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冉(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
幼兒古箏啟蒙教學法初探之《漁舟唱晚》
郭 冉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摘要】隨著幼兒古箏學習隊伍的不斷壯大,其中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尤其是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亟需進行研究和提高。我們要不斷結合當前幼兒古箏啟蒙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著重分析幼兒古箏啟蒙教育方法中的問題及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實踐與研究的基礎之上,制定詳細的幼兒古箏啟蒙教育教學法及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與路徑。
【關鍵詞】幼兒古箏啟蒙;教學法;《漁舟唱晚》
“一首動人的古箏曲作品,無不體現著一個永恒的主題:真、善、美。它能引起欣賞者心境和情感上的共鳴”, 其能在幼兒心智成長的初期提供情感體驗與思維訓練,并培養幼兒協調及思維拓展能力,在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同時為文藝素養奠基。而教學方式方法始終是啟蒙教育的靈魂與核心,我們應當結合低齡幼兒學習者的特點,采取更具靈活性、實際性、多樣性、綜合性的教育培養方式方法來協調幼兒古箏啟蒙教育。《漁舟唱晚》作為當下十分流行的傳統古箏樂曲之一,整個曲風活潑而富有情趣,在教學上所運用的方法也是全面而典型的。
就國內新形勢下幼兒古箏學習的現狀來看,針對低齡幼兒古箏學習者一直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柯達伊針對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的目標首先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最大限度的激發幼兒內在最原始的音樂天性,第二是對幼兒逐漸進行社會技能和平衡發展方面的培養。從人生長發育來講,“幼兒處在不斷的發育當中,大腦發育可以體現出智商、理解力、學習力的提高。” 而精細動作的鍛煉和協調發展不僅僅可以促進大腦發展還可以提升小腦的發育速度,古箏的學習與演奏則對幼兒早期的精細動作協調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不僅要以開發幼兒協調能力和思維拓展能力為目標,也要注重精細動作協調發展能力的培養,有目標的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并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發現,5至7歲的幼兒學習者是古箏啟蒙的最佳年齡,根據我們的培養目標,這個時期的幼兒學習者在接受模仿和理解領悟等能力上都已初試鋒芒,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前期必須十分有計劃和針對性的,根據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幼兒學習者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僅要有預先的方案設想與思路的構建,還要因材施教的針對學生性格的差異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根據不同的曲目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方式方法的思維構建。
在幼兒形成個體思維的成長道路上,我們應該對其初級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行一定的引導。學習古箏作為實施美育的一個良好開端,是幼兒成長發育啟蒙時期一種開發智力和提高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并能用不枯燥不乏味的方式讓其從小就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有所了解,這不僅從小就培養了其濃厚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推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因此,針對幼兒的個體特點并結合實踐經驗來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與思路,同時掌握隨機應變的方法策略在古箏教學中尤為重要。
(一)被淡忘的集體教學
在幼兒古箏教學計劃的安排上,大多機構現在提倡“一對一”式的教學模式,這樣單一的教學有很大的弊端,忽略了集體協作能力的培養以及互助意識認知的培養,有可能會出現高投入低產出,使得幼兒在有機會與他人進行合奏演出時欠缺配合能力而導致發揮失常,在演奏中以自我為中心并與他人產生極大的分歧,從而因反復多次的集體演出受挫削減幼兒學習者的自信心,產生習慣性焦慮怯場,對其今后的長遠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教學計劃中應該將小組集體課與“一對一”結合起來,即將針對教學與集體教學融合起來掃清教學死角,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
(二)被遺失的技情融合
