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發現“事件”:民俗影像的實現路徑—基于三期影像工作坊的實踐反思

2016-02-02 19:16:11張海嵐
民間文化論壇 2016年6期
關鍵詞:紀錄片

張海嵐

發現“事件”:民俗影像的實現路徑—基于三期影像工作坊的實踐反思

張海嵐

基于民俗學范式進行影像田野實踐反思研究,民俗學學科范式的紀錄片不再是要記錄民俗“事實”,而是要在民俗事項的多語境結構中發現那些有文化意義的“事件”,根據敘事原則組織成“故事”,完成“非虛構”的文化表征,而這個“故事”是“工具真實”而非“理性真實”。通過對民俗事項多重語境的剖析,用“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原則,完成在復雜的民俗語境中的“個體”精神的展現和情感的傳達,這是民俗學學科范式下的記錄區別于人類學范式的民族志記錄片或其它形式紀錄片的主要特點。

民俗影像;事件;故事;個體情感

前 言

從2014年的第一期工作坊開始,我連續參加了三期“中美民俗影像記錄田野工作坊”,從中國的端午節到美國的圣誕節,再到日本的“夏日祭”,對以節日為主題的民族志紀錄片進行了三次田野的影像實踐。工作坊的出發點是學員可以通過田野調查,以影像記錄的方式取得田野素材,經過后期剪輯,完成一部有學科視角的民族志紀錄片。其中,訓練學員在田野中的“鏡頭意識”和“影像思維”是核心宗旨,我把這稱之為“帶著鏡頭去田野”。

在這三期過程中,我自己從一個“技術盲”到如今可以帶領團隊完成紀錄片的拍攝制作工作,自覺受益匪淺。這期間,通過對民俗學學科范式下的紀錄片的實踐探索,有一些思考,希望可以為有志從事這方面實踐和研究的同仁們提供最實際的可操作的經驗借鑒。

一、反思“記錄”:從“事實”到“事件”

2014年,端午節田野調查期間,我們分為兩個小組進行,一組到湖南汨羅記錄當地的端午龍舟賽,一組到湖北黃石,記錄西賽龍舟會。對一個節日里的兩種形態完全不同的地方呈現的影像田野進行了細致考察。

我所在的小組是拍攝汨羅龍舟賽。到達比賽現場后,我們又按照之前的計劃分成了三組,對整個賽場的宏大場面、活動的完整過程都進行了記錄。拿著素材回到武漢的我們滿心歡喜,認為忠實地記錄了事實,可以制作出一個滿意的“片子”。坐下來觀看素材的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如何把這些“忠于事實”的“記錄”組織成一個“片”?從拍攝的素材來看,追求場面宏大,追求過程全面,剪輯出來的話,要么是一個以時間結構為線索的活動過程記錄,要么就是以場面空間為線索的新聞報道,只有“記錄”,沒有成“片”的可能性,遑論加入自己的學科思考和闡釋?

其實這次實踐暴露出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影像的田野中,我們過分關注“事實”,認為只要手中的機器不關機,見到什么都拍攝下來,就能完成一次“影像田野”的實踐。其實民俗影像的制作和田野一樣,要在田野中發現“人”和“事”。 在后期剪輯中,我們不斷反思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出現的意識問題,在觀看素材中發現了兩個我們在田野中并未多加以關注的點。

第一個是,到達汨羅后,我們去當地的屈子祠參觀,巧遇一支參賽的龍舟隊伍在屈子祠祭屈原,以求取得明天比賽的好成績。這支隊伍是“社會團體”,以當地某家銀行代表隊的名義參賽。所有的參賽費用和參賽裝備都是由銀行出資。甚至他們的祭祀場景還動用了當地的電視臺進行拍攝,在當時并不常見的無人機攝像機也參與了。出于完整記錄所見的“事實”的目的,我們也拍攝了這支隊伍的祭祀場面。

