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清
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06
?
論虛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
陳惠清
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福建 廈門 361006
虛假民事訴訟嚴重擾亂司法的公平和正義,因為其具有合法的表象,通過訴訟雙方的合謀,能夠從法庭上騙取裁判或調解協議,實現自己的非法目的,而且浪費了司法資源,對虛假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和監管迫在眉睫。
虛假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審判權;法律監督權;訴權
虛假訴訟大量存在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現行防范虛假訴訟的機制是法院自我審查和第三人申請,虛假訴訟是偽造的訴訟,編造看似合法的訴訟事由,手段非常隱蔽,法院很難發現,虛假訴訟侵犯權益的第三人在監督上存在明顯的缺陷,第一沒有案件知情權,不知道案件的具體情況,失去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礎,第二沒有撤銷權的保障,立法確定了第三人之訴和撤銷之訴,但是沒有明確起訴要件,實際適用性不強,現實情況急需檢察院行使公權力監管虛假訴訟。
虛假訴訟的目的就是在訴訟雙方的合謀之下自愿達成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調解書,我國現行立法規定調解書無效的事由有兩個:違反當事人自愿原則或調解內容違法,兩個事由對于虛假訴訟合意達成的調解書沒有任何監督效力,既然是合謀,那么雙方一定是自愿的,虛假訴訟偽造合法的民事訴訟,調解書的內容通常不會違法,由此得知現行立法對調解的監督狹隘,讓虛假訴訟有機可乘,檢察監督能夠有效補充虛假訴訟達成的調解監督的空白。
(一)檢察監督范圍狹隘
檢察院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國家利益,民訴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可以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進行檢察監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虛假訴訟的監管力度,因為90%以上的虛假訴訟侵犯的都是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侵占國有資產提起的虛假訴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國家公共利益這一要件規定,限制了檢察監督調解書的范圍,雖然對虛假訴訟達成的調解協議可以進行監督,但是范圍僅限于侵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降低檢察監督實際上對虛假訴訟的監管力度,將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置于不顧。本文認為這項規定違反平等原則,實際上是將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實行不同保護制度。作為補充,法律還規定在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沒有獲得法院支持,被駁回或者逾期沒有處理,再審出現錯誤這幾種情況下,檢察院可以對上述案件的調解書進行檢察監督。
(二)檢察監督方式的問題
1.法理邏輯問題
檢察建議作為新增的檢察監督的方式,確實能夠發揮實際作用,但是從法理邏輯方面進行分析,檢察建議這一方式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民訴法是規范民事訴訟程序的專門法律,檢察監督方式必然會引起民事訴訟程序的變動,例如抗訴能夠引起再審程序,但是檢察建議并不是必然引起新的民事程序,檢察院發出檢察建議之后,法院在自查和審查相應的問題之后,做出書面回復,因此從性質上來講,一般檢察建議不屬于訴訟程序,不應當在民事訴訟中規定。
2.兩種檢察建議的適用問題
再審檢察建議和抗訴適用的法律事由是相同的,目的是實現同級檢察院對法院的檢察監督,督促法院進行審查和自查,最后是否進行再審的決定權在于法院,說明再審檢察建議不存在獨立適用的情況。一般檢察建議檢察監督的對象是法院審判人員的工作行為,兩種檢察建議涵蓋民事訴訟的整體過程,但是一般檢察建議如何操作沒有更詳細的規定。
3.檢察監督模式的問題
民訴法第209條確立我國檢察監督的模式是“法院救濟先行,檢察監督斷后”,當事人對生效的裁判和調解書表示不服,先向法院申請再審,由法院的審判權救濟當事人的訴權,只有在審判權沒有發揮救濟作用的情況下,檢察院才能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此模式設立的目的是防止出現多種再審申請的情況,但是在實踐中,法院救濟先行的制度設計反而為法院虛假訴訟審判和虛假執行提供庇護,檢察院屬于外部監督,這種模式將外部監督轉化為法院的內部監督,削弱了檢察監督的作用。
4.未明確檢察建議的效力
民訴法中對檢察建議的具體效力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檢察監督的法律效力是啟動相應的程序督促有關部門糾正違法情況,法律監督的性質就是被監督的機構必須要做出對應行為,但是檢察建議的法律效力規定卻是一片空白,檢察院對法院出具檢察建議之后,法院做出回復的時限、處理結果、處理結果的異議等問題,除回復的時限明確規定為3個月之外,其他問題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導致檢察建議的實踐操作性大大降低,沒有相應啟動程序的保障,只能依靠兩院之間的工作溝通實現檢察監督,不能夠真正發揮檢察監督的價值。
(三)調查核實權運用不規范
