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杰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
淺析萊蕪梆子劇團的發展現狀
王東杰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摘要】萊蕪梆子劇團作為唯一有編制的專業劇團,代表著萊蕪梆子藝術的最高水平。通過對萊蕪梆子劇團的實地考察,對劇團的創作演出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從而更進一步認識萊蕪梆子的藝術價值。試圖探索萊蕪梆子劇團的“職業化”,對萊蕪梆子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和保護作用,希望萊蕪梆子會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從而能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關鍵詞】萊蕪梆子劇團 ;發展現狀 ;低潮
萊蕪梆子形成與發展的特殊經歷,使其擁有豐富的優秀文化遺產,萊蕪梆子劇團作為一個有專業編制的劇團,在政府扶持和演員們的努力下,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2008年6月,萊蕪梆子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萊蕪梆子劇團為例,從劇團的現狀反映出萊蕪梆子的發展現狀,分析劇團的成立對萊蕪梆子的發展起到的作用,以望對萊蕪梆子劇團提供可供借鑒的意見,也希望對于研究其他地方音樂的繼承發展有所借鑒。
2015年2月6日,萊蕪梆子劇團正式變更為“萊蕪梆子藝術傳承保護中心”,這也為演員們創作了更好的環境,萊蕪梆子劇團正朝著更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邁進。劇團每年都會創作新的劇目,新劇目的創作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新創作劇本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直接反映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萊蕪梆子更貼近城鄉民眾的生活中。在劇團一共有兩位作曲老師和一位編劇老師,在三位老師的努力下,萊蕪梆子劇團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劇團在保存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創新,為備戰在我省舉辦的“十藝節”,劇團創排了《天唱》、《梅花炒雞漿豆腐》、《龍山情》、《烽火雷王》、《好事成雙》等劇目。2015年11月16日,萊蕪梆子《天唱》和《梅花炒雞漿豆腐》登上山東劇院舞臺,參加了第十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優秀劇目展演,并成功入圍山東省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戲劇、曲藝門類比賽名單,并獲首屆華東六省一市現代地方小戲大賽銀獎。
面對越來越多的榮譽,萊蕪梆子劇團的發展也隨著時代和形勢不斷創新著,劇團的機構組織逐步完善,對外影響力也不斷增強,也證明了這個曾經瀕臨消亡的劇團正在逐漸向著新型的“職業化劇團”轉變。
吳浩正在《從萊蕪梆子劇團看萊蕪梆子的傳播與傳承》(音樂傳播 .2012)中提到:劇團每年演出300余場,商演和公演的場次基本相等,商演的演出市場主要面向城市,多以文藝會演或者參加文藝晚會的商業演出為主,公演市場主要面向鄉鎮和農村。
萊蕪梆子劇團現擁有一個500人規模的劇場的場地規模,供劇團排練和演出。現在下鄉演出的劇目還是以傳統戲為主,現代戲次之,因為群眾大多為中老年人,他們還是比較喜歡老一點的戲,因為劇情比較經典和熟悉,更能勾起以往看戲的回憶。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目有40多個,其中最受群眾歡迎的是《兩狼山》、《鍘美案》、《趙連岱借閨女》等。現在萊蕪梆子劇團考慮到市民個人買票看戲的意識淡薄,所以推出每周五周六免費進劇場看戲的活動,每場演出都場場爆滿,來看戲的老戲迷們大多都能隨口唱上一段梆子戲,群眾們都反映看家鄉戲夠味過癮。
公益的下鄉演出是萊蕪梆子劇團的主要演出方式,其目的是密切聯系群眾,培養群眾基礎,擴大萊蕪梆子的影響力度和知名度。萊蕪梆子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生活氣息,已經深深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在每年的農閑時節(農歷10月到次年三月),是劇團演出的旺季,劇團除了旺季演出,平時也總是找理由用演戲來助興,諸如廟會戲、神戲、雨戲、家廟戲、祝壽戲等。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上的享受,現在網絡媒體成為文化藝術的主要的傳播途徑,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各類音像制品對萊蕪梆子進行宣傳,讓觀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萊蕪梆子。
百度視頻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網站,它也收錄了其他網站的視頻,比如優酷、土豆、新浪、搜狐等,這就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所以筆者以“萊蕪梆子”為詞條在百度視頻上搜索,搜索到的內容有77170條,并對網站所提供的內容及其點擊量進行了整理。其中與萊蕪梆子有關的視頻在30分鐘以上的有15459條,30分鐘以下的達到52665條。這其中點擊頻率最高的劇目有以下幾個:《兒行千里》137269次,《好兒好女》78596次,《三定樁》1.5萬次,《汶水瑤》34453次,《借閨女》27312次。
近年來,萊蕪梆子劇團已經建立官方的網站,在網站上對萊蕪梆子歷史介紹、劇團的演職人員、劇團的下鄉演出計劃、演出視頻和劇照都有詳細的介紹。網站的建立,觀眾可以在網站上了解到萊蕪梆子最新的動態、欣賞到萊蕪梆子的精彩圖片和演出,網友、戲友、戲迷也可以隨時進行交流,網站的建立不僅滿足了群眾的需要,也對劇團本身也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運用電視媒體對萊蕪梆子進行宣傳,突破了舞臺的時空限制,觀眾能做到隨時隨地的觀看戲劇演出。其實早在1976年,《三定樁》和《紅柳綠綠》就已經拍攝稱成電影在全國放映,近年來萊蕪梆子劇團還與各電視臺合作: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北京電視臺、東方衛視、河南電視臺等,播放錄制的優秀梆子劇目,這讓萊蕪梆子有更大的舞臺, 加大萊蕪梆子的宣傳力度,這讓也讓戲曲觀眾們有了更好的平臺去欣賞萊蕪梆子藝術。
參考文獻
[1]呂鵬.萊蕪梆子的劇目與典型唱腔分析.
[2]李紅云.萊蕪梆子在“非遺”語境下的時代應對[J].民族藝術研究,2011.
[3]呂鵬.萊蕪梆子的生存狀況調查和保護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2(5).
[4]吳浩正.從萊蕪梆子劇團看萊蕪梆子的傳播與傳承[J].音樂傳播,2012.
[5]曹越.談萊蕪梆子新時代下的傳承發展[J].音樂大觀,2014.
[6]孫守剛.山東地方戲叢書[M].山東友誼出版社,2012.
[7]李磊.萊蕪梆子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09(4).
[8]白雪.萊蕪梆子唱腔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