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山西 太原 030012)
淺談舞蹈抒情性的“抒”與“情”
張 晶
(太原師范學院舞蹈系,山西 太原 030012)
舞蹈是長于抒情的藝術種類,抒情性是所有舞蹈作品都不可缺少的,“抒“與“情”兩者的結合,共同組成了舞蹈中的“抒情性”。“抒”是手段,“情”是目的,二者互為依托,密不可分。一個好的舞蹈作品需要通過合理、科學的“抒”的方式,達到傳遞“真、善、美”的“情”的目的。
情感;抒情性
舞蹈是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手舞之,足蹈之”,而手舞足蹈往往則是人們的情感表達到極致的一種體現。《詩經·大序》中曾說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說明人在內心情感十分激動,以至于用言語、感嘆甚至唱歌都不足以來表達此刻內心的激昂時,便會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借此作為抒發方式來對自己的情感進行抒發。所以說,舞蹈是擅長于抒情的藝術種類,它主要依靠舞者豐富的肢體語言等來抒發內心所要表達的一切,因此,抒情性是任何舞蹈作品中都不可或缺的。
簡要來說,抒情性就是抒發舞蹈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通過采用直接、間接等多種表達方式將舞蹈作品中的情感進行抒發,使其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以此來抒發創作者以及舞蹈演員內心的某種思想情感。
(一)抒情性的作用
喜、怒、哀、樂等情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感狀態,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的感受。舞蹈中要抒發的感情正是將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放大后呈現于舞臺,通過舞者真摯的情感表達,將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傳遞給觀眾。抒情性渲染了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使觀眾更容易代入舞者的情感世界,繼而產生共鳴,好的作品還能引起觀者的反思,凈化心靈。
(二)抒情性的重要性
情感是舞蹈的靈魂所在,只有在舞蹈作品中將情感貫通,并且融入到舞者的每一個肢體語言中,才能夠將生命力賦予這個舞蹈作品。而失去情感的舞蹈作品,也就不能夠稱之為舞蹈,只能說是空洞的、麻木的動作疊加。
舞蹈是人們感情世界的表達,人們很容易通過情感的表達而產生相互之間的感知。同時,抒發情感也是舞蹈藝術最為擅長的功能,用詩歌或者其他藝術所難以表達的情感,往往只有通過舞蹈才能夠將其充分的進行表達。因此,抒情性是舞蹈作品的共有性,在舞蹈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舞蹈編導將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通過抒情性如同講故事一般向觀眾娓娓道來,好的舞蹈作品抒情性的表達也更加具有煽動力、感染力。
(三)“抒”與“情”的關系
在舞蹈的“抒情性”中“抒”是手段,“情”是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情”是“抒”的目的和動機,而“抒”則是“情”的手段和外化,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組成了舞蹈中必不可少的“抒情性”。
只有恰當的“抒”才能呈現充分的“情”。在舞蹈作品中選擇什么樣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舞蹈編導的思想感情是十分重要的。同樣的題材,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遞出的情感效應大不相同,比如同樣是抒發“悲傷”的情感,中國古典舞的表達方式更為含蓄,而現當代舞蹈的表達方式則更為直接,觀眾收獲到的情感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要在舞蹈作品中淋漓盡致的表達編創者的思想情感,緊緊抓住觀眾的視線,贏得觀眾的掌聲,選擇恰當的抒情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抒”的最終目的只能是“情”。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的日益流行,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的刷新,舞蹈的表現形式也會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不斷變化,會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出現,其中也包括敘事的方式。雖然說舞蹈是善于抒情,拙于敘事的藝術,但在舞蹈中并未排斥敘事性,而是將它作為一種“抒”的手段,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和方式,最終達到弘揚“真、善、美”的“情”的目的。
評價一個舞蹈作品的好壞,不僅要看這個舞蹈作品中的動作是否優美,音樂是否匹配,更重要的是要看這個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是否真實,所傳達感情的方式是否具有科學、合理性,舞蹈中的抒情性講究有感而發,只有感而不發,或者抒發的方式不對、不合理,都將使觀眾和作品之間存在隔閡,無法達到情感的共鳴。
(一)“抒”的直接表達
舞蹈作品中最常見的情感表達方式就是直接表達。是通過在特定的場景中對人物的情感進行描繪,直接抒發舞者內心的情感。比如,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又或者是生活中的見解,從而將這種情感轉化為鮮明生動的形象,具有直觀性,很容易去感染觀眾,是比較常見的情感表達方式。但直接表達也并不是要限制觀眾的想象力,而是通過直觀的動作、形象,激發觀眾的想象力,產生聯想,繼而轉化為情感的共鳴。
(二)“抒”的間接表達
相比舞蹈中情感的直接表達方式來說,間接表達的這種方式就顯得相對含蓄。間接表達常常會借助于自然界中動物的形態、植物的特征等自然現象,比如借助“梅花”的獨立自強來比喻人如梅花般獨立自強的品格,借助“荷花”清秀淡雅的形態特征來比喻正直清廉的高尚品格。或者是將生活中具有特殊含義的某一物件提取出來,以借物抒情等表現手段,將尋常的事物賦予其人類特有的感情,借助人體的肢體語言來進行情感表達。
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內心深處情感世界的表白,只有將“情”融入到每一個動作中,才能將生命注入舞蹈作品中,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去進行展現,所展現的目的,都離不開“情”,從而使觀眾與作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情”的產生
情由心生,觸景生情,它也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藝術來源于生活,而舞蹈創作者,則將這種感受加以運用,通過想象再加以烘托,最終融入到舞蹈中去,用肢體語言傳遞給觀眾,將情感和靈魂賦予了這個作品,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便由此產生。王秀芳老師的一次訪談中她講到在一次創作中遇到了瓶頸,正當她苦苦思索時,無意推開窗戶,竟發現窗外的花開的正枝繁茂盛,此番美景不禁讓人心生歡喜、心曠神怡,創作的困境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觸景生情迎刃而解。
(二)“情”的狀態
人的感情是復雜多樣的,對于不同的事物,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也是不同的。比如,高興會使人歡快,憤怒卻使人沖動。這種不同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狀態也不盡相同,比如,憤怒時的怒罵,快樂時的活蹦亂跳等。所以,對待不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心理和反應,同樣,由此產生的“情”,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舞蹈作品中,所展現的情感狀態也不是從一而終的,不同階段的情感是不一樣的,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自然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們以植物“梅”作為題材來進行間接表達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品格,可以在紅梅初露時,表現嬌羞的、含苞待放的狀態。而紅梅成長的階段,則是迎風招展、頑強堅韌的狀態。到紅梅盛開時則是“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云天外”,是另一種凌寒獨立、灑脫豁達的狀態。這樣不同階段呈現出的不同情感狀態,使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從嬌羞到獨立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效果,作品情感更加的豐盈也更加飽滿,同時觀眾的感受力也隨著作品一點一點逐步放大,形成共鳴。
情感源于生活,而藝術則是把情感通過豐富的藝術手段進行放大,最終呈現于舞臺。人們對于不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不同情感所采用的表達方式也有不同,只有真的發揮好“抒”與“情”兩者的關系,才能充分發揮舞蹈的抒情性作用。借用孫穎老師的一句話“舞蹈要練身,更要練腦”也就是說無論是舞蹈編導還是舞蹈演員,不光是要練肢體,更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力來激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高質量的肢體動作將作品的情感呈現出來。只有真實的情感才有動人的作品,才能真正發揮藝術的社會功能,達到啟示心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