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樂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關于研究民族音樂學論文方向的前期若干思考——從家鄉田野考察出發
柏 樂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不管寫什么論文,我們在此之前都要有所思考,以免在真正定稿時有所疏漏,筆者結合民族音樂學老師上課所說的內容以及查閱相關資料,以及曾經的田野考察經歷從論文研究方向確定,研究目的及意義,田野考察,研究內容擴展加以思考并得出相關結論。
思考;確定;目的;意義
寫什么樣的文章,如何寫,如何寫成一篇好文章,首先離不開選題,明確研究方向及研究目的意義,所要表達的內容對當今社會音樂有何參考價值是所有人值得反思的問題。筆者是少數民族回族人,在我的家鄉有號稱華東最大清真寺——壽縣清真寺,筆者的父母及家中親戚都是回族人,從小耳睹目染,例如在亡者周年時,父母會請阿訇念經祈禱,給亡者走墳也會請阿訇誦讀經文。家里也藏有很多伊斯蘭教經文書籍,在重大節日——開齋節也會參與活動中。這些都讓筆者產生對回族音樂的研究想法。在伍國棟老師的《音樂形態 音樂本體 音樂事象》一文中提到了音聲的概念(與人類文化活動有關(非藝術音樂)吟誦,呼喊,咒語等等。)那時筆者就萌發研究關于回族宗教音樂。宗教目前在我國是一個敏感詞,大家更多傾向回族的“花兒”,卻很少去研究回族宗教音樂,尤其當今學術界對回族有無音樂有著很大的爭議,真正去研究回族宗教音樂的論文,著作可謂寥寥無幾。
選擇以壽縣為例的“小聚集”的回族宗教音樂,是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下亦可稱作“局內人”,亦可作為“局外人”,用這種看待自己研究的方向,通過音樂來了解文化,了解文化中的人。在筆者所接觸的除了回族人之外的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對伊斯蘭教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并不熟悉,甚至會有所偏見。由于回族以“大分散,小聚集”居住格局,很大一部分的回族人除了喪事上,飲食上有所保留以前的習慣,其他的并未達到真正穆斯林的要求,包括筆者在內,這也是當前回族人所要反省的事實。對于宗教局和清真寺來說,并未能起到宣傳作用,最多是小范圍的影響,感染。筆者借此研究這一內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回族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了解回族,尊重少數民族。
不管研究什么方向,什么內容,寫論文查閱各種書籍,文獻,都不能缺少一個環節——“田野考查”,紙上談兵不如實踐出真知。走進現實生活中去感受直觀的音樂,才能接觸到音樂事象各個側面的生動內容,觀察到音樂事象具有生命活力的動態形象;也只有這樣的直接感知,才能在今后認識、分析和綜合所得資料的案頭工作中,對研究對象有一個整體印象和動態輪廓把握,這些資料才不會成為一堆分散或拼湊的枯燥事實。
在筆者為數不多的田野考察經歷中與當地阿訇,做禮拜的人進行對話,共同分享相關音樂的思想和行為。經過這幾次田野考察,筆者發現主要在于交流,我們所提問的問題要與所研究內容相符合或相關,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是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起初去的時候,被研究者并不能迎合研究者的所有的想法,這就需要研究者從中截取重要的,和研究方向有關的內容,當然這也是筆者田野考察過于稚嫩,在進行田野考察中研究者應對考察對象所處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性文化進行了解和熟悉,盡量全面的去考察問題,注重當地風俗習慣和禁忌,以免鬧出笑話。在研究之前,要查閱相關文獻,史料做一個大致的了解,了解相關民族文化,歷史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這些因素對所研究方向,人的影響,抓住所研究地方的概況才能進行有效的判斷與分析。現在科技網絡很發達,隨之而來的材料,史料,視頻,音頻也都不計其數,良莠不齊,有的在先前沒有視頻,音頻記載的,要和當地局內人共同商榷。在記譜中也應保證樂譜的準確性,以及所參照的文獻應予以標明注釋。作為研究者,我們要把握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宏觀上把握目前研究內容的大致走向,風格特點,發展狀況。微觀上選取有代表性,特色性的個別案例,對研究對象的各個表演過程和表演內容、文化語境進行細致的考察與研究。具體在田野考察中所用的方法,筆者可能就之前方法會一直延續到日后研究方向中:觀察,訪問,資料分析,實物收集,錄音,攝影,攝像,文字記錄。
對于筆者所研究的方向,雖未正式進行田野考察,但是已經看到了所研究方向的大好前景,在筆者有充足時間與精力時,望能擴大其研究范圍。例如,研究寧夏回族自治區這種聚集型回族居民區與散居回族居民區的區別,宏觀上區別,或找一個相同大小的縣來與之相比較,云南回族與西北回族宗教音樂有何區別。當然,這些是筆者的設想,具體還得操作。但是筆者很有興趣,并且會持續關注,將自己所學的專業運用到所研究的范圍中,望筆者能夠努力,對所研究內容做出自己小小的貢獻。■
[1] 蕭梅,齊琨.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2011.
[2] 吳曉梅.寧夏吳忠回族宗教音樂文化調查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11.
[3] 梅杰.關于民族音樂學田野工作的若干思考.音樂時空,2015.
[4] 張偉娜,周立潔.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之感悟.黃河之聲,2012.
[5] 楊沐.家鄉,田野,信息技術,互聯網—21世紀(音樂)人類學田野考察方法探索.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