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敖佳鵬
“佛魚”的來歷及其宗教象征意義
□ 敖佳鵬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富海鎮大泉子村中有一眼清泉,名曰白龍泉。白龍泉位于村東南的臺地上,泉眼在臺地峽谷中,泉底五色彩石繽紛艷麗,泉水不斷從泉眼上涌,涓涓流水,清澈透明,流向臺地南面的平原。泉水冬季不凍,四季皆可飲用,當地民眾視為神泉。經有關專家檢測,泉水溫度攝氏4度,富含硒、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泉旁有池,面積約三百平米。池中有魚,穿來游去,悠然自得。當地老人們稱池中之魚為“佛魚”。
徐珂所著《清稗類鈔》載:“齊齊哈爾之依克明安公旗有泉,水至清冽,且甘美,煮茗極佳。泉旁池一方,約半畝許,其中游魚,歷歷可數,蒙人謂此泉為佛水,因謂魚曰佛魚?!?/p>
《清稗類鈔》中所述之泉即今之白龍泉。白龍泉中的魚為何會被稱為佛魚呢?筆者認為一是因為白龍泉之神奇,二是因為當地民眾的佛教信仰。
當地民眾為厄魯特蒙古族人,厄魯特蒙古又稱衛拉特蒙古或漠西蒙古,主要居住于我國西北部的新疆、青海等省區。厄魯特蒙古最初信仰薩滿教,公元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厄魯特蒙古開始全面接受藏傳佛教。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將依克明安臺吉輔國公巴桑和克爾努特臺吉扎薩克阿布達什兩位厄魯特王公及其屬民90余戶300余口從新疆東遷至黑龍江通肯呼爾地區居住。因白龍泉蘊藏靈氣,所以輔國公巴桑和扎薩克阿布達什將各自的王府駐扎在白龍泉東西兩側。
為滿足牧民日常宗教信仰需要,在白龍泉東南建立了大智寺。大智寺蒙語名“依和莫日根蘇莫”,漢譯為大智寺,意為黃教喇嘛之正宗。依克明安旗大智寺的重要祀典有定期或年節時舉行的例祀,諸佛誕辰、忌辰之日舉行的誕忌祀,敖包祀和泉祀。土地改革期間,大智寺被強行拆除,各項佛事活動被迫中斷。但依克明安厄魯特蒙古人至今仍保留著泉祀的習俗。
泉祀為大智寺年中祭祀盛典之一,從清乾隆年間相沿迄今二百余年,例行不衰。每歲農歷六月初二所有牧民齊聚白龍泉邊進行祭祀。祭祀時不用肉類,而是用奶制品作祭品,如鮮奶、奶干、奶酪、奶油等,以示潔凈。同時喇嘛誦經,民眾祭拜。祭祀完畢,全體進行野餐。除六月初二例行祭祀外,每年的端午節,牧民聚集于泉水邊飲水洗目。牧民平時得眼疾,也到此泉洗目,但是禁止在泉的前方往返,要繞行于泉的后方。牧民平日對白龍泉極為虔誠,視之為神泉,稱“佛水”。
佛魚的出現除了與“佛水”——白龍泉有關外,還與魚在佛教中的象征意義有關。
在佛教中,魚和法輪、海螺、寶傘、尊勝幢、蓮花、寶瓶、盤長等一起被稱為佛教“八吉祥”,簡稱“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八吉祥”作為佛教的八種祥瑞之物,常作為佛教法器、佛塔和寺廟頂端的裝飾物和圖案紋飾。
輪,全稱“法輪”,又稱“金輪”,主要由輪軸、輪外框和八根輻條構成。在古印度,輪最初是一種兵器,后被佛教吸收作為法器,象征佛法旋轉不停,永不停息。
螺,全稱“法螺”,是佛教做法事時的一種吹奏樂器。海螺外殼上的螺紋一般是自右向左旋轉,而作為法器的海螺是白色的,螺紋自左向右旋轉(呈順時針旋轉),所以法螺又稱“右旋海螺”、“白海螺”、“妙音吉祥”。
傘,全稱“寶傘”,在古印度,傘最初是皇室、貴族出行時的儀仗,象征最高權威,后被佛教吸收成為活佛、上師、高僧的專用器具。傘是遮蔽魔障、守護佛法的象征。
蓋,又稱華蓋,所謂蓋就是幢,全稱“尊勝幢”。蓋呈圓柱形,但不像傘那樣可以曲張收合。幢最初是古印度的一種軍旗,后為佛教僧人在法事活動中所采用,寓意解脫煩惱,得到覺悟。
花,全稱“蓮花”。佛經說蓮花的顏色有五種,其中以白蓮花最為高貴,“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貴純潔的象征。
罐,全稱“寶瓶”,又稱“寶罐”。漢傳佛教為水罐形,藏傳佛教為本巴瓶形。寶瓶是用來盛裝凈水(甘露)普濟眾生的,瓶口插孔雀翎或如意樹,象征吉祥、清凈、財運和福智圓滿。
長,全稱“盤長”,又稱“吉祥結”、“如意結”、“金剛結”,是一種用繩帶盤曲而成的沒有開頭和結尾的結,表示回環貫通,永無障礙。
魚,全稱“金魚”,常以成對的形式出現,又稱“雙魚”、“對魚”。因為魚是在水中自由運動、自由生長的生物,一般用來代表解脫、活潑、永生之意,即“活潑解脫”之意。又因魚眼可以透視渾濁的泥水,又被視為慧眼的象征,象征佛陀的雙目。
白龍泉中原來無魚,那泉中之“佛魚”又從何而來?是神跡使然,還是民眾放生所致呢?二者皆不是,“佛魚”的出現應與白龍泉南部的烏裕爾河有關。烏裕爾河《后漢書》稱其為“弱水”,金代曾在其地設蒲裕路,稱“蒲裕路河”,又作“無葉河”,《清一統志》稱“呼雨哩河”。烏裕爾河河水清澈見底,魚類資源豐富。佛魚乃是烏裕爾河漲水時,河水倒灌入泉,魚兒趁勢游入泉中的。民眾因佛教信仰的緣故,從不捕撈,魚兒自然繁殖,遂發展至一定的數量,“佛魚”也因此出現。
佛魚這種文化現象從其出現開始一直流傳至今,已二百余年,從未間斷,根源就是這種文化現象具有的宗教象征意義。
說明:本文系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科學研究項目“呼倫貝爾厄魯特蒙古部落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項目編號:MYKZ16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講師,郵編0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