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放(阜新民族藝術團, 遼寧 阜新 123100)
?
論阜新蒙古劇中的舞蹈表演
初 放
(阜新民族藝術團, 遼寧 阜新 123100)
【摘要】阜新蒙古劇誕生于解放初期的蒙古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阜新蒙古劇成為中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中國戲曲編委會認定阜新蒙古劇是中國新興的少數民族劇種,并寫進中國戲曲志,蒙古劇的出現,填補了蒙古族沒有戲曲劇種的空白,標志著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新發展。
【關鍵詞】阜新;蒙古劇
阜新蒙古劇是在蒙古貞短調民歌基礎上產生的,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包括歌、舞、扮、詩、騎、射等等。在解放初,阜新地區就形成了蒙古劇的雛形。阜蒙縣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鎮,是蒙古劇的發源地,1947——1949年,獲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間藝人編寫和排演了《慰問軍屬》短劇,把蒙古民歌“明月”作為劇中音樂的主旋律,加上對白、對唱、扮演等形式搬上舞臺,內容豐富多彩,這成為蒙古劇的胚胎。
1979年,黨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落實,佛寺、大板、大巴等鄉鎮相繼恢復了民間蒙古劇隊,蒙古劇又重新獲得了新生,蒙古劇從此進入了復興時期。這時期先后排演了《烏云其其格》等劇目,劇中的音樂、唱段及表演也趨于成熟,進入了發展階段。1983——1984年是蒙古劇發展的鼎盛時期,劇中的音樂除蒙古貞短調民歌之外,還運用了好來寶、書曲、民樂曲等等。優美的民間音樂形成了一個獨特民歌聯綴的戲劇音樂體類。語言上運用了蒙古族諺語、格言、成語、典故等民間文學的詞匯,創作上不局限于歷史題材和民歌故事題材,同時還大膽嘗試了新的反映現代農村改革的題材《尋驢記》、《買化肥》等等。
阜新蒙古劇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發展到現在,從它的音樂的創作上,樂隊的配置上,演員的表演上,戲劇的沖突上,已趨于完善。其中,最有影響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古劇《烏云其其格》參加縣、市、全國蒙古劇調演,曾三次獲得國家一級獎勵。
阜新蒙古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那么舞蹈表演對劇情的發展和氣氛烘托,以及人物的刻畫都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也是在阜新蒙古劇中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如,在蒙古劇《烏云其其格》第一場“喜堂從軍”中的婚禮場面,由16名身著蒙古族服飾的少女手捧潔白的哈達,跳起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哈達舞、盅碗舞,男女主人公也被這歡樂喜慶的場景所感染,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歡快而熱烈的雙人舞。那動聽的旋律、優美的舞姿深深的打動著婚禮現場的人們,人人參與其中,載歌載舞,形成了眾人共同祝福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頭偕老的幸福場景。使觀眾從視覺上感受到婚禮的喜慶和熱鬧,對烘托氣氛,表達人物幸福而喜悅的心情,顯得更加形象而直觀。再如,第四場,“悲喜交集”中,男主人翁興格爾扎布征戰沙場的場面,由16名身著鎧甲、手持弓箭、策馬揚鞭、奮勇殺敵的勇士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舞蹈采用了蒙古族舞蹈的馬步、騎、射、跳、轉及摔跤舞等技巧,表現在興格爾扎布率領下的士兵,英勇善戰、不畏難險,取得戰斗的最后勝利。這段舞蹈對于人物的刻畫,劇情的發展,戰爭場面的烘托,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從這點上來看,舞蹈在蒙古劇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它對于劇情的發展、場景的展現、人物的刻畫可以說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阜新蒙古劇的表演體系中,舞蹈的表現手法與音樂、唱段、對白,具有同等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舞蹈的襯托,演員的表演、劇目場景的展現及劇情的變化就不會達到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演出效果。它們相互襯托,相互聯系,為每一部劇目的精彩演出增添了無數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