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藝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曲阜 273100)
小提琴教學法中的哲學思想
李 藝
(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曲阜 273100)
音樂教學和演奏密不可分。教學是以演奏為理論基礎,演奏是以教學為技術指導,二者形成相輔相乘的有機整體。而音樂教學中的教學法更是形而上學的意識形態、哲學哲思。本文以被譽為西洋樂器之后的小提琴為例,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運用音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理進行教育教法的闡述。并在不斷學習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尋求創新和突破,運用哲學思想去指引教學理論的思考。達到技術演奏和理論教學的平衡發展。
小提琴;教學法;哲學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教師——知識科學的傳播者,文明之樹的培育者,人類靈魂的設計者。——弗朗西斯·培根。
從古至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對教師的概念做過界定,有些是從教師職業的特點上加以說明;有些則是對教師的贊美和歌頌。不管從哪個方面我們都看出教師這個職業的重要性。
音樂教師是整個教師隊伍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前輩所說:“音樂教師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者和實踐主體,是培養學生學習音樂文化藝術,進行美育教育的專門人員,是人類音樂文化的傳遞者和傳播者。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及動態發展的個體[1]”。
當今的社會音樂教育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近年來高校師范類院校對優秀音樂教師的培養,以及音樂師范類畢業生的逐步面向社會,音樂教師也有了更為寬泛的界定。教師,不再只是學校任教教師的專屬名詞,而是貼近人們生活,滿足人民求職需要,更為大眾或服務的藝術文化傳播者、傳承者。也正是如此才使社會音樂教育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一個長足的進步,并逐步形成了全民化、多樣化、靈活化的特點,加之在國家政策上,“八五”旗艦,國家教委提出“認真貫徹教育方針,切實加強藝術教育,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努力”的總目標[2],加速了社會音樂教育機構的發展。其次,在經濟上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精神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日益增加,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去關注。在觀念上,從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為人生的藝術”“以美育代宗教”等口號[3],打破了國民對音樂、藝術的傳統偏見思想的束縛。到如今我國已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音樂家、教育家等等無疑都在為藝術、為音樂教育正言,喚起國民精神上的重視。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投身音樂教育事業的老前輩,他們多年的宣傳、一生的培養、不懈的教學實踐以及人民大眾的切身體會,才有如今蓬勃發展的音樂教育事業,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被更多的人所認可。
從自身說起,身為高校音樂教師,是音樂教育中最平凡的一份子。隨著多年以來的教學及學術交流發現,在高校音樂團隊之外的社會音樂教育機構,各省市地區都存在一定數量的音樂培訓機構。他們教育對象全民化,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學藝藝術的需求;教學種類多樣化,如聲樂、器樂、舞蹈,還該領域之廣;教學形式靈活化,如集體課、小組課、一對一課程等。在教學上,筆者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小提琴普及工作者,不僅要嚴格遵守教師的職業操守更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尤記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從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對待教學、對待每位琴童要以德育為基石,以美育為紐帶,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進行教學實踐。我國優秀音樂教育家曹理老師對器樂教學夜是這樣論述的,她說“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樂器演奏,啟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表達音樂的情感,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從中受到審美教育”[4]。但筆者認為,一門器樂的學習不僅僅是通過音響產生“聯覺”效應[5],或是針對某一領域里技能的培養去塑造美育,而是在當今這個綜合性極強的現代化時期,學生通過學習樂器可以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吃苦耐勞的堅韌毅力、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這樣不管是琴童在今后的學習或是學琴、亦或是生活中種種的逆境與順境,都能擁有優秀的品質和冷靜的思考能力,辯證的看待問題。
音樂教育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我們在《哲學》中《認識論》一章了解到:實踐需要理論來指導,理論需要實踐來檢驗。在我們的學習中也必須經歷這樣的過程,才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一)從實踐到認識
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的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直覺、表象三種形式。這種人的狀態反映在我們音樂學習過程中便是音樂感知。“音樂感知是音樂心理過程的起點,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6]以小提琴教學為例,聽的動作如:聽示范演奏、聽老師講解;觸摸的動作如:持琴持弓;視覺的動作如:音符、樂譜、示范圖像、教師的表演等等這些都是音樂感知。不同的動作帶來不同的信息,也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知覺映像。這些感受都是具體的、直接的,然后通過認識的進一步提高上升到理性認識,它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人們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系的間接地、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假說和理論。例如,在琴童學習演奏音階時,筆者會告訴琴童音階的定義是什么。琴童可能無法立刻就能理解,只是牢記其特點。而后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慢慢懂得,從而靈活掌握。這就反映出理性認識是間接性的、抽象性的。琴童先由直接具體到簡介抽象都是其學習過程的推進。
