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民族小調《繡荷包》的器樂傳承與發展
許 可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在中國傳統的民歌中,以《繡荷包》命名的民歌為數眾多,分布在全國多個地區。而在這其中,又以山西、山東及江蘇等幾個地區的《繡荷包》最具代表特色,也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唱。同時,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不斷增長,在民歌《繡荷包》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器樂演奏的形式,為這一傳統的歌曲注入了新的藝術活力。在本文中,筆者將就民間小調《繡荷包》的聲樂、器樂等多個形態進行初步分析,并對其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繡荷包;器樂;傳承
聲樂歌曲運用器樂演奏的現象是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漸興起的。古時候,由于傳統的民間樂器在整個音樂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戲曲、曲藝等表演時通常以為聲樂伴奏的形式而出現,導致器樂的獨奏曲目較少。同時,在一些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樂合奏的小樂隊形式中,其表演的曲目也通常是根據地方音樂曲調而創作的民樂曲而不是直接選用民間歌曲進行演奏,就使得器樂演奏聲樂作品的模式在古時很少出現。然而,隨著人們對于音樂的不斷探索,這種跨界表演的形式在今天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不僅大量的聲樂曲被直接移植到器樂進行演奏,同時不同器樂之間的作品也在互相演奏,這為我國傳統音樂的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貢獻。筆者希望通過對民歌《繡荷包》器樂化的分析,探索出一條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道路。
中國傳統的民歌文化博大精深,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長久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繡荷包》作為其中較為著名的一首民間小調,主要以女子的口吻表現了對于心上人的思念與眷戀之情,他的起源可大概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民歌曲集《霓裳續譜》中便這樣寫道:“繡荷包(秦吹腔花柳歌):姐在房中繡荷包,忽聽得門外吵鬧鬧……”。
《繡荷包》按照所敘述的故事情節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現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這種類型的《繡荷包》主要講述的是未出嫁的姑娘偷偷將自己親手繡制的荷包送給小伙子以暗表心意,或者是描寫在丈夫走西口后,獨自呆在家中的妻子為了表達對丈夫的無限眷戀而為他繡制荷包。另外一種則是單純歌頌美好的愛情故事而不描寫男女之間的細微感情。
在音樂方面,各地的《繡荷包》也有所不同。其中,山西地區的《繡荷包》音樂起伏較大、音域較為寬廣。這是因為山西地處黃土高坡,因此形成了當地人粗獷、豪邁的性格特點,這也影響到了當地的民歌音樂。而山東地區的《繡荷包》則是直截了當,簡潔明快,體現了魯地人民的豪爽與樸實。相較于前兩種《繡荷包》,江蘇地區的繡荷包則顯得委婉動聽,千回百轉,這也與江浙地區的柔情似水的音樂風格有關。除此之外,《繡荷包》還存在于云南地區、湖北地區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在器樂表演形式得到大發展的今天,民族樂器再也不是僅僅以伴奏樂器形式登上舞臺了,越來越多的器樂獨奏曲被創作出來,而《繡荷包》這一傳統民歌也被越來越多的以器樂曲的形式搬上舞臺,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民族小樂隊形式的《繡荷包》。
在樂曲進行主題的第一遍演奏時,弦樂聲部的二胡、中胡等樂器負責整首樂曲旋律部分的演奏,而以琵琶、阮、揚琴為代表的彈撥樂聲部則主要負責旋律后面節奏型的演奏。其主旋律的演奏下配以“蹦跶、蹦跶”的2/4拍節奏型,使得整個樂曲的動力性得到了加強。與其他兩個聲部有所不同,吹管樂器則分工明確,高音聲部的笛子、嗩吶主要跟隨弦樂聲部演奏旋律,而低音聲部的低音笙等則演奏節奏型或固定低音來支撐整個樂曲的進行。而后在樂曲的第二遍反復時運用了加花變奏的手法,同時琵琶、揚琴等高音彈撥樂器也加入到了主旋律的演奏之中,來更加表達音樂的情感,并一起將音樂推向高潮。
除此以外,繡荷包還被改編為了二胡、琵琶、薩克斯等多種器樂曲形式,也都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喜愛。
我們知道,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發展,傳統音樂延續所需要依靠的社會土壤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與此同時,隨著如流行、搖滾等西方音樂的入侵,我國傳統的音樂正遭受著越來越多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如何傳承與發展我們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便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器樂化《繡荷包》的出現就為這一問題的處理提出了很好的方案。我們知道,《繡荷包》本身作為民歌來進行傳播時略顯單調與過時。說其單調,是因為人們心中的《繡荷包》一直是以民歌的形式出現,長久聽來未免顯得枯燥乏味;說其過時,是因為歌中如走西口、繡荷包等唱詞明顯與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不符。而器樂形式的出現,則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首先,器樂形式的演奏擺脫了歌詞的制約,讓觀眾可以完全進入到音樂之中去欣賞音樂的旋律美;其次,器樂形式也不完全受歌曲曲調的制約,可以將旋律進行改編或加花變奏來進行重新表現,使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總始終保持新鮮感。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這種跨界發展的模式,使得《繡荷包》在新時期繼續以其飽滿的活力,以多樣的表現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繼續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而傳統民歌《繡荷包》在當代社會的成功延續也會其他的兄弟民間藝術樹立了很好的榜樣,為更多傳統藝術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方向。
在本曲中,筆者從《繡荷包》的概述、器樂表演形式及在未來的傳承與發展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討論了民歌《繡荷包》在被改編為器樂曲這種跨界形式下所受到的影響與其在未來的發展。希望通過本曲的初步探討,能夠激發更多熱愛民族音樂朋友的興趣,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1]曹芳芳.論民間小調《繡荷包》傳統藝術風格及其審美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5.
[2]劉正維.令人驚嘆的共同音樂特征——鳥瞰民歌“繡荷包”[J].中國音樂學,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