第二個是,當天晚上,在我們入住的酒店內,有一支當地農村來參賽的隊伍。我們在閑談中得知,這支隊伍沒有任何形式的贊助,而且這些隊員就是村民,他們利用農閑時間,自發組織訓練,來參加龍舟賽是因為這是“傳統”。他們的領隊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以前村里人都很看重龍舟賽。在出來比賽前,要把村中廟里的一個龍頭請出來祭祀。為了這場祭祀,整個村子的人捐錢捐物,婦女們要蒸很多包子,扔到水里祭龍神,這樣就能保證比賽取得好成績。有一年,祭祀做得很大,結果真的得了冠軍。但是最近這幾年,大家漸漸對這個不關心了,連祭龍頭的錢也都不愿意湊,祭龍頭的活動已經好幾年都沒搞過了。祭過龍頭的年份,隊伍的比賽成績都不錯,這幾年,不搞祭龍頭了,村子里的成績一直不好。①來自2014年5月12日田野調查筆記。訪談對象:湖北省汨羅市古培鎮文化站H站長;訪談人:張海嵐;訪談時間:2014年5月12日;訪談地點:湖北省汨羅市華瑞國際大酒店。

在傳統社會中,當地民眾,在每個端午節都會以村莊為單位,自發組織參賽隊伍,“寧荒三年田,不輸一年船”的說法也足以說明這個賽事在地方社會的重要性。關于文化形式變遷在當代的呈現,已有很多表述,尤其是關于官方與民間、國家與地方的話語博弈,但是用影像如何表征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困難。其實這已經構成了兩個事件,但是第一次缺乏“鏡頭問題意識”的我們,雖然跟著他們的隊伍一起到達了比賽現場,觀看了他們的訓練比賽,但是拍攝重點并沒有放在兩支本是可以彰顯“沖突”的隊伍上面,而只是追求活動的宏觀“事實”語境,忽略了可以構成“事件”的子語境的豐富性。

比賽當天,坐在看臺上的陳建憲老師意外發現了農民隊伍的領隊,記錄下了他的隊伍被淘汰后他的沮喪和失落。陳老師的鏡頭里,領隊說:“我們的隊伍沒有贊助,買不起更輕便的漿,專業隊伍的漿要800元一支,非常輕便,我們的都是實木的,輸了很可惜,但是明年還會來。”②來自2014年5月13日龍舟賽現場拍攝視頻。拍攝對象:湖北省汨羅市古培鎮文化站站H站長;拍攝人:陳建憲;拍攝時間:2014年5月13日;拍攝地點:湖北上汨羅市龍舟賽現場。

之前遇到的屈子祠祭祀的銀行代表隊,果真奪得了那天的冠軍。這樣的沖突“事件”已然構成了民俗學學科范式的“故事”的核心要素,資本與傳統的博弈、官方與民間的博弈、現代與鄉土的博弈,都在“屈原信仰”下交匯,在節日這個高度凝結的非日常的空間里得到集中展演。20世紀90年代以來,汨羅龍舟比賽由民眾自發的性質變為官方主導,在我們拿到的“第十屆中國岳陽汨羅江國際龍舟節暨2014年中國汨羅江民間龍舟邀請的競賽規程”中,主辦單位是中共汨羅市市委、汨羅市人民政府、中共汨羅市委宣傳部,承辦單位是汨羅市龍舟辦、汨羅市教育體育局、汨羅市龍舟協會,參賽隊伍也由傳統的村落發展到“以本市及周邊縣市區(鄉鎮社區、村)為單位組隊,鼓勵本市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報名參賽”。擴大了參賽范圍,也引入了資本的運作。把一個民間信仰與民間體育結合的文化活動變成一個當地地方的文化名片。這樣的變遷中,官方與民間、國家與當地社會,在一個龍舟賽的賽場上,其實背后有著多元的力量在博弈,這些作為一個民俗學角度或者人類學角度的紀錄片,正是應該去關注的“事件”。

