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英(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
二人臺在音樂社會學視角下的發展
武 英
(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摘要】二人臺是一種貼近生活的表演形式,作為北方的流行戲曲形式,以豐富的地方、民族特色吸引著北方蒙漢人民,深受喜愛。近年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帶動藝術交流溝通的加深,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沖擊使二人臺發展受阻。本文通過音樂社會學視角下對二人臺的發展分析,希望尋求二人臺在當代社會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二人臺;音樂社會學;發展
課題項目:2013年2月份立項的內蒙古教育廳《城市二人臺的音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為:NJSY13231 。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經歷了深遠的社會變革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逐漸被人重視。但在對非遺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物質條件限制和思想觀念方面的限制都阻礙著非遺保護的順利展開。二人臺是一種貼近生活的表演形式,作為北方的流行戲曲形式,以豐富的地方、民族特色吸引著北方蒙漢人民,深受喜愛。2006年,國務院批準將二人臺列入國家非遺名錄,進而促進了二人臺的發展。但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面對大環境的不斷變化,二人臺的發展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二人臺是北方流行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也叫“二人班”。因演員多為一旦一丑演唱,成為“二人臺”。以山西當地的民歌吸收了內蒙古、陜北民歌的特點融合而成,地方色彩、民族色彩濃郁。在唱腔方面,二人臺專劇專曲,一曲一調,根據劇情需要變換快、中、慢三種三拍式速度。主要樂器是揚琴、笛子、四胡。在表演方面,二人臺分為對唱、帶鞭戲和硬碼戲,在舞蹈中融合了強烈的民族特色與地域特點,既有北方憨直熱烈的特點,又有草原粗獷遼闊的風格。此外,二人臺的服裝、化妝源自于晉劇,道具主要有霸王鞭、手絹、扇子等。地方戲曲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地方戲曲的發展堪憂,雖然國家有明文規定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但實際生活中的地方戲曲面臨逐漸消亡的威脅。二人臺的流行地區大多偏遠,交通不便對二人臺的傳播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沒有很好的市場機制與之對接、缺乏適合的傳承者,使越來越多的劇目隨著老藝術家的過世而失傳,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二人臺的發展造成阻滯。二人臺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情況和面臨的窘境,從二人臺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中,或許能找到觸類旁通的解決問題之法,對現代非遺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構建良好的運行機制
良好運行機制的構建是系統性的復雜工程,需要政府予以支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被充分重視和重點發展的二人臺,受到政府的多項優惠政策的扶持與促進。好政策還需要真落實,將政府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運用到二人臺的發展中,在政策指導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結合當代管理運營模式對二人臺的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經營,最大限度地挖掘二人臺的獨特魅力。例如:將二人臺演員組織起來,成立專門的演藝公司,從現代發展特點出發進行二人臺的現代化發展。或將商品市場規律結合二人臺共同發展,嚴格把控商品化的不良影響,在前期宣傳、中期運作、演出包裝上全面推進市場,參與激烈的競爭,以促進二人臺在競爭中的高速發展[1]。
(二)擴大傳播,發展聽眾
聽眾的數量是二人臺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手段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與更大的空間,傳統傳媒在藝術傳播過程中自然功不可沒,但新型傳媒的涌現打破了傳統傳媒的固化模式,將藝術信息的傳播真正帶入了多角度、多維度的方向快速發展。只有豐富的傳播方式進行宣傳,才能讓二人臺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納、喜歡,傳播方式和范圍直接影響著藝術形式的發展效果,這里的效果不僅僅是指聽眾的群體數量,更是包含著聽眾對二人臺喜愛程度的質量。聽眾的忠實度是二人臺發展的基礎性保障,也是重要的傳播渠道,以聽眾本身發自內心的喜愛作為二人臺的傳播途徑,能比任何宣傳模式都管用。[2]。
(三)將二人臺向專業化發展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二人臺的傳播、傳承過程需要有專業化、團隊化的組織與管理。不管是專業形式的,還是業余形式的團體,都應以觀眾培養作為首要目的,做好專業化團隊的建設,巧妙利用表演中的“明星效應”,帶動地方戲曲的快速穩步發展。從二人轉的發展不難看出,正是趙本山對二人轉“明星”的培養,才帶動了現今二人轉發展的如火如荼。明星效應的合理運用將帶來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3]。
(四)發展與保護并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逐漸被人重視的今天,發展與保護并重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對傳統曲目中各部分的整理、記錄、保存和使其充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共同協助著二人臺作為“活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十分有用。
因此,二人臺作為北方的民間戲曲,是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慷慨的饋贈,作為現代社會的支配者,我們贏充分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展,即要保留傳統中的深刻內涵,又要掌握開發和保護的范圍度量,以免造成過度開發和缺乏保護。通過這些辦法,相信能為二人臺在未來發展中提供有效的參考方法,能更好的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參照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穎.藝術人類學視角下的內蒙古二人臺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戰麗.音樂社會學視閾中的二人臺的發展[J].戲劇文學,2012, 04(01):117-120.
[3]劉曉文.內蒙古二人臺牌子曲音樂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武英(1964—),女,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師、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