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探究既是幼兒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幼兒科學學習的途徑。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實的事物與現象是幼兒科學探究的生動內容,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科學學習讓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下面就談談幾年來自己在這方面的做法。
一、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世界,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更多的是采取“聽”中學,即由教師講授某些知識,再通過一些考核方式讓幼兒記住這些知識。其效果往往不盡人意。讓幼兒在“生活中學”,即是讓幼兒直面真實且鮮活的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步感知世界、探索學習。
(一)探索和認識動植物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教師應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和探究動植物。例如,讓幼兒與小動物實際接觸,讓他們觀察、飼養和照料,以及進行成長記錄,與它們交流,在飼養過程中讓幼兒發現不同的動物喜歡吃不同的食物,居住不同的地方,他們的行走和防御方式也不一樣等,教導孩子們就像關愛自己一樣關愛動物。另外經常帶幼兒走進附近的田野、農家院等地方去觀察、探究各種植物,引導幼兒自己種植和護理自然角、種植園中的植物,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和他們的發現,在這樣的過程中探究植物特點,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及變化規律,從而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熱情,關愛與呵護植物的情感能力。
(二)在探究中體驗和了解材料,嘗試使用工具
幼兒通過操作、實驗等直接與材料相互作用的方式發現和感知材料的特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類資源,為幼兒提供與水、沙、石、泥、面、顏料、紙、木、塑料、鐵等材料相互作用的機會和條件,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例如,某些材料在加熱或冷卻時會發生變化;某些材料在水中會發生變化,而有些則不然。積極為幼兒提供一些與科學有關的工具,如溫度計、天平、放大鏡、漏斗、篩子、各種容器等,在幼兒使用這些材料進行探究過程中,讓幼兒體驗工具的作用和價值,理解事物間的關系。
(三)感受天氣變化,發現自然的奇妙
大自然在每一個季節都向幼兒獻上妙趣橫生的禮物——雪、霧、風、雨、雷……,幼兒可以用它們做游戲如打雪仗、放風箏、玩泥巴……發現、感受、體驗著自然界的奇妙變化。通過多種有趣的方式了解、記錄、報告、預測和感受天氣的變化,不僅發展了幼兒對環境和天氣的適應能力,而且發展了幼兒對科學的理解,極大地激發了它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變廢為寶,創設農村特色的科學活動區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探究應依托區域活動中的自由探究和在一日生活中的隨機滲透來完成。因此我們充分利用身邊易得的材料,當地特有的資料、資源和安全衛生的廢舊物品,營造農村特色活動區。這樣,不僅讓孩子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能讓幼兒真切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從而真正的樂于學習,樂于探究,樂于創造。
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廢舊物品如:廢舊的牛皮紙、舊掛歷、紙杯,吃過的貝殼、各種樹葉、秫秸、玉米皮、花生殼、蛋殼、布條、毛線,廢舊的塑料桶、可樂瓶、洗發劑瓶等等讓幼兒重新建構,組合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挖掘其科學教育價值。
(一)創設科學活動區
例如:教師用廢舊的牛皮紙做成樹干,粘貼在活動區的墻面,然后讓幼兒動手操作把廢舊的掛歷紙折成的風箏、千紙鶴、飛鏢等做成大樹葉,最后師幼一起把廢舊的日歷剪成各種形狀做成小樹葉。便于孩子們對數字的認識,星期的了解。用廢舊的紙杯做成飛來飛去的小燕子懸掛在樹上;把玉米棒戴上草帽,貼上眼睛,畫上嘴,粘上胡須,就成了一位老爺爺;我們把各種農作物,農產品都擬人化,形象化來吸引幼兒。美化活動區,讓幼兒感覺到科學活動區的溫馨,喜歡在這里活動。
(二)提供充足的活動材料,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為幼兒提供布條。 用各種碎布條折成小細長方形后縫好,在一邊鎖成扣眼,另一邊釘上扣子,掛在活動區想象系成各種物品。有的系成套環,有的系成花,有的系成高山,有的系成甘蔗,還有的系成大樹等。幼兒在玩布條時,充分動腦、動手、動口,去想象、去操作,去表達。這樣,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2.為幼兒提供秫秸穰兒小珠子。農村幼兒園與城市幼兒園相比, 農村幼兒園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之處,那就是可以尋找自然材料做游戲材料,同樣能使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我們準備了五種顏色的小珠子,每種200個,共10000個每個秫秸穰都是精心挑選好留下來的。扒皮,用刀切成一個個小圓柱體再涂色、曬干、扎眼。小珠子做好后和串珠用的繩一起放在活動區供幼兒玩。幼兒能根據不同的顏色、大小、長短等按規律自己動手串珠子。在這一活動中幼兒掌握了如何按規律排序;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提高了動手能力。
為了發展幼兒的空間想象力我們用秫秸穰做了很多正方體,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幼兒想象著玩,孩子們用它擺成了各種圖形和形狀,還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物品。如:小娃娃、手槍、梯子、大橋、飛機等。
3.為了讓兒童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的學習,主動獲得經驗的過程。在活動區我投放廢舊的紙盒,瓶瓶罐罐等讓幼兒自己去想想,去構建,去操作。在幼兒的探索活動中,有的幼兒建構成了,家具、房子、大橋、火車;有的建構成了大樹、機器人;還有的建構成了錄音機和小動物的家……
4.作為幼兒計算的工具,讓幼兒在對材料的擺弄過程中,形成數、形、時空等基本概念。如杏核、桃核、雪糕棍、秫秸桿等可用作計數的工具;石頭可用來讓幼兒感知大小;把甘蔗、玉米桿、麥桿放在一起,可讓幼兒比較粗細、長短;幼兒串各種顏色的樹葉,可進行排序的訓練。
總之,農村園所的科學探究活動,雖然正逐步走向正規,但真正落實到位,還需要各位幼教同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