敘事學中,事件是指構成故事的元素,指的是故事“從某一狀態向另一狀態的轉化”。事件必須是一個過程,一種變化。①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5頁。在龍舟賽中,農民代表隊的經歷就是一個大事件,其中又可劃分為若干小事件。銀行隊的祭祀行為也是一個事件,但是因為缺乏用鏡頭去尋找“事件”的影像思維意識,這些本該成為一個非常精彩的二元對立的結構性的“沖突”——銀行隊和農民隊,并沒有詳盡地出現在我們的鏡頭中,雖然我們是帶著鏡頭去田野,但是依然不能把握鏡頭應該對準的是什么。習慣了文字敘事的我們,在第一次影像田野實踐中,認為影像就是鏡子,只要全部記錄,過程環節不落下,就能映照世界。彼得·洛伊佐斯指出: 民族志不是按真實時間順序來記錄事件的流水賬,而通常應是對某段時期的田野調查成果的提煉,其整合了成百乃至上千的遭遇、事件、對話等之后從中 “擰出”一個總結。②[英]保羅·亨利著,莊莊、徐菡編譯:《敘事:民族志紀錄片深藏的秘密?》,《思想戰線》,2013年第2期。反思過后發現,其實民俗學學科范式的民族志影片應該承載著對現實世界的表征任務。民族志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需要進行順序上的調整,需要“去語境化”以及重新整合,否則,它將只是一系列田野筆記的集合外,加一個評論。與文字的民族志的加工過程相同,民俗影像這個表征功能得以體現的前提是,用學科思維尋找田野中的人和人的事件,用鏡頭記錄那些可以擰出一個總結的“事件”,而不僅僅是事實。否則,就像是文字田野中的“原始資料”,沒有經過思維加工、抽象整合,也僅僅只能稱之為“訪談資料”。

二、表征的實現:從“事件”到“故事”

有了上次的拍攝教訓之后,在2015年的圣誕節拍攝中,我們就有了要在拍攝過程中尋找“事件”的意識。

2015年的圣誕前夕,工作坊一行到達美國俄勒岡州的塞拉姆市(俄勒岡州的州府所在地)進行美國圣誕節的拍攝工作。學員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圍繞圣誕節確定一個小主題,三組圍繞圣誕的核心文化符號——圣誕樹、圣誕老人和圣誕禮物確定了自己小組的拍攝重心。鑒于俄勒岡州是圣誕樹的主產地,整個州供應全美甚至出口圣誕樹,我們小組決定去圣誕樹的故鄉就以圣誕樹為主題拍攝。

到達當地是12月22日,圣誕節的氛圍已經相當濃厚。除了宗教神圣空間的圣誕樹外,在世俗空間里,圣誕樹在當地敘事語境的呈現體現出了復雜的多元性。

1.日常生活語境的圣誕樹。俄勒岡州以盛產圣誕樹聞名,已經成為地區符號。所以我們最先發現的是所有的汽車車牌上的標識都是一種叫做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 fir)的松樹,這就是經常用來做圣誕樹的一個品種。另外,圣誕樹的日常還有一個場所,那就是當地的數量繁多的圣誕樹種植場,圣誕樹的種植意味著生計。

2.公共空間語境中的圣誕樹。商業社會里,商場自然是公共空間的典型代表,這一點和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并無差異。各大商場的內外都裝飾有圣誕樹,大到商場外高達40米的景觀圣誕樹,小到掛在門窗上的圣誕樹模型、圣誕樹貼紙。圣誕樹在當今這個人類已經遠離自然的時代,成為了商業背景中節令的標識。

3.家庭語境下的圣誕樹。在當地的圣誕樹農場中,多數家庭購買圣誕樹時,都是全部家庭成員一起參與,共同挑選。通常,圣誕樹在圣誕節期間,會在家中的顯要位置擺放,并進行裝飾。平安夜中,家人要圍坐在圣誕樹周圍共享天倫之樂。因此,在家庭空間,圣誕樹成為節日的人倫表征。

