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青
(上海音樂學院,上海 200030)
音樂劇中人物塑造問題初探
——以原創音樂劇《海上·音》中男女主人公為例
葉茂青
(上海音樂學院,上海 200030)
大型原創音樂劇《海上·音》是上海音樂學院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所創作,創作陣容出自上海音樂學院的專業團隊,所有演員均由音樂戲劇系在校學生承擔。在我國音樂劇市場不斷規范化、產業化前景下,作為音樂劇演員,面臨著如何塑造人物的復雜任務,而音樂劇作為一門獨特的戲劇藝術形式,其塑造人物的步驟有與其他戲劇藝術共通之處,也有其特殊性,其一般步驟可以概括為準備階段、塑造階段、排演階段三部分,演員需要結合音樂劇特點與劇本、人物的不同特征,找到有針對性的表演方式,本文以《海上·音》中男女主人公——阿瑟·烏納和凌云為例初探音樂劇中人物塑造問題。
音樂劇;人物塑造;原創
音樂劇這一舞臺藝術形式如今在上海發展勢頭強勁,無論是重新翻譯排演的西方音樂劇劇目中文版,還是原創音樂劇劇目都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斷擴大的觀眾群,上海可以說是目前我國音樂劇市場發展最成熟的城市。其中原因少不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以及音樂劇的獨特個性,音樂劇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和舞蹈,其劇中的幽默、諷刺、愛情、憤怒等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此外,許多音樂劇具有場面氣派的舞臺布景,它是娛樂與文化相互融合的現代藝術,將戲劇、音樂、歌舞等熔于一爐,通俗易懂。而談到反法西斯戰爭,對于上海這座城市來說或許具有別樣的意義,在“二戰”時期東方巴黎——上海,曾敞開胸懷接納了數以萬計的猶太難民來滬避難,猶太人的聰慧和善良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其中,上海的城市音樂生活與發展尤其受到猶太音樂家們的影響,從而成就了一段段令后人回望與回味的佳話。當時的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前身)中的許多著名教師學者,正是因躲避法西斯納粹迫害而輾轉到滬的猶太音樂名家,任教于作曲、鋼琴、聲樂、弦樂,幾乎每個系都有猶太音樂家任教甚至領銜,為上海培養了一批優秀音樂人才。故此于2015年全球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創作一部取材于猶太音樂家在國立音專教學生活經歷的音樂戲劇作品,可謂是順理成章。
大型原創音樂劇《海上·音》是上海音樂學院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所創作,于2015年7月中旬建組排練,9月1日至3日在上海蘭心大劇院正式首演,隨后歷經兩個多月的修改,于11月25日至29日改版公演,且于同年12月15日、16日于上外松江校區再次加演。兩輪演出不僅贏得了各界熱烈反應,更是得到了業內同仁們的贊賞與肯定,而在今年《海上·音》第三版重磅歸來,于2016年5月6日至8日登陸上海美琪大戲院。《海上·音》以20世紀反法西斯戰爭與抗日戰爭為時代背景,以逃難至上海的猶太音樂家與國立音專的淵源,及中西方音樂藝術文化交流為軸進行了劇目的創作。表現了我國人民和猶太民族在面對侵凌、暴政相似境遇下深厚的國際友誼和人間真情以及對音樂的熱愛,譜出了一曲曲穿越了時空,來自海上的動人旋律。《海上·音》創作陣容出自上海音樂學院的專業團隊,該劇由著名作曲家趙光作曲并任音樂總監,馬達編劇,周小倩任導演,李琦編舞,方瓊任聲樂指導。
劇情圍繞在國立音樂院學習聲樂的女學生凌蕓和來到上海避難的猶太小提琴家烏納之間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展開,劇本的臺詞和唱詞十分貼合劇情,劇中的音樂有猶太音樂元素的小提琴獨奏片段貫穿其中,但是并沒有局限于此,不乏有R&B和軟搖滾等風格,重唱唱段較多,結合合唱中多聲部復調化寫作,風格性較強且緊扣戲劇情景。如有法國浪漫情懷的《干杯》,布魯斯音樂元素的《如果世界沒有愛》和合唱舞蹈段落《搬》,軟搖滾或稱為抒情搖滾的《爺們兒》。全劇音樂在配器上架子鼓占據了很大比重,起到了各個風格間的過渡和結合作用,使得全劇在音樂風格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統一。此外,幾段帶有合唱的舞蹈場面也十分精彩,比如《十里洋場》、《最后的斗爭》、《上海的夜》等,對于演員的演唱技巧和肢體控制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在首演之后,主創團隊聽取各方意見,對劇本、音樂、多媒體、舞美等各方面進行進一步雕琢與完善,力求打造一部具備國際一流音樂劇制作水準,又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精品之作。
