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600)
淺談音樂鑒賞中音樂音響的感性體驗
劉 燕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600)
音樂鑒賞主要是指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和鑒別,將音樂音響的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充分結合的實踐活動。音響材料決定了鑒賞方式,感性體驗則決定了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基調,如果只是簡單的對作品框架進行剖析,沒有注重感性體驗,任何評論都是流于形式,談不上鑒賞的意義。
音樂音響;音樂鑒賞;感性體驗
音樂屬于表情藝術,尤其擅長激發以及表達情感,由于表現手段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將現實生活通過具體的形式傳遞為聽眾。無論作品對客觀世界的表達多么獨具匠心、優美動人,均是通過音響傳遞給聽眾,通過聽眾的聯想和想象,將其轉化為具體意境和形象。因此,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可以幫助聽眾理解和感受作品,將現實生活與音樂作品聯系到一起,通過聽眾的聯想和感性體驗,提高和豐富聽眾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音樂音響所產生的情緒變化決定了作品基調,將感性體驗和理性分析充分結合,促進聽眾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和想要表達的情感。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以聲音的形式將情感傳遞給聽眾,組織聲音是音樂的物質基礎和感性材料,其特性決定了其接受方式、表現方式以及存在方式。樂譜不能代表作品本身,音響才是決定作品的基礎,音樂音響為聽眾與演奏者和作曲家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進而實現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
從音樂認知角度分析,感性認識是認知的前提和基礎,具有升華理性認識的作用,這種作用通過人體的感覺器官,激發人的情感經驗,與理性思維充分融合。在欣賞一部優美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隨著音響的流出,會帶給聽眾以感性體驗,聽眾作為審美主體,隨著音響的流轉,在大腦中會留下記憶,將每段記憶串連成一幅幅優美的畫面,進而形成完整的體驗。這種認知是聽眾準確以及完整體會作品的關鍵依據。
在欣賞音樂作品中,聽眾通過對音樂音響產生聯覺作用,進而在腦海中構成作品傳遞的表象。例如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作品開始就以強勁有力、開門見山的音響沖擊帶給聽眾以壓抑和緊張的體驗,甚至一些聽眾將這段音響形容為命運的敲門聲,在這種情緒體驗對作品表象的客體還原以及主體設定的感性體驗。由于聽眾的體驗千差萬別,受到個人文化、欣賞情景、影響主體以及情感體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關于作品的語言表達,評論家基本會采用籠統和模糊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內容概述,并不會對作品做出權威評論。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音響是聽眾的唯一接觸,作品的任何內容都需要通過音響傳遞給聽眾,聽眾的聯想和體驗都要通過音響開展。因此,聆聽是進行音樂鑒賞的基礎。例如在欣賞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的過程中,聽眾可以感受到遠方的情愫、哀怨以及悲哀的情緒、一種回憶的糾纏,這種通過聆聽而獲得的情感體驗與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是接近的。德沃夏克通過這首作品表達了最祖國的思想,以及身在他鄉的無奈,一種愁苦、孤寂的情感隨著作品而在空氣中蔓延。
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需要將理性分析和感性體驗充分結合,進而正確把握作品想要傳遞的內涵和情感。以貝多芬的代表作《英雄》為例:作品第一樂章通過奏鳴曲絢爛的快板形式,帶給聽眾變化無窮、外形精致的體驗,在兩個重音引子后,通過大提琴深沉而厚實的音色,為聽眾渲染以及勾勒出一個英雄形象。在整部作品中,傳遞的情緒都與主題相關,重音充分體現了英雄在亂世中掙扎的畫面,而切分音則象征了英雄的誕生。作品第二樂章節奏緩慢,是葬禮進行曲,該樂章富有鮮明的特征,旋律本身以及弦樂部的節奏都形象刻畫了送葬的情緒,通過小提琴突出本章主題,帶給聽眾的一種命運起伏不定、英雄不懼生死的情緒感受。作品第三樂章運用活潑以及詼諧的快板,該樂章全部圍繞弦樂展開,力度由弱到強,體現悠然自得、歡樂活潑的氣氛,該樂章主體是象征英雄回歸以及光明的未來。作品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終曲,以變奏曲的形式表現了人們慶祝勝利的場面,以富有強勁生命力的音響完成整部作品的尾聲。
《英雄》這部交響曲,通過標題為聽眾提供了作品理解范圍,聽眾通過對音樂音響的聆聽和賞析,感受作品情緒,并且在腦海中刻畫了屬于自己的英雄形象,并且通過理性分析,感受作品的內涵。第一樂章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將交響曲各個部分進行完美統一,并且將樂曲緩慢的推向高潮。同時,運用送葬曲的形式作為作品的慢樂章,更加深化了英雄的群眾形象,第三樂章突然變換風格,用宮廷風格的舞曲,更是讓這部作品風格煥然一新、別具一格。
通過對作品《英雄》的整體分析,可以體會貝多芬的音樂風格是通過德育音響的節奏以及音強變化,最大程度體現交響曲的戲劇性和交響性。
總之,在音樂鑒賞過程中,想要透徹以及全面的把握作品內涵,在運用曲式分析等手段的同時,還要將感性體驗融入其中,充分體會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進而通過作品實現與作曲家的心靈溝通。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音樂音響的感性體驗也有所不同,在腦海中勾勒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是音樂鑒賞的目的。音樂并不是經驗而談、理性公式,它是演奏者和作曲家的情感表白,在內標題作品中,音樂音響是刻畫作品形象、表達作品情感的重要方式。在音樂作品鑒賞中,聽眾如果只是簡單的對作品結構進行剖析,沒有感性體驗,那么評論沒有任何意義,都是泛泛之談。
[1]孫穎楠.湘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分析和教學實踐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劉英潔.多元音樂文化視野下中職生音樂審美心理的培養[D].武漢理工大學,2013.
[3]王浩汀.廈門XX中學高中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王霏霏.音樂心理學理論在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初探[D].上海音樂學院,2010.
[5]張久美.中學音樂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6]張婧.高中音樂新課標教科書(湖南版)南京地區使用調研[D].西南大學,2011.
劉燕(1983—),女,河南焦作,碩士,講師,河南理工大學,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