化的限制。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都受到一定的阻礙。在文化環境中,我國人們自古以來都是將勤儉節約作為優秀品質的體現,所以就不能信用消費的觀念;而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我國許多中小企業面臨破產和倒閉,下崗人員的數量增加,人們的消費需求降低。
2.即使個人信用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是在立法中并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持,導致人們的隱私和信用問題出現不安全的隱患。
(三)融合障礙
民商法和個人信用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系統,所以建立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其進行綜合的考慮,所以在融合的過程中就不能避免阻礙的出現。1.不論是民商法還是個人信用原則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都不長,因此就沒有相關的經驗,導致現有的法律法規條例就比較模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沒有針對性;2.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不論是在其定義還是概念上都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運行的過程中也會有所不同,即使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向性,但是這種差異性還是過大,當兩者在進行融合是雙方會產生制約性。綜述所述,這些問題都是導致民商法和個人信用不能融合的原因。
(一)完善個人信用體系
我國個人信用僅僅是在維護名譽權時有所體現,而在其他方面并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制度,這也是個人信用體系發展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需要對個人信用體系進行建立和完善,在遭受信息侵害時,可以用法律的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并讓違法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二)增強政府在融合中的作用
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在融合的過程中,政府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對于政府而言,政府人員需要對自身的守法觀念進行加強,并在維護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的過程中需要將這一理念進行體現,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道德并不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而是應該利用法律手段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和穩定的社會,因此政府在建立法律時,需要更加透明化和合理化。法律的透明可以維護市場穩定的發展,同時也是推動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進一步融合的主要方式。
我國民商法和個人信用原則在融合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挫折。本文通過對其在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改善。
[1]董玉鵬,孫巖.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學術探索,2014,09:45-48.
[2]韓旭.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3:278.
[3]羿娜.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科技展望,2016,04:271.
D923
A
2095-4379-(2016)28-0222-01
樸升旭(1989-),男,朝鮮族,吉林延邊人,延邊大學法學院2014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