這些都是圣誕樹在當地地區的符號表現,我可以用文字來分析圣誕樹的呈現場景及其背后的意義,但是如果用影像手段把以上分析表現出來的話,第一個鏡頭是車牌上的圣誕樹,第二個鏡頭是種植場里的圣誕樹,第三個鏡頭是商場里的圣誕樹,第四個鏡頭是家庭里的圣誕樹,這是毫無意義和毫無邏輯內涵的呈現。這也正是影像呈現與文字呈現的不同之處。能找到相互之間有關聯的“事件”,才能用影像準確傳達意義。

就在對于如何用圣誕樹表征圣誕節毫無頭緒的時候,我們在當地最大的購物商場里發現了一棵名為“sharing tree”的圣誕樹。這并不是一棵真樹,而是一個圣誕樹形象的紙板模型,上面貼滿了紅色的心,每個紅心上有一段小小的文字。原來這是當地的NGO組織組織的圣誕愛心活動。他們在每個圣誕節前夕會在整個俄勒岡州收集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孤兒、福利院里的老人、殘疾人的圣誕心愿,然后制作成心形卡片,貼在這棵樹上,之后會在整個州的商場里搭建專門的場地,讓來來往往的顧客看到這些圣誕心愿。如果想幫他們實現愿望的話,就摘下一個卡片,然后按照禮物卡的要求去購置相應的禮物,再和卡片一起交給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會把禮物分類放好,再統一轉送給心愿書寫人。這些心愿通常也不會太難實現,比如一件過冬的夾克、一副耳機、一個滑板等。人來人往的商場里,經常有人駐足在這棵樹前,摘下一張心愿卡帶走,第二天連同心愿卡的禮物和心愿卡一起交給工作人員。

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我們。以圣誕樹為核心文化符號的圣誕節,在美國,似乎與我們在國內體驗到的“狂歡”“休閑”“購物”的那個圣誕不太一樣。中國的大城市里圣誕前夕也會在各大商圈中豎起高高的圣誕樹,但是除了裝點節日氛圍外,似乎別無其它象征意義。而這里,圣誕樹是生命、愛、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帶領人們接近上帝的靈物。這也正是基督教中圣誕節的意義。

于是我們迅速調整思路,決定以這個“sharing tree”為主要事件進行拍攝。在商場中,我們記錄了商場里的顧客們拿著心愿卡去購買和贈送禮物的過程,并對贈予人和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

僅僅有一個事件就是一個完美的故事嗎?當然不是,事件只是故事的一個組成環節,一個故事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之間有關聯的事件組成,這些事件構成一個序列,這個序列必須具有某種可續性。所謂可續性是指,故事中的事件必須能夠激起讀者的興趣,使他渴望看到下一步將會發生什么事,某一人物、某個場面將會發生什么變化。①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頁。比如“張三去世了”,這是一個事件,但是并不是故事,但是“張三去世了”“張三的太太也去世了”,兩個事件之間如果是因果順序,就是一個故事了。

關于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方式,有很多的討論,在此就不一一列舉。最著名的代表作——美國著名電影人希拉·柯倫·伯納德的《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中就說:“為什么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因為紀錄片本身就有故事的屬性,或者說紀錄片本身表現的就是故事”;“拍攝現場結束以后,拍攝的素材就已經成了故事,或者確切地說,是故事的素材,如何組織這些素材,就是如何講故事”。②[美] 希拉·柯倫·伯納德:《紀錄片也要學會講故事》,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第31頁。我們在圍繞圣誕樹的田野中,確定了一個人物、三個事件、一條線索,來展示圣誕節的當代美國呈現。主人公是一個在圣誕樹農場中工作的年輕人,他每年的這個時候都在圣誕農場打工,主要工作是幫助來購買圣誕樹的人挑選樹。

