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婷
【摘 要】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英語課程要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回看如今的英語課堂,教師過多的關注于形式上的多樣、內容上的豐富、課件上的精美,以至于精彩過后卻厚重不足、實效甚微。
【關鍵詞】 學生主體;文本情境;生活教育;回歸本真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各式各樣的教學流派、學習方法的層出不窮,課堂教學內容也異彩紛呈,富有觀賞性和創造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很多盲目“跟風”的現象,課堂上只注重形式而不關注實質。縱觀現在的課堂教學,我們常常看到課堂上學生小手高舉,小臉漲紅,師生對話順利、流暢,甚至連老師的每一句評價的話語,都像是預先彩排過一樣。如此的看似沒有缺點的“不約而同”式的課堂,顯然不是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我認為,生活化的課堂應該是淡化形式,重視內在而不是隨波逐流。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妨讓課堂多些樸實,多一些實在,多一些實效。
一、回歸學生主體,體驗快樂學習
課堂的展開應以學生為主,把課堂交于學生,盡可能的給學生多一些思考問題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份嘗試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嘗試、討論、合作等方式領受和理解知識,將素質教育真正地落實到課堂中來。例如教學3A Unit4《My family》一課,為了讓學生學會用Shes.../Hes.../ This is...介紹他人,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每人帶一幅全家福,然后四人一組用所學句型根據照片進行口語交流并依次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例如:“This is my father. This is my mother. This is Lily. Shes my sister. 或This is Tom. Hes my brother.”學生都樂于展現自己的親人,有了興趣他們也樂于動口主動用英語進行表達。例如在學習句型I can ….時,可以安排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一次競賽,大家來比一比誰會的最多。通過小組競賽學習,給愛動、愛玩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自主參與表現的機會,枯燥的內容在這樣的課堂上學起來也饒有趣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別樣樂趣。
二、依托文本情境,回歸課堂真實
英語是一門語言,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堂教學中真實的情境和語境有助于語言學習。作為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教材的內容更圍繞學生的生活和實際,主題也鮮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必舍近求遠,完全可以依托文本所給予的情境展開教學,賦予學生一個真實的課堂和情境。例如教學5AUnit4 《Halloween》一課,文本展現給大家的是萬圣節快到了,Ben一家人正在討論萬圣節所需物品。西方節日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還不夠熟悉,有時教師要想在課堂上創設這樣的節日情境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際教學時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情境來開展教學活動。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1)網絡搜索相關萬圣節的歌曲在課堂上播放,以此營造節日氣氛。(2)帶領學生默讀語篇片段,了解Ben一家節日所需物品。(3)出示Ben一家所需物品的表格,組織學生通過聽、說、寫的形式獲取信息完成表格并驗證答案,學習新知識。(4)播放節日音樂,學生伴隨音樂的旋律,根據教師板書提示復述語篇內容。(5)介紹萬圣節的傳統游戲Tick or treat,組織學生課余開展此項活動。這些安排設計都充分依托文本提供的情境和語境展開,學生在文本情境中也順利完成了真實的語言技能訓練活動,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課堂顯得凌而不亂。
三、捕捉生活素材,回歸生活世界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生活是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學的本身。英語學習一旦離開了真實生活,就失去了作為交流工具的意義。教師應把生活作為教學的素材,把課堂作為一座橋梁,做到課上不照本宣科而是做個“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并融入自己和學生的生活經歷,讓教學回歸生活本身,讓學生發現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氣息。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會搜集一些常見的英語把他們帶進課堂,比如商場出口處的“Exit”、方便面包裝上的“noodles”等等,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身邊的英語。
又如在教學4BUnit4《How much?》一課,我安排了一個義賣的場景,將學生課前準備好的衣帽、文具等進行義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需,用所學的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 are they?等等句型進行有目的、有意向的購物操練。在操練時,學生可以按照課文提示或根據自己的想象,設計臺詞和動作,然后富有感情地進行表演。他們在義賣過程中既能表達自己的愿望,促使他們更快地進入角色,成為課堂的主角;同時又能讓課堂變得更生活更真實。誠然,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又是運用語言的沃土。將英語教學回歸現實生活世界,創設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美好環境,豐富學生的英語生活,孩子們必然會在不斷的鍛煉中,眼睛日趨明亮,思維日趨活躍。
課堂應該是富有生命的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我們必須努力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英語基礎知識、習得基本的英語能力。這樣真實有效的教學,意味著課堂需要簡約務實,既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形式過于豐富的活動,也不能刻意修飾、慢條斯理地琢磨,而是要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放手于學生、賦予課堂真實性、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快樂課堂。只有做教學上的有心人,處處以學生為本,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出彩。讓我們在英語課堂上多一些回歸,多一些樸實,多一些引導,這樣才會多一些有效。讓我們在英語課堂上真正彰顯學生的個性,引領學生衷心樂意地向求真的道路上昂首前進。
【參考文獻】
[1]譚秀媛.生活化教學的反思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2]遲艷杰.教學意味著“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3]郭華.評教學“回歸生活世界”[J].教育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