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南京市竹山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淺談初中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
王 芳
(南京市竹山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合唱是一門藝術性很高的音樂表現形式,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的不斷引領,合唱教學也逐漸深入到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的各個階段,它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在合唱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
合唱教學;有效策略
“和諧是生命、音樂是靈魂”。和諧統一是合唱的生命,但合唱藝術形象和情感的表達才是合唱的根本目的,因此,合唱教學中,通過一些有效的策略,按照科學正確的理念,抓住合唱的本質要求來努力提高我們的能力,使我們能按照“良好的音準、準確的節奏和理想的音色變化”的要求去創造合唱生命本質的“合”,才是合唱教學的理想境界。在幾年的合唱教學實踐中得出,認為下策略是比較有效的。
科學的合唱觀念,首先要求的是教師。在平時的合唱比賽和觀摩中,也體會到:教師的音樂素養以及對合唱知識了解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學生合唱效果的表達,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有的合唱團隊學生的音色非常純凈、明亮,但是聲音位置不統一,演唱生硬、強弱不分明,不能做到聲音的流動、柔和,游刃有余,這就影響了合唱情感和色彩的表達;其次,教師對合唱指揮的理解和掌握也影響合唱團隊的質量:例如教師指揮的手勢、動作、表情等因素直接影響合唱團隊的演唱和發揮。因此,優秀的合唱團隊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去引導,從而使合唱團隊更好地展示出合唱的精神風貌。合唱是聲音的藝術,要想讓“合唱”的花朵在學生的心里盛開,就必須先播種下優良的種子。首先要感染學生、達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教學過程中播放中外經典合唱曲目,通過視頻欣賞讓學生感受合唱氛圍、并感同身受,進一步讓學生去了解合唱、欣賞合唱并逐漸到參與合唱;其次讓學生多聽,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多聽經典曲目,可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陶冶情操、豐富音樂記憶,積累音樂素材,激發合唱的熱情、樹立正確的合唱觀念;更能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加深他們對好的合唱聲音的感受力和鑒別力。在聽的過程中使他們在頭腦中逐步建立好聲音的概念,挖掘合唱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合唱訓練的調度規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和技能的關鍵,實踐證明:合唱訓練時氣氛輕松、愉悅,有利于他們進一步地掌握音樂知識和合唱技巧,并且能保持不同于以往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地完成訓練任務,達到訓練的效果。眾所周知:氣息是歌唱的動力,是歌唱的基礎,因此,氣息訓練對合唱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歌聲的質量,但往往在合唱訓練中,學生會覺得氣息訓練特別枯燥,不太愿意接受訓練,出現這種情況后,我們就必須遵循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可知:中學生的形象思維還處于比較活躍的階段,因此,訓練過程中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多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直觀教學,可配合一些直觀的肢體語言、協助學生理解,便于更好地用科學的方式去演唱。例如:在練習長音(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來練習時),可以雙手抱頭,再往上往外打開,感覺像一只小鳥飛走了;亦可用一只手從上往下,向滑滑梯一樣往下行,練習流暢自然的長音;在訓練長音和力度的過程中,讓學生模仿蜜蜂發出“嗡嗡”的哼鳴,用忽遠忽近的感覺表現聲音不同的力度,這些方法能避免學生被動的練聲,讓聲音流動起來,舍棄硬碰硬的唱法,讓大家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縱情歌唱。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形象思維的發展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生動有趣的訓練過程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而多樣化的參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氣息訓練的過程中,不要用過于專業的語言進行教學,生動形象的手勢和語言更直觀、更能讓學生接受,例如在氣息訓練的過程中,告訴學生像聞花香似的把氣吸到肺腹部,再用“咝”這個音輕輕地、均勻地吐出,這樣可以練習聲音的連貫通暢,也可加上適當的聲音去表現,可以想象一下:眼前有只蒼蠅飛來飛去、忽遠忽近,來表現聲音的強弱。循序漸進的學習,有針對性地重復與直觀實踐相結合的智力投入,定義明確的目標和與此相應的成功體驗,從而可以有目的地輕松的學習。
唱歌是一項全身的工作,每一位合唱隊員都必須做到“心到”,只有當全身心的投入,一直到每個細胞都充滿音樂感時,歌聲才能優美動聽、感人至深。其次,合唱是集體性的聲樂藝術,統一和諧是合唱的要求,因此,合唱要求音準、節奏準確,要求每個聲部不僅要唱準自己的聲部還要傾聽其他聲部。每個聲部的合唱隊員都必須有奉獻的精神,為了合唱的“合”,要根據聲部的要求控制自己洪亮過癮的聲音,以保證整個合唱作品的和諧之美,其實,每個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都能夠輕而易舉地意識到他自身的“樂器”、“聲部”,能夠順利的參與演唱,并輕松的參與合唱訓練環節。其次,每個成員更要發揮在集體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這種積極性而形成的演唱是沒有生氣的。
我國合唱教育的前輩吳琳芬教授去日本參加國際合唱交流,發現日本的合唱教學中有一句話,使人深受啟發:“合唱隊中沒有我、只有我們”。的確,要想讓合唱教學有所成效,這句話對于我們每一位致力于合唱教學的音樂教師來說是一定要學習的。最后,合唱隊全體成員要齊心協力,通過科學的發聲,將優美的音符,用激情串起來,使聲音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引起聽眾心靈上的共鳴。但要做到這些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而合唱的訓練藝術往往是通過指揮個人的實踐及觀摩他人訓練的方式來獲得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只有這樣的積極參與、認真的排練,才能唱出激情和精神,唱出合唱的韻味,鑄就合唱隊的成功。
要想進一步地挖掘學生的合唱潛能,僅有科學的發聲基礎和對合唱藝術的認知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做更精確地把握和引導,首先,教師必須認真地研讀合唱總譜,掌握作品的精神和內涵,了解其藝術風格,如果作品風格把握不準,就無法唱好合唱,更別提展示合唱風貌了。在全面掌握作品的基礎上去調整學生的合唱的狀態:學生的體態、精神狀態、聲部音量和整體音量的均衡、音準的和諧、色調的對比等各方面。這樣才有可能把合唱作品詮釋的更完美,從而進一步地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充滿發揮他們的潛在的能力。合唱作品的生命力來自于合唱團隊每個隊員全身心的投入和表達,同時,在隊員能充分駕馭作品的前提下,另要考慮初中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富有朝氣的特點,可以適當加入一些二度的創作:例如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藝術處理、或加上一些肢體語言來表達作品,使作品更富于色彩和生命力。此外;還要訓練各成員的敏捷性、準確性、靈活性和集體適應性各成員只有在熟練地掌握這些技巧后,才能產生合唱作品藝術再現時的完美效果,展示合唱藝術的精神風貌。
總之,合唱是一門表演性的藝術形式,要想使學生的合唱有完美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合唱教學則更是一門需要探索的課題,相信每位熱愛合唱藝術的教師們都會不斷的尋求更新的、更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