近年來,我國的音樂劇市場較之十幾年前有了長足的發展,對音樂劇演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音樂劇表演人才的培養,上海音樂學院于2002年9月組建成立音樂戲劇系,由此開始訓練“上音出品”的職業音樂劇演員,音樂劇表演專業是上海音樂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科中重要的支柱專業之一。《海上·音》劇中的角色均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在校學生扮演,從2015年7月中旬建組排練到9月、11月、以及12月的接連演出,以至2016年的5月的第三輪再版公演,對于年輕的在校演員來說可謂難度不了。《海上·音》中的人物較多,下文將以《海上·音》的男女主人公阿瑟·烏納和凌云試舉例說明。
(一)人物塑造過程
音樂劇面對的是城市為主的廣大市民觀眾,因此音樂在音調性格、節奏處理和整體氣質上都必然更為世俗化與年輕化,《海上·音》就是這樣一部典型的音樂劇原創劇目。面對劇本、唱段和舞蹈場面,音樂劇演員們面臨著如何塑造人物的復雜任務,對一幫在校學生來說,如何詮釋一部原創音樂劇則是更大的挑戰。而音樂劇作為一門獨特的戲劇藝術形式,其演員塑造角色的步驟有與其他戲劇藝術共通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其一般步驟可以概括為準備階段(研讀劇本、研讀樂譜、體驗生活),塑造階段(分析人物、體驗人物、體現人物),排演階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并且在每個階段都存在若干子步驟以及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演員需要結合音樂劇的特點以及劇本、人物的不同特征,以塑造人物的基本規律為指導,找到有針對性的表演方式,更多的是在戲劇行動中表達自己的個性。可以說音樂劇演員塑造人物的步驟,從準備工作開始到最終的舞臺呈現,是一個交織復雜且反復循環雕刻的過程。
(二)人物的整體塑造
咬字和形體設計是音樂劇人物塑造過程的兩個難點,演員需要以整個作品作為背景進行分析,總結出每段戲的具體思想、行動,充分調動肢體和嗓子來刻畫人物,在長期的訓練和實踐過程中提高駕馭的能力,為完整體現人物打下扎實基礎。《海上·音》中阿瑟·烏納(以下簡稱烏納)為猶太天才小提琴演奏家,為了逃離納粹迫害輾轉到上海避難,后在國立音專代課。作為劇中的男一號,烏納的戲份相當之重,以唱段來說單是獨唱和重唱唱段就有9首,舞蹈場面若干。塑造這一角色的是音樂戲劇系大四在讀的本科生,他把烏納一角刻畫得有棱有角,貼切生動,雖有一些專家認為其中一些細微之處可再作調整,但在整體的把控上筆者認為非常之成功,把烏納這樣一位逃難至上海的猶太音樂家演繹的充滿了生命,對于一名在校學生來說實屬不易。
(三)運用聲音塑造人物
運用聲音來塑造人物是音樂劇表演中的關鍵之一,人物在不同階段中的性格和戲劇情景及戲劇動作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演員正確地運用聲音。在用聲音塑造人物的過程中,聲音技術要始終為人物服務,在用聲音塑造人物時,肢體的氣息與歌唱的氣息要相互交融,劇中的說白如何與歌唱要有機地進行結合。《海上·音》中烏納一角在人物的塑造和處理上給觀眾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上半場烏納的獨唱《動聽的旋律》與下半場尾聲處的獨唱《我的愛人》,通過對音樂主題動機的分析和對戲劇進程的理解,飾演烏納的演員把握住了戲劇結構及戲劇節奏。女主角凌云為主修聲樂的國立音專本科學生,作為女主角,其獨唱和重唱唱段在全劇多達10首,筆者觀劇之后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上半場的《夜空》與烏納的《淅瀝瀝的小雨》,以及下半場的《如果世界沒有愛》及與烏納的《沒有錯過你》,唱段旋律動人,演員唱功了得,用聲音將一名國立音專聲樂女學生的形象表現的惟妙惟肖,其與烏納的愛情這一主線音樂語匯體現了當時上海作為“東方巴黎”浪漫的一面。
(四)感悟作曲家筆下的音符
營造氣氛是音樂的魔力之一,一位優秀音樂劇演員要學會聆聽音響的暗示,渲染表達出某種特定的情緒氛圍和心理環境,音樂的烘托功不可沒,要善于去理解和利用。此外,演員在舞臺上的形體動作和心理動作,還有情緒變化都是在音樂的戲劇功能下詮釋的,寬泛的說,音樂劇中的音樂最大限度地配合、參與乃至完全卷入劇情的進展和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由此可見,一名出色的音樂劇演員,需要十足的音樂文化素養,在這一方面,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的學生可以說有先天的優勢。
《海上·音》于2015年6月開始編創,7月建組排練,耗時兩個多月于9月1日至3日正式首演,而后又經過兩個多月的修改,于同年11月25日至29日改版公演,2016年5月6日至8日為其第三版公演。作為一部原創新劇,《海上·音》仍有進一步打磨和完善的空間,而原創音樂劇的很大一部分意義在于它給了學生鍛煉的機會,有機會去演出原創作品,這與排演來自倫敦西區,亦或是紐約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排演西方經典音樂劇劇目有模板可循,但倘若一味排演西方經典劇目,學生最后也許只會模仿,也許只能成為百老匯工廠模式下的產物。但演出原創音樂劇劇目,演員有機會與作曲、導演做直接溝通,是一切從頭開始的“二度創作”。《海上·音》的幾個版本中對人物設置、人物關系、一些唱段和場次順序做了調整,這些安排考驗著每一位場上的音樂劇演員,尤其是挑大梁的男女主人公。
