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鋼琴協奏曲《黃河》初探
李 曉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黃河大合唱》冼星海創作,后期由殷承宗等進行改編,于1970年以鋼琴協奏曲面向觀眾,稱作《黃河》鋼琴協奏曲。在當時的歷史時代,作為家喻戶曉的“樣板戲”文明至今。于1972年以彩色影片的方式發行海內外,同年第一版鋼琴譜也面世。《黃河》協奏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所代表的含義,至今依舊被奉為經典,并且在國內外各個地區不斷獲得成功演出。
鋼琴協奏曲;音樂分析;曲式結構
在《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面世中,曾經出現過不少的爭議,例如《東方紅》與《國際歌》的順序進行了微調,并作為歷史經典曲目不斷進行公演。而在90年代中期甚至產生了關于作品版權與名權的爭議,此類種種新聞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鋼琴協奏曲《黃河》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且在中國音樂界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一)鋼琴協奏曲《黃河》創作內涵
在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過程中,其主題是以黃河作為民族精神象征,集中反映我國人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對抗帝國主義勢力的民族英勇斗爭精神,該鋼琴協奏曲不僅是對中華民族反侵略歷史的表現,更是對歷史與民族精神的致敬。與《黃河大合唱》相一致的便是同樣以黃河代表中華,并且由于其產生的歷史時期較為特殊,因此在“文革”的特殊時期,也將其的創作內涵加以深化,代表了我國在面對侵略時的無產階級的英勇的革命英雄主義。在思想內涵中,不僅突出表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更反映了其為世界的反法西斯主義戰爭提供精神與實戰力量。這是音樂領域中的英雄主義情懷。而至今,鋼琴協奏曲《黃河》也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音樂表達形式,而被世界人民從廣為稱贊[1]。
(二)鋼琴協奏曲《黃河》曲式結構
在《黃河》中,其曲式結構也具有一定的特性。在多元文化強勢的影響下,中國音樂界也涌入了不同的曲式。中國人將民族經典與世界音樂方式相結合,勾繪出具有民族特質的《黃河》,從曲式結構中不難看出,《黃河》的每一章節都進行了詳細縝密的藝術化創新,在《黃河》的基本結構中,其的曲調材料特殊的的截取而變得富有情感化,并且在對曲式結構的組織中,都以協奏曲的基本套曲為核心,小結通過不斷創新而安排出活靈活現的情感體驗。又因為其創作的歷史背景與意義的特殊性,在對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中,也將對主題思想的感悟融入其中,這就使得《黃河》在曲式結構上的復雜多樣,其長久不衰的原因也與曲式結構的靈活性有關,成為了享譽世界的視聽。
(一)《黃河》第一章分析
《黃河》的第一樂章是《黃河船夫曲》,首先以氣勢磅礴的開場,向聽眾展示了船夫在船上與黃河搏斗的情景。在波濤洶涌中鏗鏘有力的節奏使得劃船的意象被表達的淋漓盡致。《黃河船夫曲》在表達的過程中,通過與琶音的連接,將黃河風浪的滔滔聲表達到極致,同時也是樂曲的第一個高潮,而在與樂隊相呼應的配合下鋼琴聲變顯得格外有力,彰顯了船夫永不氣餒的精神。鋼琴音域寬廣的特性在聲音的中將滾動的波浪表現出來,而構曲的巧妙也使鋼琴的力量塑造了船夫的革命氣概。在短暫的灘涂上喘息的銜接之后,鋼琴強勁的音勢再起,引領全曲返回與黃河搏斗的場面。鋼琴在情感表達中所蘊含的巨大潛力皆在該協奏曲中得到了彰顯。這也是中國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即在技術的支撐下所表達出的堅強不屈的精神[2]。
(二)《黃河》第二章分析
第二樂章是被世界奉為經典的《黃河頌》,在該樂章中,以《黃河頌》的獨唱旋律作為基礎,在該開場上應用了大量的大提琴配奏,不僅描繪了以黃河為代表的中華大地的河山美景,更引申出了莊嚴渾厚的歷史,緩熳的旋律與歷史經歷相匹配,不僅營造出了歷史的沉重的經歷,更將聽眾的思緒帶回了強烈的抗爭情緒中。在感情最深沉曲段當中,由a+b、c+d的形式不斷的將層次提升,最后營造出來回顧歷史的感覺。而配器層次的鮮明卻不影響其結構的厚度。鋼琴寬廣的氣息在a樂段展開,體現了相對沉重的主題。而在調式的屬音上也呈現了一定的開放結構,這不僅是為b樂段的進行準備,更是與全樂章的精神遙相呼應。在b段中,旋律開始變得緊湊,隨著速度的加快節奏也逐漸變得鮮明。在意境上也尤其突出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而樂隊也在此刻出現偶爾性的長樂句,這與最初鋼琴的慢節奏呼應,從而完成了完整樂句,也為后段浪高情態進行描述[3]。
(三)《黃河》第三章分析
在第三樂章中,主要是以《黃河憤》、《黃水謠》作為結構骨干,穿插《黃河怨》的情感與材料,使得情緒變化具有多樣性,在此刻需要鋼琴與樂隊的相互呼應交織,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樂曲由憤恨而逐漸滑落。無奈與哀傷的旋律結束之后,出現了《保衛黃河》中經典的銅管樂奏短促而莊嚴的引子將鋼琴的流暢樂段引出。順利的進入到《保衛黃河》主題高調樂曲中,而在進入樂段的高潮時,通過樂隊的一同演奏表達出了莊嚴雄渾的曲調,進而抒發了氣勢恢宏的勝利高潮,進而曲終[4]。
在歷史上,永恒不變被人民群眾樂于接受的便是經典。而對于經典的演繹就解讀,會隨著時代的更新不斷的變換,對經典的重新認知是時代的需求,也是音樂創作的常態活動,而在這一過程中,對于經典的解讀也并非永恒不變的。對于經典的借鑒和結構的考量,可以使我們最大限度的,對當時文化進行解讀。并且重新感受社會文化由于不同時期的演變而不斷豐富和創新的歷程。而《黃河》作為歷史經典,在歷史長河中,必定有其不朽的價值。因此對于該鋼琴協奏曲的解析,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進行重溫,并挖掘其不同的精神內涵。
[1]趙靜斐.從鋼琴協奏曲《黃河》看中西方音樂元素的融合-北方音樂.2010(3).
[2]李莉.五聲性旋律與功能和聲和交融--以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二樂章為例-齊魯藝苑.2005(2).
李曉(1986—),女,山東濰坊,碩士,遵義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