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菲(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論中小學音樂教育回歸生活世界
張藝菲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學生音樂教育的啟蒙階段,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教學回歸學生生活世界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為何需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以及如何回歸學生的生活。
中小學音樂教育;教育回歸生活;生活化音樂教育
教育回歸生活的意義在于教育源自于生活,要服務于生活,要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它是對當下教育存在的純理性主義、知識主義中心弊端的否定,當今社會需要的是能夠迅速處理各種信息,善于溝通,能夠與人合作的創新型人才,簡單的書本教學顯然不能滿足這一需求,而“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提出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
教育為何而有意義?相信這個問題的最終落腳點一定是:為人類的幸福生活做準備。著名哲學家胡塞爾認為,現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義是通過主體構造出來的,在此過程中生成的很多經驗是“前科學”的生活成果。世界的意義和對世界存在的認定就是在這種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教育只有回歸到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站在理論的象牙塔里俯視或旁觀生活世界,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1]。然而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斷的在變化,教育如何順應和思考這些變化,從而適時的調整自己,使自身成為引領人類向幸福生活前進的方向標。相信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在音樂教育中,我們可以認識到音樂是最具時間的、表現的藝術,在許多的藝術門類中,它是具創作自由度最高的,學生既可以通過聆聽已有的音樂作品后在自己的頭腦中進行二度創作,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自由地表現音樂。如果音樂學科課程嚴重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脫離了現實世界,不能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非預期藝術事件。他們就不能認識生活中的音樂藝術現象,更談不上鑒別和阻止不良藝術的蔓延[2]。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的音樂教育,若要真正獲得孩子們的喜愛,達到陶冶心靈、洗滌靈魂的教育意義,無論是在教學方法,還是教學內容上,都必須要與孩子們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音樂課作為基礎教育的必修課程,它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我們為什么喜歡流行音樂,是因為我們在一些流行歌曲中發現了自我存在的影子,有些甚至是我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直擊我們靈魂的最深處。音樂蘊含生命本能的沖動,蘊含無限的創造,體現心靈情感的爆發,音樂并不是像語數外等科目一樣,運用語言說教就能夠表述清楚,如何使音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使音樂深入到學生的生命之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把生活中出現的情景在課堂中重現。走出書本,走向生活。
M學校是筆者實地考察的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其分為小學部和初中部,整個學校一共有十二位音樂教師,并成立了小學音樂教育名師工作室。無論是在教師數量還是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M學校在全國范圍內都非常少見。筆者深入M學校小學部的音樂教育課堂,發現其音樂教育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例如,在每節課開始時,教師首先會帶領學生做一段帶有體態律動感的游戲:教師播放旋律感非常強的音樂,每個學生在各個節奏重音上連續性的逐個做出相同動作,在音樂播放期間學生動作不能間斷。這種方式利用學生樂于參與的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迅速進入音樂學習的狀態。并且巧妙的利用了小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緊張認真的完成動作。再如,在上《送我一支玫瑰花》這堂介紹民族樂器——琵琶的課時,由于只有一把琵琶,不可能在保證教學秩序的情況下讓每位學生都能親自體驗到彈奏琵琶的感覺。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利用廢棄的舊鞋盒蓋子和細絲線,將鞋盒打四個孔,用細線來模仿琴弦,做成道具分發到每個學生手上。這樣既節省了教學資源,又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琵琶的彈奏感覺。并且利用學生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制作樂器,拉近了學生與傳統樂器之間的親近感。
但是,M學校的生活化音樂課堂只是個例,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音樂教育都過于強調音樂基本素養和能力,把音樂作為一種技術來教,大部分教師也認為學生只要學會了讀譜、演奏器樂、唱歌、掌握了基本樂理知識便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音樂教育的專業化、技術化取代音樂的大眾化、生活化的趨勢明顯。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充分提供審美體驗,開發創造性潛能,促進人際交往和感情溝通等,而教師也不是上級制度規定的執行者,而是有思想的實踐者,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樣做,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而不是機械的執行。
