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敏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
淺談翼城“渾身板”的發展與傳承
蔣曉敏
(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渾身板,也叫“花板子”。最初出現的時間在明萬歷年間,它原本是勞動人民在打谷場上勞作時的一種工具,后來成為了山西省南部翼城縣獨有的民俗舞蹈。歷史上的渾身板肩負著慶祝豐收,求雨拜神,接神送神等活動的任務,所以它一般都被用來參加廟會、祭祀等活動。本文通過渾身板的發展與傳承這兩方面的論述,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和喜愛翼城“渾身板”,同時把我們民族民間優秀的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翼城;渾身板;發展;傳承
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坐落于我國晉南區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但是這座不起眼的小縣城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很是豐厚,各種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同時也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渾身板就是其眾多文化中非常優秀的一種。
(一)渾身板的來源
渾身板有著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為它在舞蹈中使用檀板擊打全身上下而得名。渾身板所使用的工具原本是勞動人民在打谷場上勞作的一種工具,因為它呈現板塊狀,而且拍在谷穗上的時候節奏非常分明,發音很是清脆,所以老百姓便受其啟發,用當地的一種楸木制作成了一頭弧形一頭方形的檀板,每塊長40cm、寬5cm、厚0.5cm,后面再綁上幾根彩帶,就成了一種獨特的舞蹈道具,擊打在人身上聲音清脆,彩帶飛揚,煞是好看,所以渾身板又被當地人稱為“花板子”,以慶祝豐收時的喜悅和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二)渾身板的表演形式
每當豐收的時候,四個演員分別站在一塊平方地的四個角落上,每個人的手中都會打上涼傘,在涼傘之間放置一面大鼓作為伴奏樂器,同時也要準備大蘇鈸、小引鑼各兩副,放在大鼓兩側,當鑼鼓敲打一陣后,四個腰系紅絲帶,頭扎白毛巾的男演員從四個涼傘下跳著非常優美的舞步,走向場子中間進行表演,單打、散打、混合打交替進行,同時處在四個角落的大涼傘也飛速的旋轉起來,弄傘的演員們不時地變換各種花樣,時而兩傘互換位置,時而舞傘走到場中間,人們在盡情的歡呼聲中,表演達到高潮,場面激情四溢。
(三)上世紀渾身板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慶祝豐收、求雨拜神,參加廟會、祭祀等活動慢慢就淡化了,很多甚至都被取締,只有在每年的元宵節上偶爾才能看到渾身板這種舞蹈表演形式。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渾身板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家決定編撰民間十大集成,渾身板作為翼城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翼城文化局的重視,文化工作者們進行了挖掘與整理,使這一古老的文化又重新煥發生機。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除了舊時的廣場表演外,渾身板又增加了新的表演形式——踩街表演。打板表演者在前,伴奏樂器鑼、鼓、鉑、木魚等在后,表演隊伍身著彩衣,揮舞著板子,拍打著肩、膝、腿等部位,邊走邊打,場面宏大壯觀。
(四)新世紀渾身板的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后,人民對于文化的需求和審美的態度也慢慢發生了轉變。翼城文藝工作者們應民眾的需求,不斷地探索、挖掘,經過加工和整理,將渾身板搬上了舞臺,給其加入了新的思想和元素,編排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添加了夸張的動作與表情,提高了技術技巧的難度,再加上花樣繁多的隊形,使舞蹈演員優美的舞姿更加炫彩奪目,不時迎來陣陣掌聲與喝彩。2010年5月,翼城渾身板去廣州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中第十五屆全國群星獎大賽,以獨特的表演方式和優美的舞姿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不辱使命的獲得了群星獎;2011年5月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群星講堂”群星獎精品節目展演;2012年元月參加山西省“龍騰三晉”春節聯歡晚會;2013年走上“我要上春晚”的大舞臺?,F在,渾身板不只限于舞臺表演的形式,在翼城文藝工作者的推動下,渾身板真正地融入了人民群眾,行跡于街頭巷尾,成為翼城人民口中的“健美操”既瘦身又健體,人們對于渾身板的欣賞與喜愛,在檀板與身體的擊打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翼城的渾身板的傳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家族傳承,另一種則是現代群體的傳承形式。
(一)傳統家族保護與傳承
