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玉珍
·文學藝術·
史前“人面魚紋”審美解析
□ 曹玉珍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字的出現是文明的表征??脊虐l現的陶器刻劃符號(圖一)是新石器時代文字的雛形,它的問世將中國的文明史推到史前時期,是中華先祖步入文明、告別野蠻的標志。刻劃符號多是史前人類對周圍實物的描摹,與繪畫同根同源,在刻劃時運用各種具象、抽象手法,使刻劃符號表現出一定的形式美感,體現出原始人類的高度聰明才智和審美能力。然而,最能夠體現原始先民審美精神的是陶器上的圖案紋飾。

圖一
古人說“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是古人對圖案的基本解釋。雖然因文字還沒有形成,語言交流還未有系統,這一說法在原始時期還沒有出現,但我們的先祖已經賦予了彩陶紋飾更為深層的意涵。新石器時代仰韶半坡彩陶“人面魚紋盆”上的“人面魚紋”(見圖二)就是這一時期典型的代表。

圖二
1.魚紋
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造型多樣,用途不同。裝飾紋樣以動物紋樣和幾何紋樣居多,動物紋樣中魚紋最普遍,是代表性的紋樣,有十余種之多。魚紋分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類,仰韶文化早期,單體魚紋用的較多,到了晚期則以復體魚紋居多。其中復體魚紋,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魚紋構成一組,有的多到四條魚紋相連而成。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魚紋漸漸抽象化,成了裝飾性的幾何符號。多裝飾于卷唇折腹圜底盆的肩部或卷唇圜底盆的內壁。圖三中的三角紋、菱形紋及虛實疏密的對比手法,在原始社會的后期較為普遍。

圖三
2.人面紋
圖四右邊是賀蘭山約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巖刻,畫上所展示的是兩個近乎圓形的人面像,大致上可看清有雙眼和口鼻,刻線粗獷,看來還施以敲搭法,因此顯得蒼勁渾厚。左邊的巖刻是“太陽神”,被譽為賀蘭山巖畫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離地面約40余米處的崖壁上,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陽神”的形象。該人面紋頭部刻有放射形線條,像太陽的光芒;臉部基本呈圓形,環雙構成眼睛,并刻有睫毛,顯得眼睛炯炯有神,感覺很威武。將人物形貌刻畫在石壁上,做為人們崇拜、祭祀的對象,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或某種意識形態。

圖四
3.人面魚紋
在新石器時代眾多的彩陶紋飾中,人面與魚紋結合構成的人面魚紋(圖五)非常具有特色,多被裝飾在翻唇淺腹陶盆的內壁。人面魚紋紋飾以黑白色彩呈現,人面為圓形,眼眉以上和人中以下為白紋黑底,中間則為黑紋白底,這種黑白色彩對比增強了裝飾效果。紋飾中頭頂、太陽穴、嘴等部位裝飾有魚紋,或者向上彎的鉤紋,像戴了有沿的帽子,十分奇特。在魚的身體周圍用短線或點裝飾,亦像是魚的魚鰭,很是形象。原始先民將人與魚結合,具有“寓人于魚”的意義。漢語中“魚”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仰韶文化屢見的“魚”也可能意味著對氏族生殖繁衍的祈求。

圖五
原始社會經歷了緩慢而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經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其中有相對和平和激烈動蕩的不同時代。母系氏族社會處于新石器時代的前期,是史前時期比較和平安定的時段,其巫術禮儀的形式、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等也相對穩定,存在時間較長。
1.祈愿生殖繁衍、種族強大
生殖崇拜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作為社會現象,是自然崇拜的一種特殊形態。原始氏族非常重視人類自身的生產,血緣關系是當時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人類還處在為自身的生存和再生產而艱苦地同大自然斗爭的童年時代,對生殖的崇拜自然應運而生。
生殖崇拜最早出現于母系氏族社會,最初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表現出強烈的崇拜感情,蘊含了“多生、快生”的祈望,反映了一種絕對莊嚴的意志。 魚,屬于一種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有卵生和卵胎生,種類繁多,繁殖能力超強。水是生命之源,魚就靠水生活,可以說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山間小溪、江河湖海,都棲息著各種魚類。魚,憑借它超強的繁殖能力而成為原始時期生殖崇拜的重要圖騰。
盡管魚紋在仰韶半坡彩陶上十分盛行,但魚紋并不是唯一的仰韶彩陶紋樣,同一時期,龜紋、蛇紋、蛙紋、鳥紋,也都是頻繁出現的動物紋飾形象,這些形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卵生動物,生殖繁衍能力相對較強。聞一多先生在《說魚》中寫道,魚在中國語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義,并指出《周易》,《詩經》中都有如此說法。那么,仰韶先民將魚紋和人面紋結合到一起,就是在對氏族子孫“生殖繁盛”、“瓜瓞綿綿”長久不絕的祝福。
2.象征飛黃騰達、能力過人
自古民間就有“魚躍龍門”的故事,此故事應該是來自《山海經》?!渡胶=洝防镎f“蛇乃化身為魚”,而在中國自古也有龍蛇之說,龍就是蛇,蛇就是龍。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龍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夠掌控自然,呼風喚雨。而后來將讀書人“金榜題名”比喻為“魚躍龍門”,比喻身份的轉變。
“魚”化身成“龍”,實際也是原始文化“圖騰崇拜”的重要現象,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觀念之一。對原始人來說,自然現象中的風、雨、雷、電,晝夜交替,四季更迭,都有一定的神的力量。要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安全生存,必須要有超自然的力量來保護人類?!褒垺本褪窃既祟愊胂蟪鰜淼木哂谐匀涣α康纳裎?,有著改變世界的能力,而且它還與氏族有著血緣的關系,每個氏族成員必須崇敬,并以其為氏族成員的標志,最后華夏民族就成了“龍”的傳人。
3.寓意年年有余,多子多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的文化逐漸豐富與完善。漢語中“魚”與“余”同音,先人們祈愿生活富足、幸福安康、子孫滿堂,“魚”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要求,成為中國富有吉祥寓意的代表性圖案。民間習俗中,除夕的年夜飯桌上一定要有“魚”,而且放在桌上不能吃,要等過了除夕夜,大年初一才可以吃,以示“年年有余”;民間圖案“年年有魚”的表現形式也豐富多彩,剪紙、窗花、年畫、版畫、刺繡,可謂應有盡有,表達了中國人民祈盼美好生活的愿望。
“人面魚紋”是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的標志,是一種象征性的符號,是史前居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是他們幻想中祖先形象的真實寫照。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豐富的彩陶圖案中,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征。 “人面魚紋”不僅反映了原始先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還反映了原始先民日漸成熟的繪畫技巧,表現出原始時代匠師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和把握最生動瞬間的造型藝術風格,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作者: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理工學院傳媒系副教授 ,郵編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