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中小學生的現實生活,首先要意識到教學活動即自己的生活一部分,教師的生活就是由一節一節的課組成的,教師每天不僅僅的上了45分鐘的課,而是渡過了生命中有價值有意義的45分鐘,教學即生活。由于學習化社會的出現,學生不僅僅能夠在學校里、在課堂中學習到知識,尤其對于音樂這門學科而言,學生可以接受音樂知識的方式有很多。所以作為教師需要做的不只是利用課堂上僅有的45分鐘去教給學生空洞無味的知識技能,而是關注到學生在走進教室前和走出教室后是否有了“變化”,當然這種“變化”也不是知識累計的提升,而是是否愿意以開放的心態和強烈的欲望去主動學習音樂、熱愛音樂。
首先,音樂來源于生活,雖然音樂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專業化,但它仍然一直潛伏于人類的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音樂最初產生于娛樂,是人們在勞動之余心情的表達,音樂家的音樂創作也需要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因此,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課堂上,更應該在社會大背景中,在生活里。例如,對于中國傳統音樂和地方民族音樂的學習,學生總會感覺空洞無味,覺得自己的生活離傳統藝術很遠,殊不知很多民間音樂和傳統音樂以各種形式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并沒有因其淵遠而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消失,比如周代的“頌”變換了一種形式存在于祭祀禮儀之中和鄉村人們勞作之余歌唱的帶有濃濃地方色彩的曲調以及地方傳承人一代代傳承的音樂。教師作為有心人,如果能把這些深深鑲嵌在人們生活中的音樂場景拍攝成教學視頻,應用在教學中,把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一定不會再覺得傳統音樂離自己的生活很遠。
音樂教學要回歸生活就意味著與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聯系,但是教師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生活情感,很多作曲家的音樂創作也許只是隨性而為的“炫技”。教師不要陷入為了回歸生活而回歸生活的誤區。如果把這種“音樂都是能夠表達生活情感和情境”這一想法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會認為所有的音樂作品都是為了表達某一生活情感就會導致對音樂作品本身的關注減少。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作品來調整教學方法。
其次,教師的教學既要忠于書面計劃又要超越這些文件,書本上的教學內容都是十幾年更新一次,而我們生活卻是日新月異,學生的思想、興趣愛好也是代代都不相同。雖然近幾年對于流行音樂進課堂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是真的等到課本更新一次,把流行音樂加入教材中時,那些所謂的“流行音樂”在這一代孩子眼中卻已是“經典歌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教經過歲月累積的經典,還要及時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真正的了解學生,懂得他們的所思所想,把他們真正喜愛的、與他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作品,有選擇性的納入課堂中來。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曾說過:“當你正在從你的文化中教授音樂時,你將向你的學生強調并解釋清楚:音樂在哪些方面捕捉中國生活方式和中國人如何感受生活挫折的。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超越所有的音樂技術、機械和音樂技巧,這樣才能深入到每一個人的靈魂,即每個人的最深的內心情感[3]。”
再次,體驗是生活化音樂教育的基本方式,學生通過積極的體驗音樂而生成自身對事物的不同感受和獨具個性的理解。當前時代需要的是能夠主動表達、積極合作、有創新意識的新人,而音樂教育又最容易激發學生表達、創新的激情。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兒童在小學時處于勤奮階段,主要任務是培養勤奮感,克服自卑感。大多數小學生在入學后充滿自信,希望通過學習能夠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贊許,所以小學的音樂教師應該多給予學生鼓勵,創造條件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給予學生獨立表達的機會,幫助學生勇于表達,克服自卑感。比如手鼓和奧爾夫教學法的結合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手鼓既簡單又有很大自由發揮的空間能夠讓學生表達出自己音樂情感。教師可以教學生一遍自由節奏打手鼓一遍唱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切身體驗來探尋自己獨具個性的理解。然而學生到了中學時期,可能不是很愿意在眾多學生面前表現自己,手鼓就不適用了,這時Ukulele(尤克里里)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其流行時尚又好聽,簡單易學,并且能夠激發節奏的創造激情,學生會發現只要有他在手里沒有不會彈唱的歌曲,如果在中學的音樂課堂上,教師能夠運用它來調動學生積極體驗的興趣和主動表達的意愿一定會非常成功。
[1]李政濤.教育人類學引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55.
[2]朱詠北.王北海.新編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1.
[3]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張藝菲,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科教學(音樂)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