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靖涵(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關于黃自藝術歌曲創作中詞曲關系的處理
尚靖涵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縱觀中國近代音樂史,黃自先生是當之無愧的杰出大師,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所創造出的音樂作品,對當代與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進而推動著我國近代音樂創作和發展,尤其對藝術歌曲的推動作用更是凸顯。立足創作手法與演唱風格,對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聲樂教學與演唱水準的提升,并促進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繁榮。基于此,本文著重分析了黃自先生藝術歌曲創作對詞曲關系的處理技巧。
黃自;藝術歌曲;《花非花鄉》詞曲關系
就黃自創作的藝術歌曲來看,尤為突出的是聲樂演唱技巧和精致的創作技法,鋼琴密切配合人聲,形成的音樂特色具備洗煉性與鮮明性,以及情景交融的詩意。內在戲劇性激情變化也是其注重的對象,獨具匠心是其作品的內涵體現,對當時學院派聲樂,標示出直接的示范意義,并對當今我國聲樂作品創作產生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演唱藝術歌曲相比于表演其它聲樂題材,要求演唱風格獨特性,受細致和精巧的創作手法影響,鋼琴被確定為主要伴奏樂器,歌劇詠嘆調戲劇張力很強,但在演唱藝術歌曲上不需要,黃自的藝術歌曲尤其如此,黃自藝術歌曲最典型特征體現在抒情與典雅風格上,因此演唱者在詮釋作品時,運用的聲音要細膩考究,語言要準確清晰,他在中國傳統音樂中融入了西方作曲技巧,致使濃厚的中國風格滲透在作品中,因此演唱其作品需要歐洲正統美聲唱法結合中國傳統民族唱法,才能夠更好地表現出其真正的內涵。首先,快而不急與慢而不脫,應是演唱其作品所掌握的速度,而穩定速度與節奏是關鍵所在。例如行板是其作品《思鄉》的速度,一開始運用的節奏音型為搖曳的慢進形式,把游子獨自思鄉的惆悵充分地表現出來,音樂中傷感離別愁緒的體現依托較慢的速度完成,而后半段具有漸強的音樂力度,運用激動的演唱情緒,同時要求加快演唱速度,旨在把游子內心思念故鄉急切的心情表現出來,全曲情緒最低點就是最后一句“問落花時”。速度要求減慢,歌曲收尾于惆悵、無奈的意境中。而其音色與力度,歌曲情感基調的表現依托音色實現,歌曲不同,運用表現的音色也不同,運用音色體現歌唱風格,要把歡樂、喜慶的情緒表達出來時,一般運用的音色具備明亮與開朗的特征,這時喉嚨具有較小的空間,聲音靈活性較強;而運用含蓄柔和,較暗色彩的音色,對悲傷失望的歌曲進行表現,需要穩定的氣息,流動要舒緩。閨中少婦的憂愁是《春思曲》要表達的內涵,開始運用的音色應具備暗淡與柔和特征,而在后11小節,分解和弦就是伴奏需要的,較為流動,能夠更好地把人物內心的波瀾表現出來,應運用明亮的音色,但放聲高歌則是最為切忌的。我認為在歌唱中,語言與咬字非常重要,語言在唱歌中不可或缺,精準的文字歌詞的處理,是準確地體現出音樂語言的手段。從黃自的藝術歌曲來看,其顯著特點體現在音樂旋律與文字韻律的最佳結合,以作品的思想內容為依據,以歌詞的律、調、韻、轍為出發點,在分句安排上更加合理,最終達到語言清晰與聲音流暢的效果。
黃自的音樂作品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詞與音樂結合得精美在其聲樂作品中被透露出來;二是和聲手法融入鋼琴伴奏中,增強了聲樂旋律自如的配合,達到諧美協調效果,作曲家創作技巧的成熱與高超被表現出來。這里以黃自先生《花非花》這首藝術歌曲,對其詞與音樂關系處理進行探討,從而了解其精湛技巧。
作曲家在創作聲樂作品時,創作的旋律要求契合歌詞的發音吐字,同時音樂形象必須生動鮮明,實現對歌詞內容的充分延伸,具備的音樂美要求極為感人。在這方面,可以說黃自先生創作的藝術歌曲,是當時和后輩作曲家們的典范。黃自先生的作品《花非花》,創自于1933年,譜寫的是自居易詩,屬于藝術歌曲范疇,由26個字組成歌詞,其中每個字與每句歌詞,在聲調與含意上,與旋律實現了極為巧妙的結合。巧妙結合歌詞與曲調是黃自先生極為注重的內容,這是音樂形象被其刻畫與塑造出來,形成感人至深效果的直接決定因素。歌唱旋律的流暢與優美實現了結合鋼琴的多聲織體,增強了作品的細膩與簡潔以及嚴謹性,使其創作的獨特魅力被充分地彰顯出來。黃自先生在創作藝術歌曲中,實現了恰當、精妙處理詞曲關系,首先黃自先生能夠深刻領會詩詞內涵,能準確把握詩作要表達的情感,準確把握詩作所描繪的意境。同時先生的音樂創作功底深厚,擅長音樂抒情寫意的發揮,并基于詩作本身音樂性的充分發掘,加之配上的音符具備清淡雅致特征,實現了進一步升華原詩情韻的效果。《思鄉》與《春思曲》等作品,在詞曲結合上都是典范,在原詩文字的韻律美被保留的基礎上,聲樂作品音樂美也被體現得極為充分,堪稱佳作。在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創作領域,黃自先生被稱為開拓者當之無愧,他的作品對我們而言,是寶貴財富,是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對于我們每一位音樂工作者來說,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深入探討的價值,是我們認真學習的經典。在研究黃自藝術歌曲隊伍中,愿更多的同行成為參與者。
在我國聲樂藝術中,黃自藝術歌曲堪稱瑰寶,對其藝術歌曲進行學習與研究,在發展當代藝術歌曲上,啟示作用凸顯。本文立足歌曲的分類和演唱風格視角,對黃自的藝術歌曲進行了淺顯的分析,探討了黃自藝術歌曲的價值,追求完美的音樂為其作品主要體現,而他在創作方面,對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的體現,更是其作品價值的重要方面,通過分析黃自的經典藝術作品,看出其不懈追求中華民族藝術的精神,這是其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
[1]卓頤.黃自藝術歌曲特點與演唱[J].民族音樂,2008(02).
[2]傅學波.黃自藝術歌曲創作的“民族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05).
[3]鄒京航.黃自藝術歌曲的藝術風格及其演唱初探[J].大眾文藝(理論),2008(06).
[4]李林.試論黃自藝術歌曲創作對西方和聲技法的吸收與借鑒[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5]閆永麗,李林.試論黃自藝術歌曲創作對后世的影響與啟示[J].藝術研究,2008(03).
尚靖涵(1982—),男,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20-40年代藝術歌曲演唱分析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作用》項目編號:[201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