(二)從認識到實踐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學習上不斷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繼續以音階和琶音為例,在琴童的大量練習中他會慢慢參透:調式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上行或下行),由主音到主音排列起來就叫做音階。[7]不同音階找準其主音后,注意變化音經過幾次訓練琴童就能自己掌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也發現,琴童的學習不是持續前進的,某一階段總會有些狀態時好時壞的時候。這都是琴童所要經歷的過程,也是一種提高的過程。因為認識具有反復性。從客觀上講,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上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從而需要教師找出琴童這一階段的原因,對癥下藥,適當調整。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們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前進運動。這種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不管是器樂的學習還是任何知識的儲備,都需要一個過程。很多琴童的學琴之路都敗給了堅持。任何事情亦是如此,如果不堅持,到哪都是放棄。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作為研究音樂教育學的我們,不僅要諳熟于理論知識,還要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且靈活運用,把握好教學過程,調整好琴童的學習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探索理論創新。這才是我們做學問的目的。
音樂表現什么?音樂如何表現?大抵這些問題都歸屬于音樂美學的問題,我們從古代“嵇康《聲無哀樂論》”一文就能發現音樂美學的蹤影。文中說道“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核心是‘聲無哀樂’,他明確提出‘心之與聲,明為二物’,即音樂是客觀的存在,感情是主觀的存在,兩者之間無因果關系。”[8]但筆者認為,如果音樂與感情是剝離開的,為什么我們還能聽到流水遇知音這樣的千古佳話?如果音樂不能表達情感為什么我們還能從《梁祝》中感受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婉愛情。難道這只是人們的感性認識嗎?
直至現代周海宏老師所著《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從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美學兩個角度對音樂進行分析,認為音樂所表現的對象涉及情感、視覺、思想三個領域。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就是“聯覺”。書中說:“聯覺”即對一種感覺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感覺器官感覺的心理活動。它發生在感覺層上。例如,由聽覺聲音的高低產生視覺明暗的感覺[9]。筆者贊同這種說法,同樣也認為這不單單是一種感性認識、一種心理活動,而是通過音響這一媒介傳遞給大腦產生的聯覺,其次作用于我們的心靈產生一種情感,最后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力量。
作為音樂教育里的重要分支,器樂教學產生的音響美學作用更為明顯。以兒歌《兩只老虎》為例展開論述。

(一)速度快慢之美
樂曲一開始便在左上角標記“小快板”Allegretto,每分鐘108的速度。奠定了此曲的基調是歡快的,仿佛我們能從歡快的演奏中聽到兩只小老虎互相奔跑追逐、嬉戲。表達出歡樂的情緒就像小朋友無憂無慮的生活一樣,每天都充滿了快樂。如果我們把節奏調至lento慢板,每分鐘52的速度。再次演奏則會發現,這兩只老虎好像受傷了“跑”不動了,仿佛已經步履蹣跚了。經過對比,琴童不難發現,節奏速度的快慢都會影響到我們對樂曲的感受,因而要做到在演奏時節奏的準確性。
(二)弓法變化之美
小提琴的弓法:分為分弓、連弓、跳弓、頓弓等等,筆者不一一贅述,僅以跳弓和分弓為例。先用跳弓演奏,速度依然是小快板,在演奏時因為是跳弓所以要注意速度的控制,弓根運用較多。演奏后我們從聽覺上感受到,原本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現在卻變成了“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跳得快,跳得快”因為跳弓使音符時值變得短促有力,充滿跳躍性。所以才會帶來這樣的音響上的變化。如果我們把弓法變成分弓演奏,分弓演奏注意弓子平穩、勻。經過對比后我們發現帶有小快板速度分弓演奏,就顯得格外平穩,就好像是兩只老虎奔跑的地方正是那遼闊的大草原上。琴弓的變化作用到我們的聽覺上產生了不一樣的感受,讓琴童更能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小提琴藝術的魅力。
我們總結后便發現,節奏、速度、弓法的變化不僅纏上了聽覺音響上的新鮮感而且在視覺上也有變化,通過印象的變化眼前產生的一幕幕的情景也大不相同,心中對樂曲的感悟也不盡相同。這也印證了周海宏老師所認為音樂所表現的對象涉及情感、視覺、思想三個領域。也讓筆者的教學有據可循,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初步統一。還需要不斷努力,完善自身理論體系與實踐教學。
[1]朱北詠,王北海著.新編音樂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2.
[2]代寧.校外音樂教育的調查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碩士論文集,2009:414.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6.
[4]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32.
[5]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39.
[6]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59.
[7]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5.
[8]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222-224.
[9]周海宏.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系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