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賽 馮德魁
(海南省中醫院導管室,海南 海口 570203)
?
·其他·
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對肛腸術后尿潴留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秋賽馮德魁1
(海南省中醫院導管室,海南海口570203)
目的探討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療效及對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肛腸術后尿潴留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臀部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膀胱穴位按摩以及水流聲誘導治療,觀察組在接受對照組治療的同時聯合多途徑綜合干預治療,包括針灸、耳穴貼壓、中藥湯劑辨證內服和中藥燙熨等。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Z=-1.985,P=0.047),觀察組總有效率94.12%,高于對照組的82.61%(χ2=4.398,P=0.036)。觀察組治療后自行排尿的時間以及排尿完全通暢的時間短于對照組,膀胱殘留的尿量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進食的時間、排便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綜合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的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尿潴留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醫綜合療法;尿潴留
有研究報道〔1〕,肛腸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可高達52%,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中醫學上,尿潴留又稱“窿閉”,是因膀胱氣化障礙所致,其中排出尿液困難、小便不利,僅有點滴出即為“窿”,雖有尿意但小便不通謂之“閉”。臨床常規的治療措施是導尿管引流,并定期沖洗膀胱和更換導管,但是導尿過程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時也會導致泌尿系統的感染〔2〕。本研究采用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包括針灸、耳穴貼壓、中藥湯劑辨證內服和中藥燙熨等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7例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患者,納入標準:①經腹部影像學、膀胱鏡檢查,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尿潴留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肛腸疾病術后的6~8 h出現膀胱充盈,但是小便無法自行排出且點滴不暢,嚴重者甚至閉塞不通;③既往無排尿困難病史的患者;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①孕產婦和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臟功能不全或肝、腎功能障礙;③對藥物過敏或者耳穴、針灸穴位過敏的患者;④有泌尿系統疾病及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的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21~72〔平均(46.8±7.5)〕歲;臨床病證:小便不利39例,小便閉塞不通29例;肛腸疾病:肛周膿腫15例,肛瘺7例,混合痔20例,直腸癌26例。對照組69例,男45例,女24例;年齡24~69〔平均(48.7±6.2)〕歲;臨床病證:小便不利37例,小便閉塞不通32例;肛腸疾病:肛周膿腫13例,肛瘺10例,混合痔22例,直腸癌2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病證以及肛腸疾病類型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入院后予以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臀肌注射、按摩膀胱穴位以及水流聲誘導治療:①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號:H20057097,0.5 mg/mg)臀肌注射,1次/d,0.5 mg/d,連續服藥3 d;②按摩膀胱穴位:患者仰臥于治療臺,醫師以輕度到中度的力度,順時針對患者的腹部、臍周以及宮底等部位進行按摩,同時對膀胱部位進行輕柔的按摩,主要按揉的穴位是水分穴、水道穴、關元以及氣海;③水流聲誘導:囑咐患者保持排尿的姿勢,由高往下滴水或者是打開水龍頭,使患者能夠聽到水流聲而刺激膀胱排尿。
觀察組在接受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同時,進行針灸、耳穴貼壓、中藥湯劑辨證內服以及中藥燙熨等多途徑的綜合治療,具體為:①針灸:對陰陵泉、關元、中極、三陰交及足三里為主要的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法進行針灸,得氣后留針20 min,5 min/次;②耳穴貼壓:用酒精消毒神門穴、肺、腎、三焦及膀胱等局部耳穴,消完毒后把完整無殼的王不留行籽貼在面積為0.6 cm×0.6 cm的小方塊膠布上的中央位置,然后找準穴位進行貼敷,并以適度的手法揉、捏和按壓穴位,直到患者覺得酸痛、麻、脹為止,每次持續的時間2 min左右,3次/d,持續時間為3 d;③中藥湯劑辨證內服:瞿麥20 g,車前子15 g,滑石10 g,扁蓄15 g,山梔子仁8 g,茯苓30 g,劉寄奴10 g,通草6 g,馬齒莧15 g和甘草6 g;如果有小便不利嚴重的患者,則加入生姜皮15 g,桑白皮15 g,大腹皮20 g,冬瓜仁15 g;如果有乏力較嚴重的患者則加入炒黨參15 g,炙黃芪20 g;痛感加重的患者加入元胡20 g,丹參15 g,郁金15 g,穿楝子15 g;熱嚴重的患者加入連翹20 g,大黃6 g。將上述藥劑取出1劑用水煎,然后棄渣留汁250~300 ml,一天服用2次,連續服用3 d;④中藥燙熨:當歸15 g,三棱15 g,桑白皮15 g,莪術10 g,川楝子20 g,桂枝15 g,木香15 g。把上述藥方1劑裝在藥袋中并扎緊,然后放在電飯鍋中以隔水的方式蒸1 h,保持藥包的溫度在50℃左右熨疼痛的部位,持續時間為20 min,以相同的方式連續熨3 d。
