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珊(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從作品創作中尋東北揚琴流派發展軌跡
周 珊
(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東北揚琴流派是中國揚琴四大傳統流派之一,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經茁壯成長為獨樹一幟、具有廣大影響力和發展力的流派。一個流派能夠流傳并壯大發展,離不開技術技巧、音樂作品、樂器制作、教學體系等方面的提高和革新,本文將從作品創作這條脈絡出發,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創作歷程來追尋東北揚琴流派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東北揚琴;作品創作;發展軌跡
中國音樂藝術根植于深厚久遠的中國民族文化土壤當中,要想了解東北揚琴音樂,必須將視野開闊化,將揚琴置身于整體文化結構中去考究,探尋它產生的“母體”因素。這就包括地理自然環境、地方方言、性格特征、審美情緒等方面的內容。
東北地處山海關以東,有著廣闊的黑土地,多是以平坦的平原和起伏不大的高原為主。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期的自然熏陶和重力勞作,形成了東北人豪放、爽快的性格,這就造成了東北揚琴音樂多以跌宕起伏、抑揚有度的音樂線條為主。而東北冬季相對較長,氣溫寒冷干燥,與之產生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讓東北人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和堅韌的民族精神,這也讓東北揚琴音樂風格滲透著剛直質樸、積極樂觀的個性和格調。
音樂與語言密不可分,語言是音樂的基礎,而音樂則是語言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而器樂則是一種無言無詞的音樂語言。中國民族器樂多是從民間演唱(包括民歌、說唱、戲曲等)中發展衍變而來的,東北揚琴音樂最早則是從遼南皮影戲唱腔音樂這個母體中脫離產生而成的。東北語言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產生,去聲調音節動程不足造成東北方言比較生硬,而多輕聲又使東北方言有著溫婉柔和的一面。因此在遼南皮影戲的唱腔音樂當中唱腔明亮高亢與情緒細膩共存,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東北揚琴音樂風格則是剛柔并濟、意境深刻。
中國民族音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影響著人們的審美心理,以寧靜致遠、天人合一、和諧為美。《漁翁》這首樂曲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天道的相適并存。在傳統音樂當中音樂還被賦予社會功能,受人文地理影響的關東人們則有著慷慨的民族氣節和豪邁的個性特征,東北揚琴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曲目《蘇武牧羊》則是表達了這種正氣凜然的愛國精神、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揚琴傳入中國已經有近四百多年的歷史,東北揚琴流派的形成追溯歷史也有百余年,最著名的揚琴藝術家趙殿學(?—1963)就是東北揚琴流派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之后歷經了王沂甫、宿英、張學生等幾代人的傳承,到現在的劉寒力、谷成忠、劉希圣、高龍、于海英等人的不斷發展和繼承,東北揚琴流派已經成為中國揚琴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流派作品的創作按照作曲者年代可分為這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趙殿學先生創作改編的作品,主要有《蘇武牧羊》、《祭腔》、《水龍吟》、《羅江怨》。第二個時期是王沂甫、宿英先生創作的作品,有《汨羅江上》、《蘇武牧羊》、《春天》、《繡荷包》、《繡金匾》、《翻身五更》、《東北風主題隨想曲》、《秧歌》、《漁翁》、《春天》、《山村的節日》、《邊疆巡邏兵》、《音樂會練習曲》、《春播》、《春滿人間》、《號角》、《綠色的大地》、《我的家鄉真美好》、《海鷗》、《秋思》、和《民歌》等。第三個時期是劉達章、高龍、劉希圣、張學生創作的作品,主要有《紅河的春天》、《木蘭辭變奏曲》、《櫻花》、《豐收歌》、《邊疆的春天》、《贊歌》等。第四個時期是現代的揚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創作的作品,主要有《節日舞》、《竹節韻》、《金翎思—滿鄉隨想》、《驪山池影》、《心中的歌》、《鬧花燈》、《情思》、《竹蕭琴夢》、《雅樂清歌》等。
通過整理不同時期東北揚琴作品,從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創作技法等方面看,其創作特點歸納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地域性和民間性并存
東北揚琴流派的音樂是典型的東北音樂旋律,其主要來源是東北秧歌音樂,其特點是旋律這類型的作品主要有《秧歌》、《贊歌》、《翻身五更》等等。其中有很多作品是描寫自然風光,對大自然的模仿,如《海鷗》、《櫻花》》、《春天》、《驪山池影》等等。還有對人們生活場景的描述,如《秧歌》、《鬧花燈》、《春播》、《山村的節日》等作品。
(二)傳統性和現代性并存
早期的音樂作品創作以傳統技法居多,曲式結構單一,一般以單二部或三部曲式為主。旋律以音符級進為主,八度以內的跳進為輔相結合,旋律線條做較大幅度的跳進后音符走向以反方向級進解決,節奏遵循傳統的原則,重音在強拍上,音樂生動活潑、詼諧而歡快。
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在傳統的“吟、揉、滑、顫”四大技法上突破創新,演奏方法借鑒打擊樂的連奏法,作品中出現復調性雙聲部和半音階演奏,和聲性旋律更為豐富。例如劉寒力老師創作的《金翎思—滿鄉隨想》作品,在滿族音調的基礎上運用了大段的旋律點描式寫作手法、左竹法、二連手奏法,多變的調式調性,并配以多層次的大樂隊協奏演奏形式,使得樂曲既保留有傳統音樂音調,又富有現代音樂的氣息。
縱觀整個東北揚琴的音樂作品,雖然較其他流派而言數目較多,但是很多還是無法順應廣大聽眾的審美觀,能被眾人接受并廣為推廣的作品較少。追其原由,大部分的作品還停留在原來表達單一情感的傳統創作思維手法上,創新技法不多。曲式結構簡單,演奏形式單一,獨奏曲目居多,協奏、重奏的曲目少,和交響樂的協奏曲目更是沒有。到現階段為主,還沒有一本全面介紹和展示東北揚琴演奏技法和作品的教材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東北揚琴在整個社會的傳播和流傳。
揚琴在東北由一件伴奏樂器到發展為獨奏樂器,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代表性的風格流派,在中國揚琴乃至民族器樂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發展流派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謹記發展宗旨是:繼承傳統、創新現代、立足民族、放眼世界。在繼承和保留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要吸收其他兄弟姊妹樂器的精華,借鑒西方的創作手法,大膽創新實踐,為中國揚琴事業添磚加瓦,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東北揚琴的演奏技巧與發展》.張學生.[J]. 樂府新聲 1996
[2]《東北揚琴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劉寒力. [J] .中國音樂 1998
作者簡介:周珊(1982—),女,講師,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