事件一:圣誕樹農場里,一個打工的小伙子在圣誕農場工作,圣誕前,他的工作異常繁忙,為人們挑選各種圣誕樹。

事件二:sharing tree的故事。小伙子在商場里完成了“sharing tree”的分享活動,他拿了一張心愿卡,為那些需要關愛的人購置禮物。

事件三:年輕人家中準備圣誕樹的活動。平安夜,一家人圍繞在圣誕樹下進行了點亮圣誕樹的儀式,并且分發禮物。

有了三個事件,就能成為一個好的故事嗎?一個民俗事項的現場語境呈現出多樣化的、多層面的特點,除了事件外,還要考慮到敘述結構、敘事節奏、邏輯關系、情節設計等等。“結構一部民族志電影,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觀眾感到有此類結構的影片是易于理解且富有吸引力,由此涉及各種敘事模式的應用,有些敘述模式是主題本身固有的,有些則是影片制作者設計和賦予的”①陶濤,林毓佳:《尋找他者活著的文化——淺析民族志影像紀錄片的類型與創作》,《藝術教育》,2015年第11期(68)。,鑒于本篇文章并不主要討論影像如何敘事,這里就不再展開論述。

最后我們的影片是這樣的:由一對老夫妻講述圣誕樹的傳說作為序言。一個在圣誕樹農場工作的年輕人,在去給商場送預定的圣誕樹時發現了“sharing tree”。他在心愿卡上發現,有一個盲人姑娘的心愿是可以親手種植一棵圣誕樹。于是這個青年邀請這個盲人姑娘來到自己的農場,幫她種下了一棵樹,并邀請她一同在自己家中裝飾了圣誕樹,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圣誕節。最后再以圣誕樹的傳說結尾。

影片中的圣誕樹完成了自己表意符號的功能,從作為商品和節日符號的物質樹到作為表現當代節日內涵象征的“sharing tree”,再到傳統家庭語境下表征溫暖希望、寄托美好祈愿的家庭之樹。整個影片把圣誕樹這個符號的變化,通過在不同語境下的展示,反映的就是張舉文老師說的“一時一地”“一人一物”的記錄,表征著在濃濃的商業氣息下圣誕節的本真意義在傳承——那就是“愛”與“希望”。

針對這樣的安排,小組討論的時候,有同學提出,這樣是不是屬于“虛構”,不是“事實”。 關于紀錄片的真實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廣為討論的話題。就概念本身而言,“真實”一詞與現實、事實、紀實等諸多概念在某些方面相趨近,而虛構則被置于對立面,這樣的二元對立模式似乎具有某種先驗的確定性。作者雖然本著客觀的態度去記錄,但一旦落實到影像,事實本身就化作了符號,按照符號學的解釋,意義不在場才需要符號,符號可以再現真實事件,但不等于真實本身。

民俗學范式的紀錄片的“故事”是“工具真實”而非“理性真實”。“工具真實”是要求民俗影像記錄必須以現實正在發生的事件為拍攝對象,必須根據現實素材來處理,是創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真的個體生命、真事、真景象、真氛圍進行的拍攝記錄。

而“理性真實”是指,紀錄片是作者觀察、思考、選擇后產生的產品,紀錄片在拍攝和布局安排上,每個部分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使觀眾能夠按一定的思路來思考、認識和想象。也就是說,雖然影片中呈現的確實是發生在現實中特殊時刻的事件,但是當這些事件被整合到影片的敘事中時,它們不是對現實的直接呈現,而是對現實的合成。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對紀錄片的認識發生的變化頗為耐人尋味。他在電影學院的畢業論文中曾經極力闡述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滿故事和情節,既然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又何必去編造呢?只需把它們拍下來就行了。”正是這種想法使他在從影之初走上了拍攝紀錄片的道路,但是他在拍攝了十多部紀錄片之后發現:“并非每件事情都是可以描述的。這正是紀錄片的最大問題。”①[美] 希拉·柯倫·伯納德著:《紀錄片也要學會講故事》,孫紅云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第51—52頁。

