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嵐嵐
(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4034)
關于高師學前鋼琴彈唱課程的創新思維研究
孫嵐嵐
(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4034)
高師學前鋼琴課中尤為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通常會固守舊的音樂教育模式,而非真正遵循學前專業的原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特點是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在高師學前的鋼琴彈唱課上必須做到創新與改革。本文試圖尋找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根本,即從對教師的培養這一方面入手,希望能夠為以后的高師學前鋼琴課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創新思維;開放;直接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藝術領域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這兩個子領域。具體以幼兒對藝術的積極態度即藝術興趣,幼兒藝術能力即感受與表現能力、創造力這兩個方面的發展為目標。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沒有對音樂技能性訓練提出要求。而目前作為幼兒教師的音樂基本技能技巧課,鋼琴彈唱課是否與指南中所設立的目標相距甚遠?如何貼近指南并充分發揮彈唱課的本身的藝術價值,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鋼琴彈唱課中,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認知度,要讓其知道鋼琴彈唱課是技能但不僅僅是學習技巧也是音樂素養的學習。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堅持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能力通通納入教學目標,而不是讓學生只能做到傳統意義上的會彈幾首樂曲或是擁有多高深的彈奏技巧。而作為教學的教師和學生則作為雙主體地位都需要進行創新思維的轉變。
在培養大學生之前,對于教師本體來說,首先其需要具備相應的創新特質,即開放與自省。教師這一職業無疑是一個逐漸累積經驗的職業。當教師的經驗達到一定的量級時,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教學方法。而當這一切成為固定的框架時便形成了思維的定式。正如海納特所言,一個教師剛參加工作時尚具創造力,可是時間一長,他的工作慢慢變成例行公事。也就是說,教師的職業框架已然形成,打破這種定勢格局則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教育觀念的創新
教師本身應該擁有相對開放的教育理念,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經驗的積累,不斷反思,總結和提升,敢于打破已有的框架,積極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在個人教育經驗與外在教育知識發生碰撞時學會梳理、提煉具有個人特色的教育理念。所謂教育觀念的創新,實質上是教師思想的開放,接納,自我反思等特質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的體現。只有教師本身敢于打破、敢于歸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二)教育方式的創新
教師的創新教育要落實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所謂創新,就是基于日常教學的思考和總結,也是在每次面對新的學生時采用與之前有所區別的教學方法。而教師本身則需要擁有探究精神與強烈的求知欲,以及對新事物的敏感度。只有具備上述的核心價值,才達成了創新的本質。教師需摒棄以教師為主體的舊教育模式,要做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中也曾主要闡明,教育在于“尋求并找出某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從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在鋼琴彈唱教學中亦是如此。
(三)個人綜合知識的創新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必須要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己的知識脈絡,能夠把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本學科的知識相融合。教師知識的迭代是當今社會形式的一種內化需要,唯有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全方面綜合的提升個人素質,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步。
(一)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
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無疑會使學生緊張的情緒得以疏解。在以往的彈唱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處于一個權威的位置,在這般的關系模式下,學生的情緒緊張,連真實水平都難以發揮,何來的創新精神?因此,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走下高高在上的位置,回歸到初始的學生狀態,帶領著學生一起進行探索性的學習。輕松、愉快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集體協作中,個人所具備的創新能力得到逐步提升。為此,教師不應設立標準答案,可通過大家的討論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如在一節音樂活動的設計中,教師先將材料也就是音樂直觀的展現出來,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然后分組設計活動。運用“團隊共同思考——課堂展示——教師提出建議——小組互評——組內反思——再次展示”的過程,如是循環,反復打磨,并接受各種評價與建議,從而到再次思維創新的過程。
(二)教學方法的開放
所謂教學的方法的開放是指教師應當以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手段,也就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音樂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教師直接的教授。教師要做的是提供學生所需的音樂材料,讓學生直接去體驗,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給予反饋,再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反拋給老師,教師再予以解答。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得到“原來如此”的頓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調整思維模式,并拓寬視野,尋找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世界三大音樂教育法中,無論是柯達伊教學法還是達爾克羅茲體系,抑或是奧爾夫教學法,無一不是先從音樂體驗開始的。這些教學方法在開始時都采用直接參與——獲得經驗——經驗累積——知識的形成這一流程。應當說,這些教法的產生本身就是一種創新?;诋敃r音樂學習的偏離,一如當今中國音樂的學習更多的是強調技能的學習從而忽略了發現美與感受美,并讓兒童愿意參與到音樂活動當中的這些音樂的本質。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傳承+創新,只有我們這些將來身為幼兒教師的學生接受的是這種創新思維的教育,其知識從直接體驗而獲得,未來到工作崗位中的她們才能去運用相同的方法使幼兒獲得直接經驗,而這一教育理念這與幼兒學習的特點不謀而合。學習過創新思維的教師才能去挖掘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必須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使其在教學當中獲得直接體驗,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從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正如鄭也夫老師所說“提供一個寬松、寬容、自主、自在的學習環境,不做其他干預,不期然的,創新性人才就產生了”。
[1]海納特[德].創造力[M].北京:工業出版社,1986.
[2]許卓婭.我理想中的幼兒園音樂教育[M].幼兒100,2014,(3).
[3]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