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江斌 劉 霏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綿陽 621000
?
毒品刑事犯罪現狀與對策研究
賈江斌 劉 霏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毒品犯罪嚴重侵害人身健康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現以F區在審查逮捕階段辦理的涉毒案件數量為基數,對毒品犯罪的特點、存在的困境及對策作綜合分析,通過不斷完善預防和懲治毒品犯罪機制,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和自我約制的共建共抓氛圍,持續全面打贏毒品犯罪攻堅戰。
毒品犯罪;現狀;困境;對策
當前,我國毒品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吸食毒品、販賣毒品等涉毒現象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呈發展蔓延狀態。筆者現以F區檢察機關近三年來在審查逮捕階段受理、辦理的毒品刑事犯罪案件為基數,以轄區內毒品犯罪案件現狀為切入點,對毒品犯罪的特點、存在的困境及對策作綜合分析,從而深刻認識預防與懲治毒品犯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毒品犯罪不僅違反了國家的相關毒品管理制度,也侵害了公民的健康權利。有學者認為毒品犯罪的法益是社會有機體的公共健康。[1]
(一)轄區內毒品犯罪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F區2013、2014和2015年毒品犯罪批準逮捕案件、人數累計150件193人,約占全部批準逮捕案件、人數的17.9%和16.7%。三年來,在審查批準逮捕階段,受理毒品案件、人數年增幅約33%和31%,經審查決定批準逮捕案件、人數,年增幅約為42%和37%。三年來的數據變化顯示,毒品犯罪的數量和人數均呈逐年上升趨勢。當然,毒品犯罪背后潛伏的大量吸毒人員也呈數量上升趨勢[2],在毒品違法犯罪人員中,“以販養吸、以淫養吸”的比重較大,成為許多女性吸毒者解決毒資維持的重要手段。[3]因吸毒而引發的侵犯財產性案件或侵害人身權利案件也多有發生。
(二)轄區內毒品犯罪主要集中表現在三個罪名
F區毒品犯罪主要集中在《刑法》第347條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第348條非法持有毒品罪和第354條容留他人吸毒罪。其中,在批準逮捕的案件中,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批捕102件141人,非法持有毒品罪批捕22件24人,容留他人吸毒罪批捕26件28人。結合區域性毒品犯罪情況,在預防和懲治毒品犯罪時,可以給予針對性和方向性的部署研究和有力打擊。
(三)無業男性青年比例較大
從三年毒品案件批準逮捕情況來看,在193人中,男性169人,占87.6%,無業人員150人,占77.7%,35歲(含)以下青年137人,占71%。大量無業男性青年一旦涉毒較久,容易滋生涉黃、涉賭等不良行為,因絕大多數涉毒人員無固定職業或經濟收入,容易為了湊集毒資而走上“以販養吸”、盜竊、搶劫的犯罪道路。
(四)累犯、受過刑罰處罰人員所占比例較大
吸毒人員吸食毒品具有較強的復發性,一般人沾染毒癮后很難根本戒掉,毒品犯罪中因涉案人員交際較為復雜,極易在工作生活中毒品復吸從而再次犯罪,從三年的毒品案件批準逮捕情況來看,累犯4人,受過刑事處罰人員45人,合計約占毒品犯罪批準逮捕人數的25%。
(五)文化水平較低人員比例較大
從三年的毒品案件批準逮捕情況來看,初中學歷128人,小學學歷36人,文盲2人,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占毒品犯罪案件人數約86%。這部分人文化水平偏低,對毒品的危害性認知能力較低,尤其是對新型毒品錯誤理解,以為新型毒品不上癮,往往容易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出于自我好奇、起哄從眾或盲目自信的心態,從吸食一口一次走上成癮或犯罪的道路。
(一)毒品犯罪方法具有較強的復雜性
隨著毒品犯罪打擊力度的增強,毒品犯罪人員的違法手段越來越隱蔽化。一是犯罪方式復雜化。毒品犯罪分子采用單線聯系、小包販毒、零散銷售、人貨分離等形式販賣毒品;二是犯罪方式分工化。犯罪分子通過組織化和體系性進行毒品犯罪,分工明確、幕后指揮;三是犯罪方式智能化。犯罪分子使用大量APP軟件等交易支付,極其不易發覺和查獲。
(二)毒品犯罪品種具有較強的新型化
2015年,全國毒品濫用海洛因等阿片類毒品人員比例下降,濫用合成毒品人員比例上升。[4]常見毒品的主要成分來自于毒品原植物,新型毒品主要來自于化工性原料,新型毒品的成癮性強、吸食危害性深、戒毒難度大。在2015年全國新發現的53.1萬吸毒人員中,濫用合成毒品人員占80.5%,其中濫用冰毒等苯丙胺人員占73.2%。[4]在有效打擊常見性毒品根源時,應高度重視新型毒品產生的原料源頭、傳播渠道、蔓延場所等,不斷提升偵查技術手段,及時適應新形勢下毒品犯罪的新變化和新演變。
(三)毒品犯罪場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涉毒人員在毒品交易、毒品吸食等場所上由傳統的娛樂場所開始蔓延到城郊結合部租房內、城市日租房、酒店賓館等臨時住所,毒品交易的地點更易于混淆身份和及時逃脫。吸毒人員或毒品交易之間往往是朋友、同學或熟人,這種小范圍內的毒品吸食、持有和交易等行為在空間上具有很強的私密性。販賣毒品時,故意限定涉毒交易數量規避刑罰風險。
