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麗
(山西省臨汾市解放路學校,山西 臨汾 041000)
結合中國民間音樂進行高校鋼琴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究
何麗麗
(山西省臨汾市解放路學校,山西 臨汾 041000)
鋼琴是音樂演奏最重要的樂器之一,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鋼琴作品及演奏的中國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如何更好的將中國民間音樂的元素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是當代鋼琴教師迫切面臨的課題,本文將就此進行分析與探究。
民間音樂;鋼琴教學;演奏技法
中國民間音樂資源豐富,它是通過長期社會生活積淀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而成的。民間音樂中有豐富的營養可以汲取,其情感表達方式、獨特曲調的運用是展現民族情感的載體。同時,民間音樂因其運用的器樂區別,也使作品產生出獨特的中國味道。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可以多選擇由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讓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同時了解本土文化。由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因其母曲不同,改編出來的曲目風格和技法都有獨特的要求,具體如下。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產生過大量的民間歌曲,分為漢族民歌和少數民族民歌。在進行鋼琴課堂教學實踐時,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根據學生層次的特點,要將民歌產生的民族、地理位置、審美等相關風土人情進行簡要介紹,也要從演奏風格和技巧上傳達給學生。民歌素材的鋼琴曲,要將單聲旋律改編為多聲旋律,讓民間歌曲換發出新的光彩,技法要以裝飾變奏為主。
(一)由漢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
比較著名的有《蘭花花》、《黃河》、《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這些曲子最初都由勞動人民口頭創作,流行于民間,有著強烈的情感表達方式,經過改編,用鋼琴的音色展現民歌時,情感表達更為充分,藝術性得以凸顯。如比較短小的鋼琴曲《蘭花花》,在課堂教學中,要首先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賞析,充分感受到蘭花花的美麗和反抗精神,通過對那個特定年代的了解,學生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鋼琴曲中表達的意境。蘭花花的質樸和善良,美麗與堅強是多么讓人憐愛,而她的反抗精神又展現了人物悲劇命運的主線。在鋼琴演奏中自然就會用情感帶動技巧,加以我們熟知的廣板,遼闊廣遠的陜北平原也能夠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黃河》鋼琴協奏曲是在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基礎上由段承宗等人改編的。經過郎朗的經典演繹之后,這個曲子成了耳熟能詳的民歌改編鋼琴曲的成功典范,為人熟知。整部曲子由《序曲——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和《保衛黃河》構成,其中《保衛黃河》是主題曲調,在高潮部分,曲調雄渾壯闊,營造了大氣磅礴的景象和雄心萬丈的氣勢,用勝利作為收束,終結全曲。這是改編相當成功的樂曲典范,其樂曲的思想內涵、樂器的功能性、技能發揮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由少數民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
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因為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呈現出與漢族民歌截然不同的節奏和音調,在演奏中要格外注意。在鋼琴教學中可以選取幾個有民族特點,極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民歌給學生,如《第一新疆舞曲》(維吾爾族)、《長短的組合》(朝鮮族)、《月下》(彝族)、《內蒙古民族主題小曲》(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都能展現少數民族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豪放粗獷的特點,是鋼琴中國化、民族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在中國風鋼琴曲的改編過程中,出現了一定數量的由中國古曲音樂改編的鋼琴曲,延續了中國古曲的曲調魅力,展現中國傳統“樂文化”精髓,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是值得為學生推薦的作品。讓學生通過感悟改編古曲的魅力,領悟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想和“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達到傳承文明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文化是傳達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載體,其中的“樂文化”更是超乎現在的娛樂性而承擔著“治國平天下”的任務。所以,在教學中,要更加側重于對文化的滲透,引導學生充分理解音調之外的含義。從這一點上來看,由傳統曲目改編的鋼琴曲要比其他琴曲更難駕馭一點。代表曲目如《陽關三疊》、《二泉映月》、《百鳥朝鳳》、《夕陽簫鼓》等。
《陽關三疊》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以古琴曲《陽關三疊》為基礎改編而成,融合古曲中“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的深摯情感,通過變奏,似乎能切身體會到“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傷惆悵。鋼琴曲大膽的改編,讓這種情緒更加跌宕、直插人心,增加了原曲的厚重感和穿透力。同時,用鋼琴模仿古琴樂器彈奏的音調也是一大突破。《二泉映月》改編自同名二胡曲,整曲延續以往,哀傷凄婉,將一位飽嘗辛酸的目盲藝人的情感更加有層次的展現出來。《百鳥朝鳳》是流行于民間的傳統樂曲,節奏明快,旋律和諧,模仿百鳥和鳴之姿,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根據傳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更直接的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的風貌,用古人的視角審視,文化的基礎與西方是截然不同的,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豐富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修養,用傳統理念融匯傳統技法加以拓展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演奏,感受中國傳統“樂文化”的魅力,繼承優秀文化傳統。
中國的曲藝形式非常豐富,極具民族色彩,其中享譽盛名的如京劇、豫劇、黃梅戲、花鼓戲、秦腔、京韻大鼓等戲曲劇種。作曲家從中國豐富的曲藝形式中汲取靈感,創作了形式豐富多樣的鋼琴曲。如《武童》(京劇)、《遐想》(京韻大鼓)、《仙女的傳說》(黃梅戲)等。運用豐富的鋼琴技法加上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加以嘗試,手法上的變化、模進、重復,復雜多變。調式突破單一,運用復合調式、交替調式和混合調式等多種技法,共同打造了有豐富現代意蘊,又加以民族性展示的鋼琴曲嶄新樣式。
我國的民間音樂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沉淀、篩選而形成的,是我國歷代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藝術瑰寶。高校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對我國的民間音樂進行深入研究,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俗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將中西方鋼琴音樂在鋼琴教學中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豐富高校鋼琴教學的內涵,發揮鋼琴教學最大的價值。
[1]劉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音樂創作,2014.
[2]吳瓊.中國鋼琴作品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J].大舞臺,2013.
[3]項華琛.中國鋼琴語境[J].北京.鋼琴藝術,2003.
[4]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J].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5]范朝倩.中國鋼琴發展芻議[J].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