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繼滴滴快的合并、58同城趕集合并、攜程控股去哪兒之后,O2O電商平臺美團點評訊息頻傳,表面一團和氣的背后卻是激烈的廝殺,不僅點評一方多數聯合創始人出局,還爆出美團和原股東阿里巴巴之間矛盾在加劇。這讓原本就已經是媒體關注焦點的餐飲O2O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而最開始的餐飲O2O不過是被BAT認定為不屑于操作的苦差事,然而其市場之龐大,有專門的數據佐證。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餐飲O2O市場規模為386.6億,比2011年增長87.1%;2013年中國餐飲行業O2O市場規模達到622.8億,相比2012年增長61.1%;2015年,中國餐飲行業O2O市場規模已達到1200億左右,預計2018年將達到1萬億的市場份額。相較于打車行業,似乎市場容量更為龐大。
也正因為如此,餐飲業作為O2O市場規模最大的領域,從一開始便聚攏了諸多目光,并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
縱觀近幾年餐飲O2O的發展,餐企真正主動嘗試O2O是從團購模式開始的。以大眾點評和美團為代表的千團大戰,通過低價爭奪客源,短期內確實大幅提升了人氣,但卻不斷壓低商家利潤和超出餐飲企業承載能力,導致飯菜質量走樣、服務接待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千團大戰最終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在2012年走向衰弱,2014年漸趨式微。但整體形成一家獨大,幾家并存的局面。
緊隨其后的餐飲O2O開始外賣送餐方面的嘗試。業內人士表示,與團購不同,外賣模式不是在餐企原有營收基礎上進行切割,而是為餐企帶來了新的營收增長點,因此被餐企普遍看好,也引來了阿里、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掀起外賣平臺的燒錢大戰。餓了么、美團外賣最先啟動,百度外賣,淘點點還有每個城市數不清的網絡外賣平臺如雨后春筍而生。此為第一浪。
外賣平臺緊緊瞄準白領和學生等對互聯網認知度高的人群,通過解決消費者足不出戶的問題,進而達到節省吃飯時間的需求。但由于外賣與堂食在時間上高度重疊,人員成本很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空間釋放帶來的效益。
繼外賣第一浪之后,又有人推陳出新,由廚師上門,私人定制家宴的服務。這一服務推出之初非常走俏,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結合LBS特性預約周邊餐廳或酒店的廚師已經十分便捷。可能唯一存在的問題是到底會有多少人需要這樣的私人訂制服務,因此該模式是否能夠形成規模還有待嘗試。
如今,“準成品”似乎成為餐企普遍認可的新的增長點。用金百萬董事長鄧超的話說,“介乎成品與半成品之間”,其口號是“有鍋有油只需3分鐘”。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準成品“有鍋有油”的模式要求顯然是針對家庭消費者,借以解決喜歡烹飪又沒有時間準備的消費者的需求。從各種速凍食品、方便食品的熱銷可以看出,其受眾范圍相當廣泛。然而難點在于線下,模式的創新者金百萬依托的是30多家線下門店,因此這一模式還有其局限性,并不適合所有的餐企。
毫無疑問,整個餐飲企業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各種模式不一而足,哪種能夠最終勝出還難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