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榮王佩玉
(1.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現狀及研究
范曉榮1王佩玉2
(1.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古國,各民族的音樂也都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而鋼琴作為的器樂之王,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哲學性、美學性和藝術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著民族音樂的精髓。本文擬回顧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歷程、音樂作品創作及特征,概述民族特性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融合與運用,并對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現狀做簡單思考、探討與研究。
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現狀;民族特性;解決方式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每個民族對自己的音樂也都具有非常獨特的表現形式。而鋼琴作為流行于世界古典樂壇的器樂之王,從意大利傳教士進獻明神宗的第一臺擊弦古鋼琴,到清朝末年隨著西式學堂的音樂教學逐漸在中國發展起來。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哲學性、美學性和藝術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著民族音樂的精髓。本文擬回顧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歷程、音樂作品創作及特征,概述民族特性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融合與運用,并對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現狀做簡單思考、探討與研究。
(一)鋼琴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意大利傳教士在北京拜見明神宗時,進獻了一臺擊弦古鋼琴。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不僅對西方的科技、文化感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親身學習西方音樂理論和古鋼琴。據史料記載,他能在古鋼琴上彈奏中國古琴曲《普庵咒》。鋼琴真正在中國發展起來,是在二十世紀初作為理想的伴奏樂器,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學堂樂歌”而逐步興盛起來的。在此之后,北京、上海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音樂社團,發展鋼琴教學。在這基礎上,一些高等院校開設了更系統、更規范的鋼琴教學。1927年,上海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高等專業音樂教育機構——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由此,中國的鋼琴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1934年俄國音樂家齊爾品在上海舉辦的作曲比賽,征尋中國風味鋼琴作品,賀綠汀《牧童短笛》等成為中國鋼琴創作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歷程及特征
1915年,趙元任發表了第一首鋼琴作品《和平進行曲》,時至今日,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鋼琴作曲家多改編傳統民族音樂為鋼琴曲。20世紀30年代,江文也的《江南風光》和《潯陽月夜》、趙元任的《花八板與湘江浪》等,都是在傳統器樂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到了50年代,中國鋼琴創作不僅僅局限于對傳統器樂曲的改編,作曲家們根據已有的創作經驗,加入了對民歌、民間音樂的運用,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陳培勛的《賣雜貨》、劉雪庵的《飛雁》、 郭志鴻的《喜相逢》等。70年代,中國鋼琴音樂改編創作多樣化,又不失個性,這些鋼琴作品在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進程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黎英海的《夕陽簫鼓》、儲望華的《二泉映月》、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王建中的《百鳥朝鳳》、殷承宗的《十面埋伏》等。同時,樣板戲改編也成為了主要方向,如杜鳴心根據芭蕾舞劇而改編的《紅色娘子軍》。還有一些作曲家敢于對新風格大膽嘗試、探索,以民族傳統為創作基礎,同時又具備新時代的個性要求,如劉敦南的鋼琴協奏曲《山林》、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陳怡的《多耶》、周龍的《五魁》、高平的《遙遠的聲音》、陳其剛的《京劇瞬間》。再有就是將調式音階與無調性結合,也就是將歐洲大小調和聲體系與中國的五聲調式結合創作,如丁善德的《四首小前奏曲與賦格》、汪立三的《他山集——五首前奏曲與賦格》等。又或者是將十二音體系與中國民族特色融合,1980年,汪立三創作的《李賀詩二首》是我國最早發表的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創作的鋼琴作品。除此以外,運用十二音體系創作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還有羅忠镕的《鋼琴曲蘭首》、陳銘志的《鋼琴小品八首》、陳怡的《多耶》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國的鋼琴藝術想要在世界鋼琴藝術領域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優秀鋼琴作品。從以上的論述中,不難看出,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是一直在努力向前的,但是仔細研究后,會發現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現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數量有限,影響力較低的現狀及解決方式
鋼琴起源于歐洲,是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傳入中國的。從整體上看,與歐洲各民族的音樂創作相比較,我國具有中國民族元素鋼琴曲的創作,質量和數量都有待提高。據目前統計公開發表的中國鋼琴作品只有四百多首,盡管在現有的中國鋼琴音樂中,已經存在大量優秀的、高水平的作品,但是對于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不論是演奏、教學,還是研究方面,數量還是太少,選擇面太窄,影響力較低。尤其是教學,最為薄弱。加強和創新民族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是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曲家可以擺脫由民歌、民間曲調加和聲改編創作的這種單一創作模式,轉為多元化創作風格、進入自主的獨立創作階段;在創作時,可以在原有的中國調式特性的基礎上,運用新的現代音響效果,或者使用十二音技法運用其中的無調性創作手法,把時代性的藝術特點和民族特色相融合,為音樂創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不高的現狀及解決方式
從目前我國的音樂欣賞、研究、和教學現狀來看,內容大多都為外國作品,比如(1)各大音樂劇場演出,多為國外優秀經典劇目、曲目;(2)專業研究人員多把重心放置研究西方音樂歷史、風格、特征等方面;(3)相關音樂專業類高校學生,大多按部就班,將“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作為學習內容,中國鋼琴作品不僅占有比例低,而且曲目選擇單一,多為《夕陽簫鼓》《二泉映月》《春舞》《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好的中國音樂作品,能夠引起愛好者中國鋼琴藝術的興趣,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增強對民族音樂的認同,從而提高國人音樂素質,強化民族意識。我們需要全國的大力支持與推廣,如果中國鋼琴作品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很大反響與好評,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國外友人了解我們中國的音樂文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規劃課題《普通高校的鋼琴音樂教育民族化研究》之研究成果。
化、民族文化,促進音樂文化的交流。
(三)我國鋼琴教育體系不夠完備的現狀及解決方式
首先,國內音樂類院校教學大綱中,曲目多為西方音樂作品,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有所欠缺,曲目選擇單一。所以從大綱的設置上就應該重視中國作品的學習要求;其次,由于長期以來的教研與教學,教師已經有了西方音樂的教學模式,會產生以西方音樂為中心的定向思維。所以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民族音樂的教學,對學生選曲教學進行全面的引導及思考。第三,由于中國鋼琴作品民族性特征顯著,再加上多數學生從小受到西方鋼琴音樂教育的影響,所以學生演奏中國音樂作品時,在和聲織體、調式調性、及風格把握上有一定的難度,演奏受到局限,導致學生對中國鋼琴作品的排斥。由于此現狀應該在教學上采取相應的措施,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鋼琴教育體系。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民族,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我國的鋼琴音樂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中國鋼琴音樂仍然有很大的改進、進步與發展的空間,重視民族性鋼琴音樂的發展與傳承,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楊建森.中國鋼琴文化探源[J].中國音樂(季刊),2008,(02).
[2]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2).
[3]張又丹.改革開放30年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及特色[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
范曉榮(1983—),女,中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鋼琴演奏與教學理論研究;
王佩玉(1991—),女,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