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薇 孫莉媛
1.亳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安徽 亳州 236800;
?
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產生的原因及其防范
崔 薇1孫莉媛2
1.亳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安徽 亳州 236800;
2.滁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安徽 滁州 239000
目的:分析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的原因,總結防范措施。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單位共接受414起法醫病理司法鑒定案件,其中發生糾紛84例,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調取糾紛報告,分析糾紛發生的原因,糾紛的表現,糾紛主體等。結果:84起糾紛,其中14例尸檢家屬不認同單位法醫鑒定能力,要求轉上級進行病理鑒定,20例死者家屬不同意尸檢,當事人質疑鑒定結果45例,5例為司法鑒定專家處于學術觀點對鑒定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存疑。結論: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產生的原因較復雜,需提高技術水平,加強隊伍建設。
法醫;病理檢驗;司法鑒定
病理學是進行死因、病因鑒定的“金標準”,法醫病理是指涉及司法鑒定的病理學檢查,技術手段與臨床病理學存在相似性,但在規范制度、證據劃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法醫病理結果是開展司法鑒定的重要物證,在醫療事故鑒定、刑事與民事案件訴訟等司法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處于責任劃分、刑罰認定等目的,不同主體對法醫病理鑒定結果的認可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難免出現糾紛。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發生的原因較復雜,分析糾紛產生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司法病理分析管理水平,保障司法鑒定的客觀、公正性,維護司法權威。2013年1月-2015年12月,單位共接受414起法醫病理司法鑒定案件,其中發生糾紛84例,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
本組84起糾紛,病理樣本均為自然人,其中男45例、女39例。尸檢71例,其它13例。醫療事故鑒定53例,刑事案件24例,民事案件7例。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包括法醫病理學委托鑒定申請書、法醫病理學事件記錄、法醫毒物分析等;②在本單位完成法醫病理鑒定。
(二)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調取糾紛報告,分析糾紛發生的原因,糾紛的表現,糾紛主體等。
84起糾紛,其中14例尸檢家屬要求不認同單位法醫鑒定能力,要求轉上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鑒定機構)進行病理鑒定,保存樣本送檢,20例死者家屬不同意尸檢認為破壞遺體,質疑鑒定結果45例(死者家屬或傷者不認同鑒定結果41例,4例為醫院單位不認同結果),5例為司法鑒定專家處于學術觀點對鑒定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存疑。
(一)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產生的原因
從具體的表現來看,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主要可分為傷者或死者親友對鑒定人或鑒定結果的不認同、侵權方(如醫院、致人傷亡家屬)對鑒定結果的不認同,死者親友處于傳統觀念阻礙尸體解剖病理鑒定,學術原因導致的糾紛。
根本性的原因應分為以下幾點。(1)利益主體不同:無論是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必然存在當事人,司法鑒定結果直接影響權責的劃分,當事人處于維護自身權益考慮,必然會傾向于有益于自身的鑒定結果,在實踐過程中,這類糾紛也是最常見的,特別是當前我國法制建設不健全,在部分地區人治觀念仍十分嚴重不爭的事實,當事人可能通過非法途徑干擾到司法鑒定活動,弱勢群體在面對強勢群體時,往往體現出對司法體系的不信任,質疑鑒定人的資質、能力,質疑鑒定的結果[1]。(2)司法病理鑒定存在固有的技術缺陷:以常見的猝死案件為例,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死者死因其中醫療干預、疾病等自身原因那種起到決定性作用鑒定較困難,病理鑒定本身存在技術缺陷,鑒定結果并非完全100%的真實可靠,存在誤差,以HE染色為例,其病理結果的判斷往往依據組織形態學變化,而這種形態學變化判斷由依賴于鑒定人的水平,主觀原因對鑒定結果的影響客觀存在[2]。此外在我國司法病理鑒定者能力參差不齊,實驗室建設、質量管理水平也有高有低,這些都直接影響鑒定結果,有的鑒定人未能嚴格遵守司法鑒定規范、實驗室操作質控不到位,樣本的采集、處理、鑒定都可能出現錯誤,造成鑒定糾紛,如在采樣過程中,未能采集更具有代表性的組織樣本,采集時預處理不到位,造成樣本破壞,此外在書寫鑒定書時,語言表達不夠嚴謹、分析推理存在缺陷等,甚至出現錯別字等低級錯誤,這些都容易導致糾紛。最后,病理鑒定結果受時間等因素影響較顯著,有時不同時間段獲得的樣本鑒定結果存在顯著差異,病理鑒定并非萬能。
(二)糾紛防范措施
法醫病理司法鑒定糾紛產生的原因較復雜,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①堅持公平公正原則,鑒定人需要堅守職業道德、法制觀念,嚴格客觀的進行鑒定;②加強實驗室、隊伍建設,提高技術水平,鑒定者需要規范操作,嚴格遵守法醫病理操作的規程制度、實驗組操作規范;③加強司法病理鑒定結構的統籌管理,加速推進病理鑒定技術規范建設。
[1]王杰,黃映康,汪元和等.醫療糾紛死亡415例法醫尸檢與臨床病理分析[J].貴州醫藥,2013,37(7):628-629.
[2]陳冰,陳陽,閆宜峰等.不同組織化學染色在急性心肌缺血猝死鑒定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2):99-102.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