古代的渾身板主要是在郭家坡和王虎村中進行傳承和延續的,渾身板遵循著傳男不傳女的主訓,世代只傳授于家里的男丁,主要是通過祖輩的口傳身授這樣的傳承方式從而保留至今。最早的渾身板就是由郭家坡的郭正開始的,根據當地有資歷的老人們回憶,郭正曾經就打的一手好渾身板,在郭正很小的時候,就在家里長輩的傳授和教導下將渾身板的“鼓譜”、“板譜”熟記于心,這對郭正后來繼承、傳授和發揚渾身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地的老藝人們還講到,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渾身板作為當地特有的表演在翔灤廟會、丹子山廟會上都會出現。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八,郭家坡的百姓們一致推舉渾身板表演代表村里去參加翔灤廟會拜神求雨活動。平安丹子山廟會也叫“單子山八社”活動,它的主題是接送神像。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五的時候,平安山附近的村民都聚集到平安山腳下,大家載歌載舞,輪流表演才藝,渾身板的表演也參與其中,紅紅火火,接連熱鬧三天,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在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下,渾身板生生不息的延續下來,并且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歷史。
(二)現代群體的保護與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國家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翼城的文化工作者們經過細心的挖掘和整理,將渾身板編撰在了《臨汾地區民間舞蹈集成》中,使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并完整的保存下來。與此同時,翼城的文化工作者們摒棄了舊的思想和觀念,將渾身板推向社會,推向人們的生活中,渾身板的傳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h文體新局組建了集創作、研究、表演為一體的翼城渾身板表演藝術團,專門負責渾身板的保護和推廣工作,使得渾身板的傳承途徑更加便捷,范圍更加廣泛,把渾身板推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如今,渾身板已和翼城花鼓一樣,走出了娘子關,成了翼城文化大發展的一張王牌。2009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0年至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多次參加國家、省、市的表演和比賽,不斷地給人們帶來驚喜,帶動了翼城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優秀的山西民間舞蹈文化。
(一)政府給予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持
翼城縣委、縣政府可以出臺“渾身板特色文化精品專項經費政策”。要求各鄉、鎮支持各村“渾身板”隊伍的培訓和發展,設立專人負責和實施工作,群眾也參與其中來幫助和監督,確保專項經費順利到達,快速的落到實處,開展下一步的工作。政府還可以建立以“渾身板”、“翼城花鼓”等多個特色文化精品為主的“翼城民間文化藝術節”,通過比賽的方式,設立獎項和獎金,調動文藝工作者們的積極性,鼓勵創作和編排新的作品,從而大力推動渾身板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政策和專項經費的扶持是發展和傳承渾身板的重要保障,這對于渾身板今后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很大程度的提升了渾身板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將渾身板引進山西高校
山西高校學習舞蹈專業的學生每年都在不斷增加,往屆畢業的學生一多半都留在山西省的各個市、縣,他們的工作方向也多數是為當地的文化藝術和群眾藝術活動而服務的。他們很需要了解和掌握山西的特色民間舞蹈,所以我們可以將渾身板再進行系統的整理,通過科學、規范的加工,編著成地方特色民間舞蹈教材,納入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計劃中,對學生進行基本打板的訓練、基本步法的訓練和風格性組合的訓練等等,使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家鄉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從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學以致用,更好地去挖掘當地的民間藝術,對其進行科學的傳承,為山西民間舞蹈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渾身板作為翼城當地的一道藝術文化精品,歷經五百年而不衰,這和當地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之所以在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當中發展與傳承下來,源自于其獨特的風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發展和傳承翼城渾身板,不僅保護了快要遺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使渾身板成為了山西民間舞蹈的一個優秀分支;既推動了社會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又側面帶動了翼城當地經濟的發展;繼續擴大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領域,同時也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楊英.《翼城“渾身板”的保護與發展》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集,2013.
[3]楊冰.《論山西翼城渾身板》J.《黃河之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