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
論臨沂地方戲曲柳琴戲的風格特點及發展狀況
張 瑜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摘要】柳琴戲因為其獨具魅力的被人稱為“拉魂腔”,“控洪腔”、“拉后腔”、“拉花腔”等。柳琴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因為柳琴戲的唱腔動聽優美、語言生動淳樸、表演幽默有趣、鄉土氣息濃郁。柳琴戲作為臨沂地區的著名戲曲具有鮮明的的地域特色。
【關鍵詞】柳琴戲;歷史起源;風格特點;發展繼承
臨沂作為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燦爛、歷史悠久。這里曾是古代戲曲歌舞發源的沃土,就是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我國地方戲曲中的瑰寶——柳琴戲。
“柳琴戲因為唱腔具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所以被人稱為“拉魂腔”,“控洪腔”、“拉后腔”、“拉花腔”等在臨沂當地盛行”?!熬G豆米飯羊肉湯,早煙鍋子拉魂腔”和“村村琵琶響,戶戶拉魂腔。”等等,從這些順口溜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出柳琴戲具有多么深厚的群眾基礎,因為柳琴戲的唱腔動聽優美、語言生動淳樸、表演幽默有趣、鄉土氣息濃郁。 柳琴戲作為臨沂的著名戲曲具有鮮明的的地域特色。
“根據老藝人的師承關系推算,柳琴戲大約起源于清乾?。?736-1795)年間,距今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睆母鞣N材料互相對照,可知柳琴戲的形成是在山東臨沂。“肘鼓子調過去是被稱為一種迷信職業,曾流行于過去魯南的臨沂、郯城一帶,主要是敲著單面九環鼓,專門替有災難的農民驅邪、安神、開鎖子還愿。因為肘鼓子調演唱時邊唱邊舞,左手持鼓,右手持竹簽,還不停的扭動持鼓的左臂前肘,右手擊鼓,就是因為這樣被稱為肘鼓子,還有人稱其為“裝姑娘”,其實也就是跳神?!痹谄阉升g所記載的《聊齋志異?跳神》中的描述“兩人捉臂,左右扶掖之……無律帶腔,室數鼓亂撾如雷,蓬蓬聒人耳……”從這可見跳神的場面與肘鼓子調的場面完全一致。“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參差,無律帶腔”這是跳神的聲腔特點,沒有固定音高,說唱的成分很大,節奏自由。從總體來看“肘鼓子”和“跳神”無論是聲腔特點還是表現形式都大同小異??梢哉f肘鼓子和跳神就是同一種形式的兩種不同的叫法。而上述的肘鼓子調的這些特點在拉魂腔中表現的十分明顯,都是多寡參差的長短句式,這也表明了早期拉魂腔來源于肘鼓子調。
據《沂州府志》記載文字可以知道,乾隆年間臨沂、郯城一帶災害頻發,百姓居無定所,四處游離謀食,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一種了游食手段,也就是柳琴戲。在這個過程中柳琴戲也速繁衍并向外傳播,由于各個地區的文化和方言上的不同,柳琴戲也漸漸出現了差異。
柳琴戲一般短小,唱腔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每一個演唱者都有自己的演唱特色。柳琴戲的語言由方言演變而來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沒有固定音高,說唱的成分很大,節奏自由。整個旋律生動跳躍,節奏由穩定到不穩定,如此循環。大跳音出現的很多,四度五度音程應用的比較多,所以柳琴戲聽起來具有豪放、粗獷的特點。
柳琴戲的劇本內容大多寫的是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者的殘忍、無情、奸詐。把窮苦百姓和農民遭受壓迫和欺辱的情節表現的生動形象、淋漓盡致。這是因為藝人們把自己真實的悲慘經歷、遭遇和自己的情感都融進了柳琴戲里。所以說柳琴戲反應了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觀點和愿望。大多數劇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語言樸實,但是由于歷史上三綱五常的限制柳琴戲當中也最在一些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在當時,由于柳琴戲的藝人都是農民出身問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柳琴戲的傳教方式一般就是口頭傳授,沒有固定的劇本只有大體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容易多變。影響人物的刻畫和劇情的發展。柳琴戲中的生活戲生動形象、真實、感人,但是宮廷戲因為與創作者的距離較遠,生活經驗的限制往往就顯得比較浮夸,宮廷戲人物的語言和思想往往是最底人的語言和思想會讓人有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柳琴戲中的大多數劇目說唱色彩很濃,這是由說唱向戲曲過度的過程中留下的印記。
柳琴戲起源于民間,長期在農村、集鎮活動。約在民國時期,一些農村的柳琴戲板子開始進入城市、鎮上演出。后來,柳琴戲漸漸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柳琴戲的發展迅速,各種大型的柳琴戲團快速成長。1966-1976年文革時期,由于對各種文化的抵制,柳琴戲也因此受到了沖擊,大量傳統劇目被禁演,許多柳琴戲團被迫解散。在此期間柳琴戲的發展歷經磨難。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被禁演的傳統劇目恢復上演,同時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現代劇。柳琴戲的發展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后經過老藝術家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柳琴戲得到不斷的推廣和發揚。國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后,柳琴戲先后被列入省級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古老的地方劇種終于的到了國家和人們的保護。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文化的日新月異,柳琴戲卻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隨著新文化元素的沖擊,柳琴戲遭受擠壓,很難找到生存的文化市場。柳琴戲所描寫的年代已經成為歷史,也只有歲數大點的人還能吟唱幾句。如今在網絡社會的刺激下,流行音樂受廣泛年輕人的推崇。柳琴戲所代表的傳統藝術因缺乏時代的創新,而面臨后繼無人的斷層,能繼承柳琴戲表演的藝術家寥寥無幾,前途令人堪憂。
山東臨沂政府大力扶持柳琴戲的發展,柳琴戲找到了新的生機。不僅繼承了傳統柳琴戲藝術表演的功底,改變了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表演形式,進行了曲目上的創新,融合了新的文化元素,讓現代文化反哺傳統文化,在舞臺表演上實現了燈光、舞臺藝術、戲曲等現代文化的完美配合。柳琴戲也融入到現代戲曲中,從而贏得了更多觀眾,柳琴戲的表演有了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孔培培,《從拉魂腔到柳琴戲》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
[2]蔣興煜,《柳琴戲的成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
[3]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四)第十四篇,清朝.
作者簡介:張瑜,女,漢族,德州學院音樂學院2015級音樂學3班。研究方向:民間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