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斌
(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論高校鋼琴教學中如何滲透音樂審美教育
鄭 斌
(遵義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在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技能方面的教學,而對于學生審美素質、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方面的教學則是相對落后,導致很多學生沒有真正感受到鋼琴藝術的魅力特征。對此,在分析高校鋼琴教學音樂審美教育重要內容的基礎上,就高校鋼琴教學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滲透策略進行研究和探討。
鋼琴教育;鋼琴教學;審美教育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已經成為高校音樂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培養學生音樂素質和美育素質的重要載體。因此,高校在鋼琴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在完成基本的演奏技巧、演奏技能教學的基礎上,還需要有意識的滲透音樂審美教育,提高美育教育在鋼琴課教學中的授課地位,在鋼琴教學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對此,音樂教師必須充分保證學生在鋼琴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多給學生鋼琴鑒賞和藝術體驗的空間,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從而實現高校鋼琴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滲透,促進學生鋼琴藝術修養的全面發展。
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審美,主要來源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鋼琴教學中滲透音樂審美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鋼琴音樂、創作鋼琴音樂、傳播鋼琴音樂的過程中感受、體驗、聯想、想象、理解、創造美的能力[1]。鋼琴藝術中的音樂審美能力主要體現在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三方面的能力,需要在高校音樂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不斷積累音樂審美經驗。
(一)感受力
鋼琴藝術的音樂內涵和情感內涵是非常豐富的,要想真正感受到鋼琴藝術的音樂魅力,就必須綜合運用人的視覺神經系統和聽覺神經系統對鋼琴作品的音響、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力度、速度、和聲、調式等藝術特征進行全方位的感受,必要時還需要充分發揮人的個人想象力,多開展音樂體驗活動[2]。因此,在高校鋼琴的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進行鋼琴藝術的感受和體驗,這是學生獲得審美情感和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表現力
鋼琴之所以被稱為“樂器之王”,主要是得益于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這也是鋼琴藝術的靈魂所在。因此,高校鋼琴教學的實踐中,音樂教師在保證學生對音樂內容進行準確理解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將內心對鋼琴藝術的感知與形象,通過恰當的鋼琴演奏形式、方法和技巧進行展現,準確表達出鋼琴作品的藝術內涵。所以說,學生鋼琴藝術表現力的培養是滲透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必經階段。
(三)創造力
創造力的培養是鋼琴教學中滲透音樂審美教育的最高目標之一。高校音樂教師在鋼琴教學的實踐中,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增強學生的音樂創造意識,拓寬學生的音樂思維,從而讓學生能夠遵循鋼琴藝術創造的客觀規律去發現美、創造美。
此外,高校鋼琴教學的音樂審美教育還能到體現在鑒賞力、想象力、協作力等一些細小環節,這樣學生才能對鋼琴作品以及演奏有一個整體上的理解和把控,實現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有效培養。
(一)樹立鋼琴美育教育的新理念
隨著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已經不僅僅滿足基本的演奏技能教學,開始更加注重學生美育素質和德育素質的培養,以便實現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校鋼琴教學,必須實現教育理念上的積極創新,即增加音樂審美教育的力度,樹立鋼琴美育教育的新理念。尤其是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校音樂教師,必須積極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能夠把鋼琴教學與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將以審美教育為主的鋼琴教學理念進行深入的貫徹和落實,這樣才能提高鋼琴審美教育在各項教學中的地位,在各個鋼琴教學環節實現音樂美育教育的有效滲透。
(二)優化鋼琴教學內容設置
高校傳統鋼琴教學內容的設置,主要是面向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而設置的,所以要想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滲透音樂審美教育,就必須對傳統的鋼琴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調整,多設置一些審美教育方面的課程內容,這是高校開展審美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前提。基于高校當前現有鋼琴課程的配置情況來看,需要增加審美教育的授課課時。
配奏課的拓展和集體課的增設將會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形成有效的促進,也是高校加強鋼琴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3]。高校鋼琴音樂課程的設置,在學生的前兩學年主要是進行鋼琴演奏技巧方面的教學與訓練,鋼琴音樂審美教育的課程內容則是很少涉及,而到了大三、大四學年,學生又會面臨實習、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所以配奏課程的教學往往不夠系統,并沒有真正納入到高校鋼琴日常課程體系當中,不利于學生音樂審美知識的系統積累和審美能力的升華。近年來很多高校開始將數碼鋼琴集體課納入到鋼琴教學的課程體系當中,這樣可以有效彌補鋼琴小課堂的一些弊端,有效拓展學生的鋼琴學習視野和審美能力,讓學生對鋼琴藝術的演奏更具適應性和表現力。同時,在鋼琴基礎課程的設置上,高校不可忽視鋼琴史等基礎內容的教學,只有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鋼琴藝術的文化背景、發展歷史以及一些經典曲目,才能系統培養學生的鋼琴審美素質,也加強了學生對鋼琴作品的理解力、鑒賞力和處理能力,進而更好的實現鋼琴教學中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目標。