(四)毒品犯罪證據具有較強的困難性
在毒品犯罪案件辦理中,經常遇到客觀證據的不規范性和言詞證據的不穩定性。根據刑事證據法,原則上,定案的物證應當是原物,書證應當是原件。[5]客觀性證據收集中,存在證據收集上不細致、不規范等,有些案件中不及時調取毒品交易雙方的資金往來記錄或信息等。現實中,毒品犯罪分子經常掩蓋事實真相,有些證人所提供涉案人員信息多為綽號,容易導致交易或涉案人員無法查實。
預防和懲治毒品犯罪需要多部門多管齊下、多方面齊心合力、多維度齊頭并進。
(一)強化教育宣傳工作職能
許多文獻指出濫用毒品的因數與社會經濟和政治條件有關,有的文獻指出與個人壓力和感情問題有關,但不管何種因素,都應面對毒品違法行為本身,而不是濫用毒品的動機和人格特點。[6]有的學者認為,毒品濫用的背后,事實上反映了特定行為人的一種潛在的反社會人格表征。[7]無論是什么原由引起的個體吸毒或涉毒品犯罪行為,都要重視宣傳教育的重要功能,通過教育宣傳,使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毒品的危害性、嚴重性和殘酷性,充分了解國家的禁毒政策及法律法規,培養人們的禁毒意識、提高對毒品的警惕性。宣傳教育要在傳統的擺張桌子發資料,電視廣播說口號,廣場街頭看展板的模式上加強創新,充分利用新媒體作用,在傳播渠道和形式上與時俱進。
(二)提升社會治理綜合作用
在打擊毒品犯罪上,要充分認識到,法只是許多社會調整方法中的一種。[8]對廣大涉毒青年要建立政府幫扶、社會互助、家庭關懷和自我救贖的三位一體模式,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打擊毒品犯罪無死角。強化社區、單位組織的社會參與作用,通過建設無毒社區等方式,使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禁毒工作中來。在打擊毒品犯罪的同時,也需要創建銜接涉毒人員回歸社會后的幫教機制,使涉毒人員遠離毒品重新投入正常社會。
(三)加大毒品犯罪打擊力度
打擊毒品犯罪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持續性的攻堅戰,必須堅持《禁毒法》中明確的“禁種、禁制、禁販、禁吸并舉”原則。禁種強調在根源上對毒品的管制,禁制注重在手段切斷毒品的衍生,禁販重點在阻斷毒品的社會傳播和蔓延,禁吸落腳在自我認知的規范和個體警醒。在立法上及時總結階段性毒品犯罪問題特征和趨勢,不斷相關完善法律制度來提供制度保障,使打擊毒品犯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偵查偵破上,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緝毒隊伍,不斷完善辦案硬件設備和軟件水平,提升毒品犯罪案件的線索發現和證據收集,構建吸毒人員信息化跟蹤網絡平臺;在司法過程中加強部門相互配合,持續保持對毒品犯罪打擊的高壓態勢。
(四)夯實脫貧禁毒工作基礎
毒品問題治理是一項社會綜合治理的宏觀命題,在很多涉毒現象中折射一個社會經濟層問題就是貧困。涉毒人員的貧困情況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特征,如在農村中主要表現為經濟來源渠道少、經濟收入低和文化程度低,農民往往容易受毒品利益誘惑而鋌而走險。在城市中主要表現為下崗職工、社會閑散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和部分好逸惡勞的無業人員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容易在利益誘惑下走上“以販養吸”或毒品犯罪的道路。脫貧的關鍵是要實行精準扶貧,針對大量毒品犯罪中青年較多的現況,要以技能培訓為抓手,使其掌握一門職業技能,從而實現以就業促發展,對農村涉毒貧困人員,一方面因地制宜將個人脫貧致富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可引導到外就業來改變貧困現狀,通過經濟上的發展來促使其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1]李功勝,伍玉聯.淺論毒品犯罪所侵害的法益[J].西部法學評論,2009(2):64.
[2]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R].2015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2016.2.
[3]桂文.女性毒品違法犯罪探析[J].法律適用,2005(7):40.
[4]中國國家禁毒委員會辦公室[R].2015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2016.2.
[5]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15.
[6][美]查爾斯·R·斯旺森等.刑事犯罪偵查(第八版)[M].但彥錚等譯.北京:中國檢察官出版社,2007:945.
[7]李想.新型毒品濫用與犯社會人格一個犯罪心理學的透視[J].犯罪研究,2010(5):51.
[8]張文顯.法理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0.
D
A
賈江斌(1986-),男,山西晉城人,本科,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學;劉霏(1981-),女,本科,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科,副科長,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