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從奧地利育英式鋼琴教育看中國鋼琴素質教育
楊 磊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鋼琴作為一門外來樂器,在中國已經發展了100多年,隨著政治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開始尋求物質生活之外的精神享受。中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讓廣大少年兒童迫切渴望學得一技之長,鋼琴市場抓住機遇獲得了繁榮發展,“鋼琴熱潮”席卷全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已成為全世界學習鋼琴人數最多的國家,并且這種趨勢仍在逐年遞增。雖然在近些年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國外的鋼琴教育、氛圍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許多鋼琴學者都渴望出國深造,而奧地利,這座“音樂之城”被很多音樂愛好者所向往,濃郁的音樂氛圍深深地吸引著年輕的鋼琴學子,本文通過對奧地利育英式鋼琴教育進行分析,看中國鋼琴素質教育的優勢與不足,希望能對中國鋼琴教育的前進方向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意見。
奧地利;鋼琴教育;中國;素質教育
奧地利作為舉世聞名的音樂國度,無論是身處城市還是鄉村,都能感受到濃郁的音樂氛圍。與“音樂之鄉”的奧地利不同的是,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國的全面推行,鋼琴教育也被納入素質教育的范疇逐漸普及全國。目前,中國的鋼琴教育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教育的環境、目的、對象與方法等方面仍在探索。鋼琴藝術本身就是西方的文化,它受西方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有著自己的特色與風格,鋼琴雖在傳入中國之后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努力發展,但仍保留了西方文化的痕跡,本文通過與奧地利的鋼琴教育進行比對,希望能夠對中國的鋼琴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世界音樂史上有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誕生或者在奧地利生活過,如海頓、莫扎特等。這些音樂家為奧地利留下來非常豐富的音樂文化遺產,為奧地利獨特民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濃郁的音樂氛圍也讓奧地利收貨了“音樂之鄉”的美譽。奧地利也是目前世界上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得人民有能力去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奧地利人民長時間受文化氛圍的熏陶,有著熱愛音樂的傳統,很多家長會將僅有三、四歲的孩子送到學校學習音樂。奧地利的幼兒園老師會給幼兒們進行音樂啟蒙教育,這種音樂啟蒙主要目的是激發孩童對于音樂的熱愛、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等,如讓幼兒們辨別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各種聲音,或者讓他們聽一段音樂,辨別音樂的情緒,等等。目前,奧地利的音樂教育可分三類:在義務教育中加入音樂教育;設立音樂學校;建立音樂社團。這三種教育方式各有分工又相互扶持。而奧地利的鋼琴教育,也是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進行的。
奧地利的音樂教育以培養興趣為主,還在進入小學以后,學校會對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方面進行教授,如五線譜、樂器的源流與演變等知識,這期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當地的針對中小學生開辦的音樂學校主動選擇學習一門樂器,而學生多會選擇豎笛、鋼琴以及吉他。不過,在奧地利,不管學生選擇哪種樂器都需要一年的“準備時間”,這種準備需要學生在一年的時間里拋開樂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建立良好的樂感與節奏感,這種訓練,不但能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還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創作能力,能夠讓學生在進入樂器的學習階段能夠很容易適應。而孩子進入中學后,義務教育中的音樂課則會注重教授學生對古典以及現代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老師會帶學生進入歌劇院與音樂廳近距離的接觸音樂,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演奏樂器的感性認識。
無論哪個國家的鋼琴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不會忽視基礎技能的教學,奧地利也不例外。奧地利的鋼琴音樂史上有著許多著名的鋼琴音樂家,這些音樂家通常都是演奏家兼作曲家,他們為奧地利的鋼琴音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音樂作品,如車爾尼,他創作的練習曲已經在世界范圍廣泛流傳。首先,在奧地利傳統的鋼琴教學中主張加強手指訓練,并在長久的教學中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手指訓練體系,如初學者如果想要彈奏四個八度,必須練習到能夠通過老師的嚴格把關才可以。其次,奧地利的鋼琴老師并不贊成初學者依賴節拍器來練習節奏,他們認為如果使用不當,會使學生的演奏變得機械化,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老師會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彈奏,為學生建立作品的旋律、節奏框架。最后,老師在教學中也會注重學生的左手訓練,注重雙手的協調性。這種注重基礎既能的練習全面又科學,為學生在未來的鋼琴演奏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20世紀,國家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事實需要,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化,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獲得了蓬勃發展。
上世紀的鋼琴教育市場還沒有素質教育理念,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發展的比較緩慢、受限制,無法較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目標,思想上的受限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較好的發展。而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思想也得到看解放,素質教育順勢而出,這種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得鋼琴教育事業得到了更為深遠的發展。這段時期的鋼琴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重視他們對演奏的審美能力以及自身的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中國鋼琴教育事業的作用。在政治經濟獲得迅猛發展的今天,鋼琴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鋼琴藝術的普及讓鋼琴教育不再單單只為了培養人才,而逐漸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性、商業性,而這種趨勢是不利于鋼琴教育事業以及鋼琴教師的長遠發展的。