對于民俗學學科范式的影像紀錄片來說,學會在田野中結合民俗事項的具體語境,剖析那些在不同層面不同維度的微語境,找出微語境中的表意性“事件”,再結合敘事理論,組合成好的“故事”,才能完成一部表征文化的民俗影像紀錄片。

三、再思考:何為民俗學學科范式的紀錄片

費孝通曾說過:“社會學要研究活的人,會講話的人,會哭會笑有感情的人。”②李銀河:《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3年,第4頁。對于民俗學來說,更是要關注和聚焦在“人”上。張舉文老師認為,民俗學學科范式的影像記錄應該遵循的是“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原則,落腳點在“民”。而透過“俗”去觀察和表征“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學學科的特點。 所以,能夠通過影像把民眾生活世界中精神世界的東西呈現出來,才是民俗影像紀錄片和民俗志相結合的一種影像民俗學。在第一次實踐中,龍舟賽中的農民,這個本是龍舟賽主體的群體,在資本和官方主導下的龍舟賽被邊緣化后的失落;在商業化氣息濃厚的現代社會中,透過“sharing tree”這個節日符號感受到的是以信仰為根基節日的所體現出的人倫之美的內涵。在2016年的日本的“夏日祭”中,我們捕捉到了這種情感,那就是“傳承本身就是情懷”。在夏日祭的拍攝過程中,起初我們認為,雖然這個節日的儀式已經有了600年的傳統,但是如今因為日本旅游局的介入,這樣的儀式已經有了展演性質。我們準備抓住這個點進行深挖,準備和中國的官方主辦的水上廟會進行對比,但是當我們真正走進參加夏季祭的那些村民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卻再一次給了我們“文化震撼”。

六百年來,我們的儀式從沒變過,不管它是不是國家的無形文化財,也不管旅游局是否宣傳,這都是我們的傳統。官方并不出資,也不負責籌辦。我們村子里的人很多都是從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參加這個祭祀,一代代的。我們很驕傲這是我們的傳統。今天當然不會再有瘟疫(夏日祭起源于送瘟神),但是這是一種傳統。作為本地人,我們有責任讓它延續下去。③來自2016年7月23日尾張津島天王祭影像田野現場采訪。訪談對象:儀式負責人小島先生;訪談人:張海嵐;訪談時間:2016年7月23日;訪談地點:尾張津島天王川公園。

儀式本身就是當地人的“情感”寄托,儀式的舉行讓他們獲得他們與祖先的生活方式的延續感。如果可以這樣去思考民俗影像記錄的主題和意義,就超越了簡單的田野調查報告,也超越了一般的紀錄片。所以影像民俗志的實現路徑應該是通過對處于復雜語境中的民俗事件的提煉,用“工具理性”的手段,依照“一人一事,一時一地”的原則,完成在復雜的民俗語境中的“個體”精神的展現和情感的傳達。

最后,關于影像與民俗的結合,一種理想的狀態是,我們的觀察思考可以借由技術作為媒介來表達,同時技術能成為我們感知世界的一部分,影像自身也能成為塑造我們的話語體系甚至是文化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丁紅美]

K890

A

1008-7214(2016)06-0067-06

張海嵐,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紀錄片
超贊的自然紀錄片
ROUGH CUT
漢語世界(2022年1期)2022-03-01 05:55:16
Rough Cut
一部微紀錄片的感悟
小讀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Special Focus(2018年11期)2018-12-05 12:48:5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時尚紀錄片的生意經
電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40
聚焦《歌劇院》:新紀錄片講述大都會搬遷史
歌劇(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黄色成年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欧美|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最新地址|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网|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日本精品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999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欧美高清三区| 澳门av无码|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区91| 香蕉精品在线| 看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911亚洲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五月激情网|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色婷婷综合在线|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女人一级毛片|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麻豆a级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91高跟丝袜|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啪啪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精品视频第一页| 99久久精彩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色综合手机在线|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