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峰
文明的傳播需要閱讀,真理的追求需要閱讀,科學的探究也需要閱讀。小學科學探究中的閱讀主要是指像科學研究中的文獻研究那樣閱讀:一方面獲取與主題相關的事實性和概念性知識,另一方面從中獲取關于科學探究方法、分享方法等方面的程序性知識。那么,在科學教學中怎樣通過科學閱讀來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呢?
一、基于獲取概念知識的科學閱讀
小學科學課程中就有不少的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既不能通過實驗來獲得,又不能通過觀察來得到,學生只有通過閱讀相關的科學信息并結合生活與學習中的經(jīng)歷和體驗,把知識進行重組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這時就需要教師提供相關的科學知識資料給學生進行閱讀。
案例:在教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中的第8課《能量與太陽》一課時,學生雖然在平時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對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有了一些了解,但并不知道這些能源是如何形成的,教學中又無法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它們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書上的內容“煤帶給我們的信息”,使學生通過閱讀知道:“煤可能是由植物變成的也可能是在泥沙沉積過程中形成的”。這時的學生不會僅僅滿足以上的了解,他們會對煤是如何形成的充滿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這時候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及時展示煤形成過程示意圖和文字說明。通過教師簡單講解,學生知道石油、天然氣也與煤相似,是幾億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經(jīng)過長期、復雜的變化形成的。進而組織學生深入討論煤、石油、天然氣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與太陽能有什么關系?通過閱讀和討論學生認識到原來煤、石油、天然氣的能量實際上是存儲了億萬年的太陽能。
二、基于捋清探究方法的科學閱讀
1.閱讀簡單的圖文獲取科學探究的方法。現(xiàn)行的《科學》教材照片多、插圖多、公式少、套話少,且圖文并茂,充滿了童趣,這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探究實驗都沒有簡單地給出正確結論,而是通過照片、插圖和簡要的文字說明等形式來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探究總結,感受學習的樂趣。針對一些學生一看就立刻明白的探究性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先閱讀教科書,領會方法后再進行實驗。
案例一:在教學五年級《光和影》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有玩過手影游戲的經(jīng)驗,而且探究物體影子變化特點的實驗要求和實驗方法都已呈現(xiàn)在教材中,所以教師組織學生自己閱讀教科書,然后再開展探究活動。教學實踐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實驗簡圖和簡要文字說明理解這3個活動的實驗方法、步驟和要求并順利開展實驗,深層次地了解了物體影子變化規(guī)律。
由于知識經(jīng)驗和水平的原因,在獲取探究方法的科學閱讀中,學生往往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閱讀完探究方法之后,由于實驗操作中不當而使得探究活動無法深入開展。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溫馨提示”,從中獲得啟發(fā),進而把科學探究活動深入下去。
案例二:在教學五年級《我們的小纜車》這一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安裝一個小纜車”,通過自主閱讀學生會注意到細繩拴在小車上的位置會影響到小車行進的方向,并且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知道只有拴在恰當?shù)奈恢茫ㄒ话闶擒囶^正中),拉力的方向才與車輪滾動前進的方向一致,否則小車會跑偏。學生以為這個探究實驗比較容易就開始動手實踐起來,由于沒有考慮到細繩的長短,出現(xiàn)了這些情況:(1)細繩過長,細繩的掛墊圈的一端直接碰到底面,根本無法拉動小車;(2)細繩過短,小車運動了很短的距離就“被迫”停下來;(3)細繩長短接近桌子的高度,這樣小車運動的距離接近桌子的高度。所以有些小組順利開展了探究實驗,還有一些小組由于沒有考慮到細繩的長短,無法順利進行實驗。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溫馨提示”,①拉動小車的細繩多長比較合適?②墊圈運動的距離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有關嗎?學生閱讀完溫馨提示后,意識到墊圈運動的距離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是一樣的。墊圈的運動距離不超過桌子的高度,所以繩子的長短不超過桌子的高度為宜。這樣一來,學生先通過自主閱讀設計實驗裝置,再由實踐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最后閱讀“溫馨提示”解決探究中的問題,進而順利開展探究實驗,獲得成功喜悅。
2.閱讀科學家的故事獲取科學探究的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一些科學性、趣味性俱佳,科學探究思路清晰的科學家故事是受益匪淺的。通過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而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實驗。
案例:在教學六年級《電和磁》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科學家故事直接導入:100多年前,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xiàn)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一頭指著南。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xiàn)象……你們想試一試嗎?
這個科學家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樣板,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取“做通電直導線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方法,接著就可以像奧斯特那樣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作出結論。
三、基于提升學生精神的科學閱讀
科學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少燦爛輝煌的詩篇,每一項科學發(fā)明發(fā)現(xiàn)的探索過程都充滿著艱巨性和創(chuàng)造性, 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科學精神, 滲透著開闊嚴謹?shù)目茖W思想和方法。科學發(fā)明的發(fā)現(xiàn)過程、思想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的科學探究有許多啟示。如愛迪生在發(fā)明白熾燈時,為了解決燈絲材料的問題,先后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在研制的過程中,常常廢寢忘食。如此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科學態(tài)度,能夠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塑造學生嚴謹?shù)目茖W探究精神,增強學生民主責任感和使命感。
小學科學教學中科學閱讀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之一,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有著重要作用。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探究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