調查核實是檢察院行使檢察監督權利的基礎手段,采用調查手段核實訴訟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從而判斷是否屬于虛假訴訟,為檢察監督提供必要的情況調查。調查核實和傳統的檢察院的偵查手段有很大的不同,收集證據不是調查的工作,僅僅只是了解一下案件的真實情況。調查核實的目的是為檢察院提出抗訴或檢察建議提供真實情況,主要內容是了解已經生效的裁判、調解書的相關法律事實是否真實。民事檢察監督的調查權同檢察院辦案的偵查權有明顯的區別,調查核實不能夠代替被侵犯民事權益第三方收集有關證據,假如在調查核實中發現案件的相關線索,檢察院的調查部門應當將線索轉移給偵查部門,監督調查權和偵查權應當由不同的部門完成,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出現同一部門同時進行檢察監督和偵查的工作的問題。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得知,虛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機制存在諸多問題,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本章內容研究如何完善虛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機制。檢察監督是民事訴訟訴權和審判權的法律監督機制,在虛假民事訴訟領域的實踐中,部分立法的實際操作性有待加強,以虛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為視角,從監督范圍、檢察方式、調查核實權三個方面全面論述如何完善虛假民事訴訟的檢察監督機制。
(一)擴大檢察監督的范圍
新民訴法擴大檢察監督的范圍,如何具體分配民事訴訟每個環節的檢察監督的重點,是司法實踐中的主要問題。檢察監督的主要對象是法院做出的生效的裁判書和調解書,民訴法第209條規定檢察院不應當在民事訴訟同步進行的情況下進行法律監督。檢察監督的啟動需要利益相關主體在申請法院再審無果或再審錯誤的情況下,向檢察院提起檢察監督的請求,檢察院采取抗訴或檢察建議的方式實施檢察監督。虛假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需求主要是審判結束之后的監督,符合實踐情況,但是從檢察監督的效率來講,進行預防性檢察監督,在虛假民事訴訟進行過程中,還沒有審判結果的情況下,檢察監督能夠有效防范虛假訴訟達到非法目的,因此預防性監督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建議構建事后監督主要,預防性監督輔助的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機制,這種檢察監督模式符合法院的自我審查和審判權與訴權的制衡原則,虛假民事訴訟的救濟要以法院審判權為主,只有在審判權無法救濟的情況下,才啟動檢察監督機制,行使法律監督權力,間接救濟被侵犯權益第三人的訴權。事后監督為主,預防性監督為輔能夠有效防范檢察監督權力的濫用,法院的審判權、執行權和檢察院的檢察監督權是相互獨立的,如果放任檢察院隨便介入正在進行的民事訴訟,容易形成檢察監督權的權力濫用問題。虛假民事訴訟全程實施檢察監督機制,有利于正攝參與虛假訴訟的不法分子,刑法確立追究虛假民事訴訟的刑事責任,產生威懾力,降低虛假民事訴訟的發生頻率。
(二)創新檢察監督方式
創新檢察監督方式的原則是不斷總結實務經驗,針對虛假民事訴訟的不同事項創設對應的檢察監督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檢察監督機制。抗訴和檢察建議是獲得立法認可的兩種檢察監督的方式,也是目前檢察院使用的主要檢察監督手段,但是在實踐中,檢察院創設出許多全新的方式,例如糾正違法通知書、檢察意見、移送違法犯罪線索等方式。不斷創新檢察監督的方式的同時,還要注重多種檢察監督方式的協同合作,要比單一使用一種方式更有效。抗訴是剛性措施,檢察建議是柔性溝通,實現剛柔并濟。對于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經過調查核實之后確定案件是虛假民事訴訟,檢察院就應當采用剛性措施,提起抗訴啟動再審程序。符合抗訴要件,但是綜合衡量當事人之間的權益之后,認為不是十分必要必須提起抗訴的案件,應當出具檢察建議。法院公職人員參與虛假訴訟,構成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徇私舞弊等違法犯罪,檢察院應當提起公訴。創新檢察監督方式之后,形成多元化的檢察監督方式之后,要構建相應的保障機制確保其運行,本文認為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完善,其一是將損害非國家或社會公眾權益,即侵犯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調解書納入檢察監督的范圍;其二是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立法經驗,將檢察院提起民事公訴新增為檢察監督的方式。
(三)規范核查權的行使
調查核實的主要方式有四種:調閱案件卷宗、向案外相關聯系人核實案件情況、向有關單位和組織調取證據、詢問訴訟雙方當事人和證人。對于有可能是虛假訴訟的案件,檢察院需要啟動調查核實程序,但是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各項檢察院資源比較匱乏,將所有具有虛假訴訟嫌疑的案件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本文認為虛假訴訟嫌疑案件包括的情形主要有如下兩種:其一是被侵犯權益第三人申請;其二是檢察院核實申請人沒有能力收集證據。這是侵犯第三人權益的調查核實,如果嫌疑虛假民事訴訟侵犯的是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那么人民檢察院當然依職權進行調查核實。
[1]張衛平.民事訴訟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張衛平.訴訟架構與程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3]甄貞.法律監督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D
A
陳惠清(1984-),漢族,福建福安人,廈門市湖里區人民法院,審判員,一直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