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民俗學及民間文學研究,是具有強烈實證屬性的學問。對每一項具體研究而言,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從材料出發進行探究,可以說早已成為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研究者公認的基本方法。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這門學問與抽象理論探討的絕緣,相反,這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所有重要成果,幾乎都是在不斷創新的理論引導下產生的。這些理論,既包括大的社會思潮方面的內容,又包括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領域具有特定學科適應性的總結和歸納;盡管究其根源,它們都是在實踐經驗與實證歸納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們一旦產生,就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社會歷史背景下民俗與民間文學研究的追求和取向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近年來,結合國內外學術發展的新趨勢,國內學界圍繞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的學科屬性與學術取向問題,展開了較多討論,也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觀點。這些新觀點,對于突破固步自封的學科困境、拓寬學術視野、增強研究深度,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思考深度與廣度有了較大提升的同時,又出現了另一種矯枉過正的傾向,就是過于關注理論和觀點的創新性,而忽略了基礎資料的重要性,在本學科、特別是在一些相對比較年輕的同行當中,甚至形成了“占有多少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讀材料”一類的看法,進而導致出現了一些看似觀點新穎卻缺乏充分資料支持甚至材料使用錯誤的研究成果。這樣的現象,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并加以反省。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沒有理論的訓練,沒有合適的理論視角,當然很難開展深入的學術研究。但是,且不說理論往往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成果,在一個具體學科內部,當我們按照某個特定的理論框架進行具體研究之時,總是需要豐富翔實的材料加以支持,唯此,方能做出有價值的探討。否則,無論我們有多么精彩的觀點,所有的討論都只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
本期前沿話題,是圍繞劉錫誠先生《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這部已經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的再版著作進行的討論。經過主持人呂微研究員的精心設計,話題的主題,集中在了學術史寫作的“細節”與“理念”這兩個關鍵詞上,這就使得這些討論,既是針對劉先生著作的思考,又超越該著作本身,成了對本學科近年來出現的上述新問題的一種回應:在學術史的寫作中,乃至在民俗學與民間文學研究中,學者的“理念”往往會直接影響其對材料“細節”的選取和處理;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學術史(或其他研究成果)。但同時,研究者所持的任何一種理念,都深受其所處時代背景的影響;而當以某一確定的理念為指導思想展開研究之際,無論怎樣,窮盡材料的做法始終至關重要。
在近些年諸多新觀點層出不窮地被介紹或創造出來的形勢下,由一批中青年學者圍繞老一代學者著作所展開的討論,既積極肯定了書中所體現的作者窮究材料的實證精神,又就材料細節與理念引導之間的關系對研究方法,以及當下學界面臨的新挑戰進行反思,可以說,這尤其具有突出的現實適用性和引導意義。
本刊主編 安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