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炎
【摘 要】 喜愛音樂,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從呱呱落地,就聽懂媽媽溫馨而甜美的搖籃曲。音樂,曾喚起多少孩子們的浮想聯翩,增添孩子們多少璀璨絢麗的童年樂趣。然而喜愛音樂的孩子們,為何對上音樂課不感興趣呢?音樂教育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本文從環境的創設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 農村;音樂課堂;教學;環境;創設
我們音樂老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投身音樂教學改革,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創設出良好舒適、寬松和諧、符合學生心里需求的音樂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和音樂創造潛能,讓學生們覺得音樂學習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一、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找回師生失落的主體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應是美的化身;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師更應該是愛的使者。課堂上,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種愉悅表情的傳遞,一句發自內心的贊揚,都能深深地打動學生,瞬間拉近師生的距離,促使學生自信心倍增,大膽地表現自我。例如,在學習《親愛的回聲》這首歌時,老師沒有直接講授樂理知識或讓學生簡單地模仿歌曲錄音進行強弱的處理,而是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經驗,自主地來體會歌曲的意境。這樣結合學生自己生活實際的音樂活動,在沒有教師事先安排、也沒有教師一味“主宰”的情景下,學生們就樂于與老師互動起來。讓學生能從音樂學習中獲得愉悅感和成就感,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的學習平臺,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做,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完善與身心的和諧發展。因此,“互動”教學方法,不光要求教師講究教的藝術,還要求教師轉變角色,精心設置、創設適合每節音樂課內容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敢于互動,樂于互動。
二、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
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描述教學過程中說:“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個合乎實際教學情境,提供一個體驗音樂的環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無限的想象力馳騁開來,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讓學生在詩情畫意的情境體驗中陶情淑性。
如:在學唱歌曲《嘀哩嘀哩》時,教師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播放了一組春天在河邊,在稻田,在學校等的優美畫面,渲染了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對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在演唱歌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歌曲的藝術處理過程之中。
第一句“春天在那里,春天在那里?”問題:這是一個問句,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不知道春天在那里,我用這個問句;另一種是我知道春天在那里,但我卻想賣個關子,問一下,然后再告訴你。你們選擇那一種?(學生一般都選擇第二種)怎樣來唱出這種語氣?(學生回答自信的,自豪的等)第二句“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問題:春天在哪?(學生回答)這一句該突出哪幾個字?(學生回答:山林里)怎樣唱出強弱?第三四兩“這里……小黃鸝”問題:山林里有什么?(學生回答:紅花、綠草)太美了,還有什么?(學生回答:會唱歌的小黃鸝)這兩句,你們覺得應該突出哪一句?怎樣唱?第五六兩句“嘀哩……”
問題:小黃鸝鳥不僅會唱歌,而且唱得特好聽,為了歡迎同學們的到來,它們都在舉行對歌。你們聽哪一隊離我們較遠,哪一隊較近?(老師用強弱范唱這兩句)(學生模仿黃鸝鳥對歌)最后兩句“春天……小黃鸝”問題:同學們,你們找到春天沒有?請大聲唱出來。
通過教師聲情并茂地引導,學生的歌聲雖然還是顯得那么稚嫩,但他們心中的那份感情確是最真摯的。
三、創設良好的藝術氛圍,體現音樂的藝術魅力
優美的音樂教學環境,為營造充滿美感的音樂課堂氣氛,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雖然農村小學在教學的客觀條件上比較落后,但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把教室布置的整潔,舒暢,采上一束野花放在教室里,利用教室的一角布置成“音樂天地”“我愛的do、re、mi”等等,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就在我們身邊。音樂課堂上,沒有好的音響設備播放歌(樂)曲,教師就要讓自己的演唱更動聽,更有感染力。融合學生的心理,重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感悟音樂。在為學生提供參與各種音樂實踐的機會中,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加強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在音樂學習活動中獲得美感和享受樂趣,為終身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欣賞教學小提琴協奏曲《春》時,如果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聽這首樂曲的話,學生肯定聽不懂而沒有興趣。于是,針對學生認知特點,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教師:春天里都有什么聲音?你們模仿一下。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接觸大自然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事了,一時間,風聲、雨聲、鳥的叫聲、流水的聲音、昆蟲的聲音,學生模仿的是惟妙惟肖,而且稍一引導,還十分的動聽。
教師:春天,真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啊!嗩吶,這個樂器你們熟悉嗎?(播放《百鳥朝鳳》),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想到了什么?嗩吶這個樂器,農村孩子還是相當熟悉的,通過對大家感興趣的樂器入手,學生有興趣,參與面就廣,思維也就很活躍了。
教師:作曲家經常用樂器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聽到這樣的聲音,就會讓我們產生很多的想象。聽,你們又聽到什么?播放《春》中表現“鳥語花香”的段落,學生聽到了用小提琴模仿的鳥叫聲,并且知道了作曲家用音樂模仿鳥叫的聲音,通過鳥叫的聲音我們就會想到春天。
雖然也只是在普通的錄音機里播放的音樂,但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領會到了音樂形象,還對音樂是怎樣表現和為什么這樣表現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而且學生還會把這樣的一種欣賞經驗遷移到對其他音樂作品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增強了學生欣賞高雅音樂的信心。
音樂教學應該用音樂說話、用音樂育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來組織音樂教學,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在五彩繽紛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在歡快愉悅的笑聲中感受和體驗音樂,豐富情感體驗,喚起學生的審美注意,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音樂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