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卓嘎(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管弦樂隊,西藏 拉薩 850000)
?
中國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探微
索朗卓嘎
(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管弦樂隊,西藏 拉薩 850000)
【摘要】本文將對小提琴發展歷史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深入探討具有中國特色小提琴演奏技法。
【關鍵詞】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漸深化,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其中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語言,成為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載體。小提琴起源于意大利,在明末清初時期傳入我國,經過多年的發展歷程,逐漸與中國特色文化融為一體,獲得了長足發展。因此加強對中國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能夠幫助學習者更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小提琴演奏技法。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來源于意大利,在演奏中,具有寬廣的音域、且音色曼妙,給人們別具一格的感受,對此小提琴具有“樂器之后”的美稱。明末清初時期,小提琴進入我國,多數作曲家為了迎合國人的藝術審美標準,將小提琴與中國文化進行融合,將中國民族文化與音樂元素有機整合到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且相對應的演奏技法也隨之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演奏者演奏的難度,所以要加強對技法的研究[1]。在我國,第一部小提琴作品就是《行路難》,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獲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多所音樂院校的專業課程。不同歷史時期,小提琴作品也呈現了多元化特點,如《苗嶺的早晨》、《翻身的牧童》等,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掌握小提琴作品演奏技法的前提需要了解作品的特點,以此來從整體上把握作品,更好地演奏出作品的神韻。
(一)了解作品特點
第一,意境美。小提琴作為一種特殊的樂器,其音樂強調旋律線型美、抑揚頓挫,同時兼顧節奏的自由表現,突破了任何規則的束縛,給欣賞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如陳剛先生改編的《苗嶺的早晨》,建立在白誠仁同名笛曲基礎之上,將苗族風情表達地淋漓盡致,拉近了人們與傳統民族文化之間的距離。不僅如此,引子部分,作者對節奏進行了相應的處理,融合了二胡的滑音技法,給人們創造了一種晨曦朝露、百鳥啼鳴的美好情境當中。
第二,民族特色。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對于小提琴作品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直接賦予了小提琴獨特的特點。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等,其中《梁祝》就是一個典型的作品,整個曲目曲式結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歌頌凄美的愛情故事,令人們沉醉其中。初步掌握了小提琴作品的特點后,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結構等。
(二)重視發音練習
右手是小提琴演奏的關鍵,良好的發音作為小提琴演奏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說,該種樂器在演奏時,其音色具有十分明顯的強弱變化。因此在演奏過程中,小提琴作品演奏音色強調的更多的是變化,特別是針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要結合作品風格、形式等方面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2]。對于初學者來說,應進行大量的練習,并經常欣賞民族樂器的演奏,領悟精髓,逐漸摸索到二者的最佳契合點,最終實現完美演奏的目標。
(三)巧妙使用滑音
在演奏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時,演奏者應認識到滑音使用的重要作用。作為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滑音主要考察的是演奏者的左手技巧,它是音樂之間的無極運動,也是區別中國與國外演奏技法不同的關鍵之處。在國外,演奏者演奏一般不會運用滑音,但在我國卻截然不同,滑音對于我國小提琴作品演奏十分重要,能夠將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細膩的情感表現出來。滑音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可以從方向、距離及速度三個要素入手。具體來說,就方向來說,可以采取上、下滑音等形式。針對距離元素而言,可以分為大小滑音形式。而速度則可以采取快滑、中滑及慢滑等方式進行演奏,同時在演奏時,加強對作品細微之處的處理,進而演奏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作品。
(四)合理把握揉音
我國小提琴音樂具有明顯的民族化特點,在揉音處理方面融合了二胡、板胡大量的民族樂器表現技巧。因此在作品演奏中,演奏者要向聽眾傳遞一種情感元素,簡單來說,就是采取大小揉音、延遲揉音等,促使其與運弓的力度能夠保持一致性,進而深入到欣賞者的內心當中,促使欣賞者能夠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豐富演奏者、聽眾的內心情感。
(五)綜合作品結構
我國小提琴作品具有特殊性特點,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能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等,最為關鍵的是音樂結構,按照音樂作品描述的情節,科學、合理安排演奏的進程,與我國戲曲情節結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演奏中綜合作品的結構,能夠幫助演奏者將作品的意境、情感充分展現出來[3]。另外,還需要加強中國與國外音樂作品之間差別的分析和研究,確保演奏者能夠掌握音高等技巧外,還能夠充分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而賦予作品不同的元素。
中國小提琴音樂建立在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基礎之上,是音樂藝術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演奏者要明確認識到小提琴音樂風格等元素在演奏中的重要性,并逐漸探索小提琴演奏在不同國家中的技法表現,加強學習和練習,兼顧整體和細節兩個部分,掌握樂曲的靈魂,并加強對小提琴演奏的傳承和創新,進而促進我國小提琴音樂逐漸與國際接軌,增強自身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韓梅,謝紅,段志敏.試論中國現代小提琴作品的風格以及演奏特征[J].大舞臺,2010,(06):113-114.
[2]陳習.試論中國小提琴演奏技法對中國民族樂器的借鑒與吸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95-102.
[3]何藝.中西器樂作品移植論談[J].黑河學院學報,2012,(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