1.3評價指標(1)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3〕:①治愈:患者的小便在治療后通暢、排尿癥狀以及體征消失;②好轉:排尿癥狀和體征有明顯的改善;③未愈:排尿癥狀無明顯的好轉。臨床總有效=(治愈+好轉);(2)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進食的時間、排便的時間以及住院的時間;(4)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4〕:輕度疼痛計為1~3分(睡眠未受到影響),中度疼痛計為4~6分(睡眠受到明顯的影響),重度疼痛計為7~10分(睡眠受到嚴重的影響)。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兩獨立樣本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Z=-1.985,P=0.04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4.12%(治愈51例,好轉13例,未愈4例),高于對照組的82.61%(治愈42例,好轉15例,未愈12例;χ2=4.398,P=0.036)。
2.2兩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觀察組治療后自行排尿的時間〔(28.26±6.81)min〕以及排尿完全通暢的時間〔(3.72±1.26)h〕短于對照組〔(37.75±7.34)min,(4.38±1.14)h〕,膀胱殘留的尿量〔(89.67±15.35)ml〕少于對照組〔(136.28±17.59)ml,P<0.05〕。
2.3兩組治療后的進食時間、排便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治療后進食時間〔(1.13±0.23)d〕、排便時間〔(34.20±7.82)h〕以及住院時間〔(5.35±1.56)d〕均短于對照組〔(2.36±0.29)d、(45.57±6.69)h、(9.78±1.94)d〕(P<0.05)。
2.4兩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VAS評分分別為(7.24±0.82)分和(7.11±0.93)分,無顯著差異(t=0.872,P=0.387),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2.16±0.45)分〕低于對照組〔(4.78±0.39)分;t=-36.438,P=0.000〕。
尿潴留在臨床上是肛腸疾病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目前,臨床多以臀肌內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5〕,同時聯合穴位按摩和水流聲誘導治療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但是療效不太顯著,患者癥狀改善不明顯〔6〕。中醫學上認為,尿潴留是病耗致正氣傷,手術使患者精血不足,腎之陰陽具虛,從而導致三焦氣化功能障礙而致膀胱開合失司,形成“窿閉”〔7〕。針灸具有行氣消脹和利濕通淋的作用,其中針刺關元穴功可以溫經行氣,活血通絡,同時它還具有培元固本和補益下焦的作用;水分穴是任脈中重要的穴位,有通調水道和行氣止痛的功效;針刺氣海功可以益氣補陽、行氣通經以及清熱除濕;針刺水道穴可以行氣消脹和止痛。已有研究證實,針灸可以使膀胱排尿的閾值降低,膀胱的肌張力增加,內壓升高,并最終促進排尿肌收縮,促使膀胱排尿,使體內殘留的尿量減少或者消失〔8〕。中醫學上認為耳廓與臟腑相連,外與軀體相連,因此它與臟腑經絡的關系極為密切,當臟腑的經絡出現失調,在耳廓相應的穴位處就會出現壓痛點,耳穴貼壓是指將王不留行籽貼敷在患者的耳穴表面,以通過刺激耳廓的穴位達到治病的目的。研究認為利用王不留進行耳穴貼壓對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肺、腎、三焦、膀胱等穴位刺激,有助于恢復患者的膀胱括約肌功能、緩解尿道括約肌的痙攣,從而起到改善尿潴留的目的〔9〕。尿潴留發病機制為膀胱濕熱、氣化不利及氣滯血瘀,與脾、肺、三焦和腎功能的調節有重要關系,因此治療的重點在于通調膀胱氣化、通調水道以及清熱利濕,而中藥湯劑辨證內服則可以對癥施治〔10〕。在八正散的基礎上適當加減劑量,其中瞿麥具有利尿通淋和清熱涼血的功效,在其中加入扁蓄可以通利膀胱,明顯增強這種功效;山梔子的功效是清利濕熱和引熱下行;通草的作用是清熱利濕和利竅通淋;茯苓則是健脾燥濕、扶正祛邪;劉寄奴則是消腫斂瘡和破血通經;馬齒莧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和涼血消腫;甘草則有調和上述諸藥、和中緩急的功能,將這些藥物合理配伍,具有通利膀胱、利濕通淋的作用。中藥燙熨是指借助藥物藥力的溫熱作用,利用穴位來疏通臟腑的經脈、暖腎溫脾,疏導氣機和下氣降逆,從而使機體的局部微循環得到改善、局部血管擴張。中藥燙熨所用的方藥中,莪術和三棱有活血通經,行氣止痛的作用;當歸的功效則是養血活血;桂枝皮有行水消腫、利尿鎮痛以及消炎抗菌的作用;桑白皮的功效是行氣消脹、溫陽止痛;木香性溫,有行氣止痛和調中導滯的作用;川楝子善于理氣。將上述中藥適當調配加熱外敷,起效快、用藥直接、副作用小,同時用藥方便,操作簡單。
本研究提示中藥多途徑聯合療法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這與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的多靶點、作用全面、治病求本的優勢直接相關。
1范莉,馬春耕.穴位封閉聯合整體護理對肛腸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4;26(11):1156-7.
2蔡淑萍.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患者的護理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9):157-9.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8.
4蕭華文,沈衛東.電針八髎穴治療肛腸術后疼痛和術后恢復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15;33(3):159-61.
5余艷芳.探討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在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3):211-2.
6林濤.肛腸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原因及中西處置〔J〕.遼寧中醫藥大學,2013;15(6):136-7.
7張春和.對中醫“窿閉”病名的再認識〔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1;34(3):53-4.
8馮月寧,馮大勇,王春暉,等.中醫多途徑綜合療法治療肛腸術后尿潴留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5):205-7.
9錢靈嵐,呂美英.耳穴貼壓加茯苓敷貼神闕穴及心理護理治療外科術后尿潴留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7):881-2.
10蘭貴芳.神闕穴隔鹽灸加針刺辨證治療產后尿潴留〔J〕.光明中醫,2014;29(5):1026.
〔2016-03-04修回〕
(編輯袁左鳴)
2014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14348)
王秋賽(1976-),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中醫治療術后尿潴留方面的研究。
R28
A
1005-9202(2016)18-4536-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67
1海南省中醫院肛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