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指出:在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要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數學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只有當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分析能力時,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相關數學閱讀能力
1.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首先一定要學生明白讀題的重要性。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在練習中明白讀題的重要性。例如:王力用80張彩紙做紙花,上午做了45朵,下午做了20朵。王力一共做了多少朵紙花?同學們拿到題目,不假思索,立刻寫上算式:80+45=125(朵)。老師讓同學們讀題,有的同學還是一臉茫然,老師強調:一定要根據題目的問題,選出需要的條件,正確列出算式。題目的問題是:王力一共做了多少朵紙花,那么就一定要把王力做的花找出來:上午做了45朵,下午做了20朵,這兩部分才是王力做的紙花。而題目中的80,是指80張彩紙,它不是王力做的花的朵數,因此不能用80來列式,因為它不是問題中所需要的條件。你用80+45能得到什么呢?能得到王力一共做的紙花嗎?這時,學生們才恍然明白過來,也才感覺到自己寫的算式是錯的,解釋起來說不通。這時,趁熱打鐵的指出讀懂題目的重要性。問什么問題,一定要找出與問題有關聯,問題中所需要的信息,否則,列出的算式算了半天,最后不僅題目被算錯了,還有可能鬧出笑話來。因為不是題目中的所有的信息都可能是問題所需要的,這些信息在題目中會擾亂你的思維,看你是不是真的會做題,是不是認真在做題,你一定要經受住考驗,認真讀題,多讀幾遍,找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正確列出算式。
學生的年齡小,不是你說一次兩次,孩子們就能養成認真讀題的好習慣,需要課上反復熏陶,漸漸地養成認真讀題的好習慣。
2.培養學生的相關數學閱讀能力,還一定要指導學生如何讀題。有時候學生不是不讀題就做題,而是讀題后不能完全理解題目的意思,心里有點稀里糊涂,算式也就稀里糊涂地寫了,有時會正好碰對,有時做錯就難免了!由此可見,理解題目的意思,才能正確列出算式。例如:學校食堂原來有58個南瓜,吃掉了27個,還剩多少個?又買來30個,現在一共有多少個?學生不是不讀題,而是不能夠讀懂題目。還剩多少個,學生很清楚地列出算式,58-29=31(個)但是第二問,現在一共有多少個?問題就大了:58+30=88(個)、27+30=57(個)…錯誤是五花八門,一看就知道同學們沒有理解第二問的問題含義。留點時間讓學生們自己去想清楚:現在食堂內所擁有的南瓜是食堂里吃掉27個后還剩的南瓜,還有后來又買來的30個南瓜。因此,算式應該是31+30=61(個)。題目講完后,向學生說明讀題目一定要分析明白問題的真正含義。其實,說白了,正確指導學生讀題,就是把高年級數學題的分析法與綜合法運用到我們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一改以前低年級學生讀題后憑感覺列式的方法,從小就開始培養他們學會看到題目就分析思考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的相關數學閱讀能力,還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辨析題目所給信息。教改后的教材更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經常會給出多余的條件讓學生仔細辨析。例如,學習完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后,練習中出現了這樣一道題目:“朱紅完成了24道口算題,丁丁完成的口算題比江華多4道,比朱紅少2道,丁丁完成了多少道口算題?”帶領學生讀過2遍題目后讓學生自己列式,唉!做錯的大有人在。為什么呢?沒有學會去辨析題目中所給的信息,這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由此可見,讓學生正確選擇對題目有用的信息顯得尤其重要。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向學生點出來:題目中有時給出的信息,不一定都是對你解題有幫助的,我們在讀題時,一定要認真去辨析,到底是和誰有關系,千萬不可上當。通過對學生的多次引導,學生一定能學會尋找對題目有用的信息。
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要掌握基礎題型
其實,對于基礎題型的掌握情況,在低年級學生的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影響很大。只有對基礎題型掌握得好,才能有助于讀題習慣的養成。試想一下,這位同學讀題習慣很好,但基礎題型掌握不好,她雖然認真讀題,但基礎題型不明白,不知道計算方法,做的題目能做對嗎?認真讀題,題目還是會做錯,長期以往,還會認真讀題嗎?由此可見,對于基礎題型的掌握是非常重要。要想學生能熟練掌握基礎題型,在最初講授每種題型時,就要引導學生把握題目的基本特征,這對幫助學生理解題目題型非常重要。例如:求一共是多少?要把各部分加起來,用加法計算。“一共賣出多少個球?”不能看到“賣出”就用減法,“一共賣出”一定要把“賣出”的部分加起來。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數是多少,不能直接簡單地讓學生用加減法來解答。例如:幼兒園有紅旗25面,黃旗43面,綠旗比黃旗少14面,綠旗有多少面?列式前一定要學生看清楚,要求綠旗有多少面,就要看綠旗是比誰少14面,和誰比很關鍵,它決定用哪個數字來列式。總之,要想正確列出算式,一定要真正理解各種基礎題型。
三、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學生有時在完成簡單練習時,往往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一是自然的反應,二是生活經驗的直覺告訴了他。其實對于題目的真實含義,他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因此,學生在完成簡單練習時,即使看到孩子們能獨立完成,也要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思考方法,說說這樣解答的理由,讓孩子們的解答上升到一個理論的高度。例如右圖這一題,小朋友只知道哪條路近,卻不知道為什么。如果點出此題的本質:因為上面一條路是直的,下面一條路是彎的。讓他們在操作中明白:兩點之間,直的線短,彎的線長。最后小結出此題的本質:直的路近。有了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此類題目,學生就很快能找到答案。
各位同仁,沒有不想自己成績優秀的學生,讀題習慣養成的準備工作都做得很好了,基礎題型掌握了,學習習慣養成了,自然而然,學生的解題能力也就一定會提高了!學生也就一定會認真完成各項作業了。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人民路小學 楊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