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啟然
“侯外廬學術思想研討會”綜述
□王啟然
在《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33卷)出版發行之際,由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學社科處共同主辦的“侯外廬學術思想研討會” 于6月18日在西安隆重舉行,共三十余位學者參加會議。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中心主任瞿東林教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陳谷嘉教授,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任大援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研究室主任張海燕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動態》蘇輝副主編等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發言。與會學者圍繞侯外廬史學理論建設的特色和價值、中國古代社會史研究、中國邏輯學思想史研究、治學方法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茲將會議相關討論情況綜述如下。
在開幕式上,張豈之先生首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展起來的。接著他就侯外廬先生與聯共(布)黨史的觀點差異,并引用白壽彝先生對侯外廬先生的評價,即侯外廬“研究中國歷史總是想把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中國化,也可以說把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民族化”。在侯外廬先生歷史研究理論的現實意義上,張豈之先生強調中國社會形態與西方不同,要找到自己的獨特的方面,要學習侯外廬先生既遵循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又形成了獨立自主的學術見解,這樣學術傳承與學術創新才有可能。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研究中心主任瞿林東教授 《侯外廬在史學理論與學科建設上的貢獻》一文,從史學工作者自身的修養、歷史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歷史研究新的生長點如何產生、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以及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等方面入手,探討了侯外廬先生在史學理論與歷史學學科建設上的貢獻。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陳谷嘉先生《侯外廬學派梗概》對侯外廬學派的淵源、獨特的理論系統、學術成就、傳承人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論述。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方光華教授《侯外廬先生論中國歷史的特殊道路》指出,侯外廬先生將中國歷史視為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結合,依據唯物史觀對兩者進行了貫通性的系統詮釋,并以此揭示了中國歷史的獨特發展道路。侯外廬先生關于中國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發展方向的思考、中國歷史研究的內容及研究視野的獨特見解,為當今的文化自覺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研究室主任張海燕教授《談談有關“啟蒙”的話題——以侯外廬先生的啟蒙思想研究為中心》圍繞侯外廬先生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說”,就學術界關于啟蒙的話題做了延展性的述介與討論。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劉文瑞教授《略論侯外廬先生在歷史理論方面的兩個貢獻》指出,侯外廬先生是現代中國史學領域的大家,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方面獨樹一幟;侯外廬先生的兩個主要的歷史理論貢獻分別是對于亞細亞生產方式和土地國有的研究;侯先生的理論貢獻,主要來自于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與對教條主義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動態》蘇輝副主編《外老與〈中國史研究〉雜志》,把在《中國史研究》雜志上發表的有關侯外廬先生的文章分為侯外廬先生親自編撰的、同輩悼念侯外廬先生的以及后輩對侯外廬先生的研究心得與學術評價三類,并分別進行了考察,展示了侯外廬先生研究方法的變化及其學術影響。
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韓永志博士《侯外廬對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權的研究》從侯外廬先生對封建所有權結構和特點的理論辨析,考察了侯外廬先生對中國封建土地所有權結構的研究主要方面,對侯外廬先生“秦漢以來這種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以一條紅線貫串著明清以前的全部封建史”學術論斷進行細致地分析解釋。他認為,中國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過程中,要打破原來一元壟斷的主權模式和法權性格,在財產制度方面擺脫原來的統治支配型的所有權,建立維護所有權主體之間平等人格的平權型所有權。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于佳彬《侯外廬的中國邏輯思想史研究》就侯外廬先生的邏輯思想史觀、侯外廬先生論中國邏輯思想的發展歷史、侯外廬先生的中國邏輯思想史的特色進行論述,概括總結了侯外廬先生以文獻學方法、社會史方法、中西比較的方法三個中國邏輯思想史的主要研究方法,闡明侯外廬先生在具體論點、邏輯觀以及研究方法方面對于中國邏輯學與研究產生的深刻影響。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運輝教授《略論侯外廬先生的治學特色》指出,侯外廬先生治學的最大特色是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西、馬融合會通精神,并且生動地體現在他的學術成果中,在其學術共同體中加以自覺踐行,他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最具有學派自覺的思想家之一。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張茂澤教授《外來學說中國化的兩點歷史經驗——以侯外廬建立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學科為例》指出,總結外來學說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對于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有重要意義。侯外廬先生關于外來學說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非常豐富,值得學界重視。結合長春出版社新版《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叢書,張茂澤教授概括出兩條侯外廬先生對于外來學說中國化的歷史經驗,分別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以及創造性地研究中國問題。
任大援先生強調侯外廬先生是在社會史的基礎上把握思想史,對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深入鉆研是侯外廬思想史研究的一大特色,侯外廬先生對于歷史資料的重視也在思想史領域中獨樹一幟。任大援先生進而提出了四個學術問題,并就第四個問題——侯外廬先生的“異端”思想的影響展開了討論。任大援先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闡發了侯外廬先生“異端”思想的巨大影響;張海燕教授作補充時提出“異端”最重要的品格是人民性的觀點。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袁志偉《〈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與侯外廬先生的學術思想》結合張豈之先生主編、長春出版社出版的《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進行考察,認為,侯外廬先生具有“世界的眼光,中國的立場;客觀的整理,批判的審視;哲學的思維,史學的向度;社會史為基礎,經濟學為依據;學術的探索,現實的關懷”等五個學術思想特點。他對該叢書的學術價值和意義也進行了探討。
長春出版社人文社科中心張中良主任在《侯外廬:新中國史學界一代宗師——〈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編后》 對《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叢書的出版背景、編輯過程、叢書特色等進行了介紹,認為侯外廬先生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以韌的治學精神創造性地研究中國歷史,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史學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長春出版社編輯胡新《論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研究體系的構建》指出,侯外廬先生作為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思想史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史學科的奠基人,他構建了一個體大思精、氣象博大、特色鮮明的學術研究體系。胡新將侯外廬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體系的建構過程分為準備階段(20世紀20年代)、探索階段(20世紀30年代)、成熟階段(20世紀40年代)以及完成階段(20世紀40——60年代)等四個階段,并對每一個時期進行了詳細的梳理,以此說明侯外廬先生的中國思想史研究體系是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建立起來的。
本次學術研討會從習近平總書記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出發,立足于當代社會的時代需求,突出侯外廬的學術研究與理論貢獻對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民族化、探索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在《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叢書出版發行之際,對侯外廬關于中國文明進路、早期啟蒙、土地制度、史學理論與治學方法的論說加以再認識,這對繼承前輩學者學術成果、推進中國思想史與中國歷史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