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逸桐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白居易與霓裳羽衣舞
袁逸桐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唐朝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著名詩人層出不窮,其中,白居易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他具有高深的音樂修養,他善于用詩歌來描繪音樂舞蹈。著名《霓裳羽衣舞歌》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淋漓盡致的描繪了唐朝歌舞的盛況,其規模宏大,段落之多,以及人數之廣,是歷來考證《霓裳羽衣舞》的重要材料。
唐朝;文化;白居易;霓裳羽衣
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某種具體歷史文化現象的出現都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緊密相關。[1]唐朝全盛時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杰”起,著名詩人層出不窮,其中,白居易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樂家。《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記載關于樂舞的詩就達到74首。其中關于“霓裳”的詩篇有12首。本文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樂舞的角度,分析在盛唐大背景下“霓裳羽衣舞歌”的樂舞的美學,從而進一步探究白居易的音樂舞蹈詩歌的藝術魅力。
唐朝以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為代表,經濟政治方便空前發展,藝術文化領域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縱觀歷史,唐代政策開明,樂教形式多樣,致使這一時期的音樂教習形式與音樂場所的發展達到頂峰,統治者對音樂的提倡,中外音樂的交流,宗教音樂的興起,共同促進了唐代音樂舞蹈藝術的繁盛。”白居易作為中晚唐詩人,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和“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的集中體現。他筆下的《霓裳羽衣舞歌》記載了“霓裳羽衣舞”當時的演出盛況,對舞蹈的背景、服飾、配飾、舞姿、舞態以及傳播都進行了翔實的記載,是歷來考證“霓裳羽衣舞的”重要史料。他的寫作風格在某種意義上為研究“霓裳羽衣舞”的真實性提供支撐。
白居易的樂舞詩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對于樂舞的記載從背景到傳播等都悉數錄入,這種敘事的完整性客觀上為研究詩歌中的樂舞資料提供極其珍貴的場景還原。通篇開頭交代了舞蹈的演出背景:“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闡述了“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時在宮廷,眾多文獻都把霓裳羽衣舞歸為“法曲”,如:
“元稹《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態,宛轉浸淫易沉著,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號天落”[2]
《樂書》卷一百八十八:“法曲部:……其余如霓裳羽衣、望瀛……之類不可勝記”[3]
它是隋唐宮廷燕樂的重要形式,由此印證,它是宮廷音樂體系而非廣為流傳民間的音樂形式,“曾陪內宴宴昭陽”也由此印證是高規格場合的演出,“玉欄桿”則描繪了演出的場地非同一般,與“答云七縣十萬戶,無人知有《霓裳舞》”形成鮮明對比。
梨園是法曲重要的排練場所,而法曲是統治者個人享樂的音樂形式,不僅對演員的整體素質要求高,同時也對舞飾舞服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紅裳霞帔步搖冠,細瓔累累佩珊珊”舞蹈演員都是身著華麗的“霞帔”、頭戴“搖冠”、佩戴“鈿瓔累累”“玉佩珊珊”與整體塑造的神仙華美的風格相互映襯,同時也和后文的“吳妖小玉飛作煙、越艷西施化為土”等民間無人能跳此曲悲嘆情緒的渲染增加了濃重的一筆。
一般來講大多學者把《霓裳羽衣舞歌》的段落結構劃分為36段,如:南宋姜夔在長沙所見的《霓裳曲》殘本,已有“十八闕”;周密在《齊東野語》里說:“見到的樂譜有譜無詞者居半。《霓裳羽衣曲》共36段。”[4]即散序:6遍;中段18遍,曲破12遍。散序六遍無拍,中序18遍;也有學者認為此曲的段落為18段,即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說敘述“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自注: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繁音擊節十二遍,跳珠憾玉和鏗鏘”(自注:《霓裳曲》十二遍而終)。
詩人的風格、流派以及境遇都與他的社會處境息息相關。從某個層面來說,他的風格是社會境遇的縮影。通過詩歌作為載體,刻畫生活的文化現象。白居易被貶到江州做江州司馬的第二年,才由心情問絲竹。“貪看案牘常侵夜,不聽笙歌直到秋,秋來無事多閑悶,忽憶《霓裳》無處問”白居易在政治失意后無心過問樂舞狀況,直到第二年才想起《霓裳羽衣舞》,可惜偏遠的山區,十萬戶人沒有一人聽過“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失落到極點,與之前在宮廷鮮艷華麗的盛況鮮明對比,同時他也對這么好的歌舞無人知曉而惋惜,于是有了編排這支舞的意圖。“唯寄長歌與我來,題做《霓裳羽衣舞》……千姿萬狀分明見,恰與昭陽舞者同”白居易對霓裳的喜愛程度也溢于言表了。可惜在排練過程中,全縣歌舞伎都找不出在昭陽宮的感覺,同時也暗示了自己政治失意,雖然被貶江州已經接受事實,但始終無法與在昭陽宮的心情一樣了,于是后文有“妍媸優劣寧相遠,大都只在人抬舉”的悲嘆。
白居易是唐代高產的偉大詩人,在其兩千多首詩詞中,寫樂舞詩的甚多,《霓裳羽衣舞》不僅是我國文學史、詩歌史上不朽的作品,更是研究白居易音樂方面貢獻的珍貴篇章。白居易是中晚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兩千多首詩詞中,對其音樂史料的價值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在音樂學領域還需進一步開拓與發現。■
[1]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2] [唐]元稹.法曲[G].[清]彭定求等輯.全唐詩:卷四百一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9:4617.
[3] [宋]陳旸.樂書[M].刊本.廣州.光緒丙子春:6.
[4] 秦序.《霓裳羽衣曲》的段數及變遷——《霓裳羽衣曲》新考之二.中國音樂學,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