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欣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論貝多芬創作中新的“音樂語言”
呂 欣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摘要】貝多芬的音樂具有獨創性,音樂中融入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包括鋼琴樂器的開發,音樂表現語言的開發,以及音樂形式與音樂構成的開發。
【關鍵詞】音樂表現語言;音樂形式構成;音樂構成法
貝多芬創作了前所未有的音樂,這是因貝多芬的音樂觀形成的。首先,貝多芬是一位鋼琴家,他在鋼琴音樂上進行了實驗,然后通過在鋼琴上的實驗開始向其他音樂種類發展他的音樂觀念。獨創的鋼琴音樂,伴隨著貝多芬音樂的獨創性。由此我們就應該明白,貝多芬音樂最初以鋼琴為中心的獨創性引發了其音樂之質的變化。
貝多芬從波恩時期開始受尼菲的影響,重新改變了音樂的構成要素。我們知道,音樂的第一要素有旋律(Melodik)、節奏(Rhythmik)、和聲(Harmonik)三項,但是貝多芬把強弱(Dynamik)、速度(Agogik)、音色(Kolorit)這三項作為音樂所必需的第二要素加入到了音樂的構成因素之中。特別是作為音樂構成要素的細部:拍子記號、表情記號(包括強弱記號〉、速度記號等受到了重視和注意。當然,音樂,特別是器樂音樂,表現形式是不可缺少的。貝多芬的音樂構成法好在以器樂為中心的奏鳴曲構成,其各樂章的構成形式都值得我們認真考察。另外,貝多芬的鋼琴曲形式里還有“性格的小品集”的構成形式,其內部結構、節奏等也都值得研究。如果具體對其“主題”、“動機”以及賦與音樂生命力的和聲法和對位法進行細致研究的話,我們便會明白貝多芬是如何認真徹底地研究他的新樂曲構成法和音樂創作的。
當時的樂長和作曲家們不能很好地理解貝多芬音樂,對貝多芬人為的、不自然的音樂創作提出了批評。就是今天自認為“貝多芬通”的人中間,也有人認為貝多芬的音樂牽強、生搬硬套、不自然,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更有甚者,認為貝多芬是一位不能像莫扎特、舒伯待那樣創作出如泉水流淌般音樂的音樂家,不是靈巧、聰明的音樂家。殊不知,貝多芬受到尼菲的恩惠,即興演奏非常好,試想一個音樂構想不能像泉水一樣流淌的人,怎么能很好地即興演奏呢?貝多芬音樂初演時因其“音樂構想過于豐富”而受到批評,其實貝多芬的音樂構想不但如泉水般流淌而且超過泉水像江河般奔騰不息。前世的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音樂觀有很大差別,莫扎特是創作演奏后就不再使用的創作主義者,而貝多芬音樂是“藝術”的思考,作品既可留傳后人又可以被后人理解。海頓和莫扎特分別創作了100多首和41首交響樂,目的是把這些曲子留給后世,但由于場所的限制,后人并沒有理解這些作品,而貝多芬的9首交響曲現在仍被人們反復演奏。
如果貝多芬的即興演奏全部用樂譜記錄下來的話,其數量相當可觀。貝多芬是一個勤耕的人,我認為他的很多即興演奏的音樂保留了下來,貝多芬不注重即興演奏的價值,他時常是將即興而發的音樂構想擱置下來,經過反復推敲形成扎扎實實的“藝術作品”之后才發表,所以音樂觀不同,價值觀也不同。說到這里,我們便能理解貝多芬最初在維也納作為鋼琴演奏家時為何能被承認,而且同以往的演奏家不一樣,與莫扎特傳統的演奏也不一樣。是什么地方不同呢?是音樂觀不同,所以制作的音樂也不一樣。貝多芬的音樂激昂,有力量,充滿迫力。為了表現這種音樂,首先必須改良樂器,其次,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開發更多的音樂表現手段。若對之,一歸結,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鋼琴樂器的開發,
貝多芬對當時鋼琴意欲改進開發之處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擴大音域;
由表4可知,1~21日齡,負對照組試驗雞的心臟重量最低,復合酶B組最高,復合酶B組比正對照組和負對照組分別提高了13.02%、24.03%,差異顯著(P<0.05),復合酶A組比負對照組提高了22.73%,差異顯著(P<0.05);其他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各組間的肝臟、脾臟和腺胃重量差異均不顯著(P>0.05)。復合酶B組試驗雞的胰腺重量與正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其它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復合酶A組試驗雞肌胃重量比正對照組和負對照組分別提高了13.88%、18.52%,差異顯著(P<0.05);其它各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
二,增強和擴大強弱音的可塑性;
三,踏板功能的開發;
四,連音、歌唱式演奏技術的運用。
總之,貝多芬的要求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即是:“盡可能地擴大鋼琴的表現力。”也就是說,貝多芬超越了鋼琴已有的表現范圍,追求更新的音響世界和獨具特色的音樂。
第二,音樂表現語言的開發,
一,指、腕的技術與技巧
(一),五指的獨立性和速度要求;
(二),手指演奏范圍的擴大和跳躍;
(三),和聲和多聲部演奏;
(四),大拇指的移動;
(五),手腕的緊張、松弛、轉動和扭轉。
二,轉調—新鮮的音樂慼受
當時的批評家們批評貝多芬音樂有“奇怪的轉調”或“不自然的轉調”,而貝多芬自己則喜歡更多地使用三度和二度關系上的轉調。這種轉調在理論上說明并不難,但是貝多芬的轉調并不是從理論上思考出來的。筆者認為,這是貝多芬將其得意的即興演奏感覺引入到其音樂創作的結杲。這種“奇怪”的轉調方式受到貝多芬以后的作曲家們的喜愛以致學習和使用,這意味著貝多芬充當了作曲家的先驅。
第三,音樂形式與音樂構成的開發
一,關于奏鳴曲和奏鳴曲形式的構成
貝多芬初期的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與其交響樂一樣,由四個樂章構成,這引起了人們的注目。但在此之后,貝多芬將樂章縮小了,一般只用三個樂章或兩個樂章構成奏鳴曲,有時他也創作擴大到六個七個或更多樂章構成的音樂。貝多芬對奏鳴曲曲式結構所做的另一創新是,將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轉換成了詼諧曲。
二,其他結構形式上的開發
除奏鳴曲式結構之外,貝多芬對變奏曲的結構研究也很引人注目。貝多芬把以前單純的“裝飾變奏”開發為新的“性格變奏”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不僅是“變奏曲”,在奏鳴曲等樂章的變奏手法中,貝多芬也將其獨創的音樂性運用其中,除變奏曲以外,筆者還要說明的是貝多芬創作的“性格小品”,對浪漫派的作曲家,特別是門德爾松、舒曼等有很大的影響。
還有,貝多芬那些被人們認為不起眼的“歌曲”作品,實際上也充當了先驅者的角色。像舒伯特和舒曼等在歌曲黃金時代出現的代表作家們的“組歌曲”形式,就是從貝多芬的歌曲創作中受到啟發而創作的。
綜上所述,貝多芬在音樂形式與音樂結構方面的開發與研究所形成的獨創性,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