素質教育觀念提出之前的鋼琴教育是以學生掌握的鋼琴技能作為重要評判標準的,但在素質教育觀念提出之后,這種評判標準顯然是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享受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他們不會滿足于鋼琴演奏技能的高超,而會關注除技巧之外的情感表達能不能引起自己的共鳴等等,在更深層次探尋鋼琴音樂的真正意義。素質教育理念為了適應人們的需要,也作出了許多調整,如在鋼琴教學中加入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努力去設想作品中塑造的音樂形象;此外,加強音樂基礎知識的教授以及對作品創作背景等知識的了解對于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教育理念的實行促進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滿足與享受,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鋼琴音樂最終的檢驗標準是要讓觀眾去欣賞,而欣賞實質上是審美的過程,因此,這種審美滲透在鋼琴教學中就變成了審美教育,如何正確把握鋼琴技巧與音樂性的之間的關系是審美教育的關鍵問題。
素質教育理念的一大重要表現形式就是因材施教的實行。鋼琴演奏雖然都要求必須嚴格按照樂譜所示進行演奏,但鋼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不單出依靠那些藝術家的創作,更是之后無數的演奏家運用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以及自己對于作品獨特的理解能力將作品詮釋出的無限可能性。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鋼琴音樂有了不朽的魅力,讓一代代的音樂愛好者為之傾倒。從這個角度來看,鋼琴藝術的本質就要求重視演奏者的個性培養。而素質教育的提出,恰好順應了個性培養的要求,思想上的解放,讓教師與學生間有了更為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廣闊的發展。不過,針對學生的個性培養方面,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并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針對學生的特點,找尋合適的指導方法,從而釋放學生的內在潛力,讓學生的演奏既有科學的演奏技巧的體現又能具有藝術審美性引起聽眾的共鳴。
(一)文化底蘊與教育體系之差異
奧地利位于歐洲的中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渥地理環境,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其教學體制非常發達,在西方國家享有良好的口碑。
奧地利是一個音樂藝術底蘊非常濃厚的國家,在這里孕育了許多世界頂級的音樂大師,其良好的音樂氛圍也讓它收獲了“音樂之鄉”的美譽。音樂教育乃是奧地利教育的一大亮點,因此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愛好者前往學習。在音樂教育方面奧地利設計的較為人性化,也較為細致,可供不同類型與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奧地利的音樂學校除了義務教育與音樂社團外就是“音樂學校”,它包括有校址的專業音樂院校,還包括培訓性質的音樂教育機構。目前,這些“音樂學校”已經開遍了奧地利的每個地區,甚至鄉鎮中的“音樂學校”比普通類學校數量還多。據不完全統計,奧地利音樂學校中樂團的數量已經接近800個,這些樂團大多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而且每個樂團的平均人數都在60人左右,可見奧地利這個國家音樂教育的普及性與歷史性。此外,奧地利政府對于音樂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據了解,每年奧地利政府都會有7800萬歐元作為文化經費,其中音樂教育方面的經費高達5000萬歐元。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藝術文化底蘊異常豐厚,許多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至今久聽不朽,與中國傳統樂器相比,鋼琴這個西方樂器傳入中國的時間尚短,還處于發展階段,而在鋼琴教育方面,還處于摸索較短,教育體系也未完善,這些都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們共同努力,共同改進。
(二)師資力量之差異
奧地利對于鋼琴教師的要求較為嚴格,其教師皆為音樂學院畢業生,有些甚至是演奏家,即使只是義務學校的小學音樂教師都是正規師范學院中的音樂院校的畢業生才能擔任。因為奧地利的小學需要教授學生音樂理論的基礎知識與某一件樂器的演奏,為了確保學生基礎知識的扎實,因此,對于老師的專業要求也較高。高水準的專業教師的師資力量使得奧地利的鋼琴行業發展迅猛,每年都會往世界頂級的音樂學府輸送人才。
從這方面來看,中國的音樂行業,尤其是鋼琴行業則需加強師資力量。與奧地利相比,中國優秀的鋼琴演奏者并不少,可惜的是,這些演奏者大多只會演奏而不懂得教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如何培養教師的教學水平這一迫切問題。此外,在師資力量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還需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如教材的選定、教學方法的合理化等問題,都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學習觀念之差異
奧地利濃郁的音樂氛圍使得音樂仿佛滲入到奧地利人民的血液之中,由心底而發出的喜歡讓奧地利人民將音樂作為一種興趣的本能選擇,作為一種陶冶性情的工具,更將它視為一種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愿望,而這樣一種隨性的心態也使得奧地利人民的音樂深情而又熾熱,獨具氣質。
與奧地利“放任自流”的學習觀念相比,中國人民對于鋼琴音樂的學習稍顯功利化,往往是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要求”孩子去學習、練琴,而為了追求考級與比賽的過關,過多的強調技巧性的培訓,使得學生機械演奏,而忽視了情感教育,使學生的發展受到限制。
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氛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與特色,鋼琴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必定要經過長時間的洗禮才能融入其中。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中國的鋼琴教育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養了許多杰出的鋼琴人才,也創作出許多優秀的、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但這仍遠遠不夠,不管是鋼琴的演奏、創作還是教育方面,都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它還需要中國鋼琴教育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
[1] 周民.新形勢下高校鋼琴教學現狀與改進對策[J].黃河之聲,2016,09.
[2] 卜莉.大眾文化視野中的社會鋼琴教育發展理念研究——基于江蘇北部區域的實證調查[J].音樂探索,2016,03.
[3] 劉慶剛.淺談國外鋼琴教育的獨到之處[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