(一)人物設置和關系上的異同
首演版中有一個三角戀的關系,那就是猶太音樂家烏納與國立音專學生凌云相愛,而凌云的好友司茹雨也同時愛著烏納,但在修改版中司茹雨愛的是凌云的哥哥凌霄。凌霄這一人物是由首演版中的凌風修改而來,是一位已經投身參加新四軍的國立音專畢業生,至始至終并沒有在舞臺上出現過,僅是通過他人的側面描述展示了這個人物的存在。其次,修改版增加了管家兒子海風這一人物,他似乎替代了首演版凌風的戲劇成分。此外,修改版還對一些唱段及場次順序做了調整。整部作品以猶太音樂家烏納為躲避德國法西斯迫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上海的國立音專任教,在國立音專與女學生凌云相識相愛為中心展開故事,以胡三、海風炸日本人軍艦為第一個戲劇高潮,凌云的死為第二個戲劇高潮,最后以凌云死后烏納獨自悲傷的離開上海為結局,整個戲劇結構完整。首尾都有《來自海上的音符》這首合唱構成一種“首尾呼應”的戲劇結構,開頭與結尾情緒上相接。
(二)突出愛情主題的首演版與突出抗戰主題的修改版
首演版全劇圍繞著烏納與凌云的愛情線索來展開,炸軍艦等其他事件拓展鋪墊將故事推向高潮,修改版則更加突出抗戰這一主題。相較于修改版,首演版的主題思想似乎有些模糊,它既想表達愛情主題,又想結合抗戰的歷史背景,結果兩點沒能得以很好的契合,顯得整個戲劇結構有些松散。而修改版在沒有影響戲劇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加入了與新四軍的關系,所有的戲劇矛盾都指向敵對的法西斯,比首演版更加突出抗戰的主題。然而,修改版中刪除了烏納、凌云和司茹雨間的三角戀關系顯然是削弱了一部分戲劇沖突,人物之間的關系顯得有些許生硬,這也可能是因為修改時間太倉促,劇本的改動和唱段的改動沒有很好契合起來的緣故。但是,無論人物設置、人物關系有何變化,或是一些唱段、場次作出何種調整,一位專業的音樂劇演員都要在高效率下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扮演的人物。
我國的原創音樂劇劇目在數量與質量上與“西區”或是“百老匯”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在專業音樂劇演員的培養上與英、美、德等音樂劇發達國家也存有一些距離。而在這個追趕或是渴望超越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音樂劇,不能過于盲目的吹捧一些原創劇目,畢竟經典的音樂劇需要觀眾和時間進行雙重檢驗。同時,我們也不能過于貶低自己的原創音樂劇作品,完全地崇洋媚外亦或是迷信于西方的經典音樂劇,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原創劇目。而作為音樂劇演員,無論是演出經典音樂劇作品還是原創音樂劇都要時刻保持清醒,虛心學習和善于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鍛煉與進步。
上海音樂學院傾力呈現的原創音樂劇《海上·音》,從創作、選角、排練到公演后的再改版等多方面打造模式對我國原創音樂劇起有正面的借鑒作用,對培養更為專業的中國音樂劇演員有著促進意義。劇中擔當演出的尚身處象牙塔中的音樂戲劇系學子們,以他們過硬的專業水準和青春活力向那個時代致敬,這部從校園走出的原創音樂劇,以歷史和校史為依據,巧妙運用創新手段結合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來表達對戰亂時期先輩音樂家們以音樂為武器,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緊緊相連的崇高敬意。在《海上·音》的演出末尾,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所有在國立音專時期任教的猶太教師及上音參加新四軍的老戰士名單,以此緬懷猶太音樂家及老一輩音樂家們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事業的起步、發展及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原創音樂劇《海上·音》表達了上音人對猶太音樂家的敬意與感謝,亦在提醒勿忘歷史和勇于創新的決心。
[1]潘光.猶太人在中國[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3.
[2]李奇.如何用聲音塑造角色——我演諾艾米[D].上海音樂學院,2012.
[3]許步曾.猶太音樂家在上海[J].音樂藝術,1991(3).
葉茂青,男,漢族,浙江,上海音樂學院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于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為該校首位流行唱法、音樂學雙學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音樂劇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