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必須充分保證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在鋼琴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鋼琴學習過程中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豐富學生內心對鋼琴藝術的情感體驗,并最終內化為學生個人的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所以說,高校鋼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多安排一些設疑、體驗、導思、創造性的教學內容,將學生在鋼琴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關鍵。具體而言,高校的鋼琴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選擇一些重點、難點和有代表性的教學內容,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有梯度地安排體驗與審美任務,要讓學生敢于針對音樂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項目,消除對鋼琴藝術的陌生感和畏難心理,做到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教師可以在鋼琴課堂針對某一經典曲目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全面的感知鋼琴藝術的神韻和魅力,全身心的參與到鋼琴藝術的審美和鑒賞活動中來,激發出學生的藝術思維火花和審美潛力,實現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培養。
(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鋼琴審美氛圍
高校鋼琴教學中音樂審美教育的滲透,需要鋼琴教師營造出良好的鋼琴教學氛圍,優化鋼琴教學的課堂環境,調動學生對鋼琴音樂作品的審美情趣。但在傳統的鋼琴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教師仿佛是課堂上的絕對權威,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被動審美的位置,很少有主動體驗、主動感知的空間,從而限制了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有效培養與提高。因此,高校鋼琴教師在實施音樂審美教育時,不能老是局限于原有的鋼琴教學形式,要重視鋼琴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的創新,積極創設和民主、平等、和諧的鋼琴審美教學氛圍,激發出學生的鋼琴審美情趣和審美潛能,并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積極融入個人情感,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審美素養循序漸進的提升。例如,對于鋼琴中的音符、旋律、節奏、表演技巧等基礎審美環節,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積極展示自我、表達自我,高校音樂教師只需要進行科學引導即可,以便實現學生音樂審美素質有針對性的培養。同時,高校音樂教師可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鋼琴表演實踐活動,有效拓展學生鋼琴學習的思維空間和審美境界,讓學生邊實踐、邊感知、邊提升。如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高校教師就可以組織班級內的學生組建鋼琴演出團隊,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鋼琴學習熱情和審美情感,“學以致用”的教學形式也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實現學生鋼琴表演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的協調化發展。
(五)提升音樂教師的美育修養
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提升,音樂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學生審美情感的引導者和學生審美素質培養的促成者,所以高校的音樂教師要增強自身音樂審美教育的責任感,在鋼琴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育修養,這是教師在鋼琴教學中滲透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前提。一方面,高校的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對鋼琴藝術的欣賞水平,把欣賞一件好的鋼琴音樂作品當成接受一次美的洗禮,同時要學會與學生的積極互動,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感受鋼琴藝術的音樂美,從而真正成為音樂課堂的主體,對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的培養進行引導[4]。另一方面,高校音樂教師要學會按審美的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智慧和情感緊密相聯,互相促進,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愛好與特點,選擇合適的美育教學內容和方法, 講求審美教學藝術,讓各個學生在鋼琴音樂美的體驗和感悟中都能實現審美素質的不斷提升。
總之,高校鋼琴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鋼琴藝術的表現力,這就需要高校音樂教師在鋼琴教學的實踐中要積極融入和滲透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將鋼琴審美素質教育惠及到每位學生。但是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時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的音樂教師在鋼琴教學實踐中只有提高對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強鋼琴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的創新,激發出學生在鋼琴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鋼琴藝術的鑒賞與體驗活動中來,實現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不斷發展。
[1]張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運用和實施[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2) .
[2]章曉豐.聲與樂的珠聯璧合——論鋼琴教學中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J].大眾文藝, 2011(17).
[3]金克華.試析高校鋼琴教育與德育教學的有機結合[J].群文天地,2012 (16).
[4]林薇薇.芻議如何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北方音樂,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