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幽燕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1102)
?
日本《荒城之月》的漢語翻譯及音樂旋律
潘幽燕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1102)
【摘要】“高樓春夜張花宴,對酒傳杯光泛艷。千載松枝透月輝,昔時素影今誰見? 肅秋軍陣寒霜覆,嘹唳歸鴻清可數。劍樹槍林照月輝,昔時素影今何處? 荒城此刻中宵月,光耀為誰依舊生?斷壁殘垣唯蔓草,松間哦唱只飆風。 清輝天上無盈缺,人世榮枯成代謝。映照娟娟直到今,嗚呼夜半荒城月!”
【關鍵詞】《荒城之月》;漢語翻譯;音樂旋律
這首古色古香的《荒城之月》是一首日本詩,由西安交通大學日語系金中教授翻譯而成。
作者土井晚翠(1871-1952)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多以慷慨激昂的筆調悲嘆歷史,謳歌英雄。另外,土井晚翠還是一位出色的翻譯家,他用了五十年時間將荷馬史詩直接從希臘語譯成了日語。
《荒城之月》是公認的土井晚翠的代表作,原先作為一首歌曲的歌詞而創作。全詩共由四段構成,表達了詩人對于一座荒廢的古城的感慨。據金中所著《日本詩歌翻譯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書中的“土井晚翠的人生與藝術”一文介紹,1898年東京音樂學校為編歌唱集,向青年土井晚翠征求歌詞,標題為“荒城之月”。土井晚翠想到了發生在會津若松的“戍辰之役”。在明治維新之際,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拒絕歸順維新勢力,據守鶴城同官兵展開了激烈交戰。當時由十九名少年組成“白虎隊”守衛。他們在山頭觀望到市街濃煙滾滾,得知城已遭破而紛紛拔劍自刎。土井晚翠為這一悲劇所觸動,構思出了《荒城之月》一詩,通過戰爭與和平、往昔與今夜的對比,表現了歷史的蒼涼。
《荒城之月》后來經由青年作曲家瀧廉太郎譜曲,傳遍了日本的城鄉各地。該曲哀怨凄婉,節奏相對舒緩,流露著濃郁的哀感,和歌詞的配合相得益彰。旋律為四分之四拍,每段十六小結。結構上雖然學習西方音樂,但在旋律及和聲上以日本的民族調式為主,在音樂審美上追求日本的固有風格。旋律簡單但富有深意,寥寥數音就構成了日本特有的都節調式音階。該曲的曲式結構方整,音域不寬,便于歌唱及各種樂器的伴奏。
《荒城之月》直到今天依然可以說是一首日本家喻戶曉的歌曲。很多歌手將此歌作為自己的保留節目,甚至不少日本人認為此歌是日本的第二國歌。日本NHK電視臺在每年12月31日的除夕夜晚播放“紅白歌合戰”,相當于我國的“春晚”。《荒城之月》作為一首美聲歌曲多次在“紅白歌合戰”登場,足見當代日本人對這首歌曲的喜愛。
今天,日本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的鶴城和宮城縣仙臺市的青葉城都立有《荒城之月》的詩碑。為了進一步加深對該作的了解,今年年初我專程去了位于仙臺的土井晚翠文學館。據講解員介紹,瀧廉太郎留學外國,在病末晚期回國的船上僅與土井晚翠有過一面之交。
我在自己的演出中多次歌唱過《荒城之月》的日語原版及中文版,這首歌曲也是我教學中的示范作品之一。歌唱前須注意情緒醞釀及氣息準備,演唱時從前奏起就要注重意境的營造,氣息要平穩,讓聲線在舒展中帶有彈性的節拍和節奏感。須嚴格按照原曲的強弱音及連線音的提示演唱,在舒緩的旋律中對每個發音的口型和共鳴細致地處理。四段歌詞的不同微妙情感要把握到位,演唱要盡量使人聯想到歌詞中凄美的畫面并產生對歷史滄桑的緬懷之情。
我以前演唱的中文版歌詞如下:“春日高樓明月夜,盛宴在華堂。杯影人影相交錯,美酒泛流光。千年蒼松葉繁茂,弦歌聲悠揚。昔日繁華今何在,故人知何方? 秋日戰場布寒霜,衰草映斜陽。雁叫聲聲長空過,暮云正蒼黃。雁影劍光交相映,撫劍思茫茫。良辰美景今何在,回首心悲愴! 荒城十五明月夜,四野何凄涼。月兒依然舊時月,冷冷發清光。頹垣斷壁留痕跡,枯藤繞殘墻。松林唯聽風雨急,不聞弦歌響! 浩茫太空臨千古,千古此月光。人世榮枯與興亡,瞬間化滄桑。云煙過眼朝復暮,殘夢已渺茫。今宵荒城明月光,照我獨彷徨!”譯者昉雪的信息不詳,該譯文可能問世于上世紀七十年代。
《荒城之月》的原文采用了“七五調”的日語文言,格調高古。所謂“七五調”指每句均由7音和5音的組合構成。昉雪的譯文為了與原旋律相配合,采用了和日語原文一致的每句七言加五言的形式。不過,這一譯文同原意之間偏差較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連外國語學院羅興典教授采用七言詩的形式將《荒城之月》翻譯如下:“危樓設宴賞櫻花,傳杯勸盞月影斜,千載松枝難遮掩,昔日清輝照誰家?軍營秋夜遍霜華,飛鴻過眼晰可查,銀光冷照城頭劍,昔日清輝照誰家?此刻荒城夜半月,清輝依舊為誰照?唯余藤蔓繞殘垣,又聞風鼓唱松梢。天上月影雖未改,人間世態幾更迭,欲照河山猶熠熠,嗚呼夜半荒城月!”由于中日語言的差異,日語的“七五調”實際上和漢語的七言詩在內容上較為對應。羅興典的譯文同原作在內容上相對接近。
一百多年前,嚴復曾經提出過非常著名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金中教授在《日本詩歌翻譯論》一書的緒論中,將這一標準調整為“翻譯=意義×風格”的現代形式。本文開篇所引用的金中譯文創作于本世紀初,不僅和原作的內容較為一致,還考慮到了詩句的平仄格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古韻,整體上和原作的古雅風格較為接近。這首譯文我讀起來感覺好像就是一首中國古詩,不太意識到是一首外國詩的翻譯。通過比較不同年代問世的譯文,能夠看到我國對日本詩歌翻譯的不斷前進。
作者簡介:潘幽燕(1969—) ,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碩士學士,抒情歌曲的演繹及實踐。 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外聘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