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0)
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創演關系之研究
張 靜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0)
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本文中通過介紹中國歌劇的音樂特征和戲曲的音樂特征,對比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和融合性,進而研究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創演的關系。以期戲曲華民族歌劇的發展和戲曲的發展歌劇化研究,促進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發展。
中國歌劇;戲曲音樂;創演關系;研究
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中國舞臺上逐漸引進了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等新的形式。歌劇作為最為重要的形式,改變了中國人的戲劇觀,成為了中國當代戲劇發展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隨著西方話劇的引入,戲曲發生了改良,同時在戲曲音樂創演中也發生了變化。
(一)歌劇概念界定
關于中國歌劇的概念界定,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統一化的概念范圍,但是能夠從中國歌劇所包含的元素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對于中國歌劇的認識,通常是以綜合性的詩歌、音樂、舞蹈、歌唱活動為主。那么在歌劇活動中能夠發現,音樂貫穿著歌劇中的各種形式,也就是說,音樂是中國歌劇中的重點內容,音樂能夠與中國歌劇實現完美的結合。同時,民族文化的不斷植入,使得中古歌劇中能夠體現濃郁的民族氣息[1]。
(二)戲曲概念界定
戲曲一直是中國文化瑰寶,代表著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戲曲藝術這一項傳統的中華藝術,融合了多項的表演元素,與中國歌劇形式不同。戲曲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和民間風俗的精髓。戲曲的發展在戲曲文學的基礎上,借助舞臺表演藝術,加上特點突出的音樂結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表演形式。
歌劇與戲曲音樂雖然都是在音樂形式的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特殊形式的藝術,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歌劇與戲曲都有著不同的生產環境和發展歷程,并且在音樂方面的差異性更加的突出。例如,歌劇與戲曲都包含了聲樂和器樂,在這兩種藝術形式中,聲樂與器樂的具體表現形式上千差萬別。因此,區別開來歌劇與戲曲音樂之間的差異性,可以直接從聲樂與器樂兩方面入手進行分析[2]。
首先對歌劇的音樂特性進行分析,音樂在歌劇中的展示形式更加的獨立和抽象,考究的是音樂與人物情緒之間的融合與銜接,并且借助音樂來突出故事情節發展。并且通過音樂旋律、節奏、以及和聲來體現出一個比較和諧的故事篇章。一般情況下歌劇音樂選用比較嚴格,多為專曲專用。
在音樂風格、應用等方面,戲劇與歌劇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戲劇自身的特征性比較明顯,其音樂的選用上更加注重的是一曲多用。這樣的音樂應用形式最為主要要的原因就在戲曲流傳的過程中,戲曲表演藝術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鮮明的規范,該種規范形式作用于同類別的戲曲中,實現獨樹一幟的藝術類別。
從音樂形式以及藝術表現形式上分析,中國歌劇和戲曲音樂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但是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并不會影響到聽眾對于高雅藝術的審美要求,這就是說這些藝術形式千變萬化,最終都會被聽眾所接納,并且以其藝術的鮮明行為的聽眾帶來藝術體驗,并且在社會藝術發展中備受關注。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的創演并不是絲毫關系沒有,二者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系[3]。
(一)歌舞劇中二者的融合
由于歌劇具有一定的原創性,戲曲具有到一定的模式性,歌舞劇在歌劇與喜劇的基礎上,將二者相互融合,吸收兩種不同藝術性的優勢,從而產生了情節生動、故事新穎的歌舞劇。歌舞劇能夠在不同場所中演出,主題寬泛,故事富有趣味性,并且能夠易于受眾接受。歌舞劇收到戲曲表演藝術的影響,其表演形式更加的外放,并且場面華麗,更加的吸引人。同時歌舞劇具有歌劇的音樂性,人物表現靈活。故事情節伴隨著音樂的起伏而發展,人物性格突出。近年來,隨著人們的藝術素養逐漸提升,歌舞劇也在逐漸創新,以不同的主題應用到不同的藝術場所中,在提升受眾的認知基礎上,實現了中國歌劇與戲曲藝術的銜接。
(二)秧歌劇中二者的演繹
秧歌劇是中國歌劇、戲曲以及傳統大眾音樂三者的集合體。該種藝術形式充分的借鑒了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的優勢,與傳統文化素養相互結合,實現歌劇、戲曲更好的推廣。該種藝術形式在文化快速演變的當今社會中意義重大,實現局域文化的大眾化普及。秧歌劇的產生并不是偶然,而是藝術與社會發展的必然,中國歌劇以及戲曲音樂藝術所適用的群體為藝術群體,所面向的受眾屬于社會人群中的小眾群體,在這樣比較狹隘的藝術傳播范圍下,中國歌劇與戲曲難以實現良好的傳承。在二者中加入大眾表演藝術,能夠創新歌劇與戲曲藝術,使得原本分割的藝術體相互融合,實現了音樂藝術的創新性發作。總體而言,秧歌劇的發展體現出了一種的音樂大眾化、民族化的傾向,無論是在音樂形式上,還是在表演內容上都貫穿了這樣的思想,使得秧歌劇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4]。
(三)戲曲板式與唱腔與中國歌劇的融合
中國歌劇的發展是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影響下,所演化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不能否認中國歌劇藝術結構中含有戲曲的元素。換言之,中國歌劇劇目的發展不乏對于傳統戲劇元素的借鑒,但是從音樂形式上能夠明顯的看出藝術的創新性。幫腔屬于一種比較傳統的戲曲唱腔形式,在舞臺上的具體表現為表演人員的幫唱、和聲。當主演在舞臺上進行歌唱的時候,身后的演員需要以不同層次的音調與之合成,這樣的戲曲表現形式能夠有效的實現舞臺音色的互補,營造一種音樂氛圍。這樣的戲曲形式與歌劇表演之間存在著相似之處,都是朝著藝術厚重感積累方面發展[5]。
綜上所述,對于中國歌劇的認識,通常是以綜合性的詩歌、音樂、舞蹈、歌唱活動為主。戲曲的發展在戲曲文學的基礎上,借助舞臺表演藝術,加上特點突出的音樂結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表演形式。在本文中對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創演之間的關鍵進行分析,剖析二者之間的差異性以及融合性,希望相關的研究能夠促進中國藝術發展。
[1]張強.新中國初期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研究(1949-1966)[D].南京藝術學院,2012.
[2]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3]錢慶利.中國民族歌劇音樂創作中的板腔體結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4.
[4]張誼婷.試論中國戲曲元素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移植生成[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王梅.20世紀下半葉新疆地區歌劇創演及其音樂概論[D].中央音樂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