表現力是一首樂曲的靈魂,樂曲的優美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演奏者的表現力,表演者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才會讓欣賞者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教學中不僅要讓低齡幼兒學習者真正的理解曲子的內在含義和所想表達的感情,還要讓其加入獨特的個人情感再表達出來,這種十分抽象的概念是低齡學習者比較難以感受到的,大多數的教師在幼兒古箏學習者進行教學時,常會遺失手指技法與感情表現的融合,在教學初期均以技法單獨練學做為開端,導致學生不能自然形成一種根據不同感情來調整個人情緒的習慣,這對于幼兒古箏啟蒙期的學習是極大的遺憾,不僅形成了幼兒古箏學習者們自然無意識的機械式演奏,也使其失去了對樂音的自然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學初期我們便要重視樂曲感情和技法的融合。
(三)被忽視的個體差異
教育學中曾提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特別對于幼兒啟蒙時期的古箏學習者來說,我們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反應程度與進步快慢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但這也往往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方面,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與認識的不足,很多時候在學生的快速入門時教師不能采用合理有效地教學方法,對引起學生最初興趣以及后期的提升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初期啟蒙時期錯誤的教學方法會形成惡性循環讓學生養成很多不良習慣,因此,針對資質存在差異的不同幼兒學習者,選取調整更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并引導幼兒學習者的自覺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
(四)被丟棄的課后反思
現今大多教師忽略了在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法方面的不斷完善,沒有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未建立定期的測試或演出,來檢驗學生是否將上課的內容完全掌握或在此之上有所發揮,在這種反思與小結過程長期缺失的情況下,教師便自然的形成了相對固定死板的授課模式,常忽略了課后的及時溝通與教學進度遲緩時的反思。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課后學生反饋的實際接受情況來不斷的調整教學策略,并時常注意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注意課后反饋與反思。
《漁舟唱晚》源于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 樂曲講生活中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歸的動人場景描繪的惟妙惟肖,引子開頭以優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隨后,以漁人歸為主題將材料逐層遞進,隨著回旋不斷的變化反復,在變幻的優美旋律圍繞下不斷呼應主題風格,將“唱晚”之趣表現的淋漓盡致。曲終時,“欲拒還迎”的旋律形成一個反復的循環圈,而且速度逐漸加快,不僅表現了漁民閑適自得愉悅滿足的感情還將白帆逐波、漁舟滿歸的情景描繪的栩栩如生。
(一)課程導入時的“情景式”教學法
在針對幼兒進行《漁舟唱晚》教學時導入部分一般采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模式,而在教學方法多采用“情境創設”法進行教學,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要盡量采用生動活潑的描述語言,并可以加入肢體動作的表現讓學生更能身臨其境,將情景教學法融入其中,如通過類似“吹著小曲的勤勞農夫抱著裝滿的捕魚桶走在海邊,臉上洋溢著笑容,陽光照著他額頭上的汗水閃閃發光......”等語言,像講故事一般的將幼兒學習者帶入情境中,讓其擁有畫面感并體會樂曲思想感情,先讓其有初步的的了解與感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后面的教學順利進程同時讓學生和教師都較為輕松。
(二)手指指法技能上的“聯繪式”教學法
在技能訓練之初,指法手型的基礎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多采用“聯想描繪法”來進行教授,由于幼兒學習者年齡偏小,其認知感尚未發育完全,他們的形象記憶力通常會比抽像記憶效率要更高,因此在手型指法的教授上我們也要讓其在腦海中生成一種影像,例如“將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形成一個圓圈并把剩下三個指頭放松垂下與,我們要一直保持我們的小手像一個小老虎嘴巴一樣圓圓的,這樣他才可以好好的吃到很多的食物,這樣才可以健康,不然就沒辦法勤勞的工作了哦,所以要記得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的叫做“虎口”(這是我們對其的專業術語)小指頭不要總要總跑出來工作哦,現在是大拇指和中指工作的時間哦。”如此這樣的語言,便可以很容易的灌輸給幼兒一些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
由于手法技能這一環節的練習通常比較枯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要不斷的給予鼓勵,使用如“非常好”、“你很棒”、“我覺得你可以做的更好”類似的語言給予鼓勵。利用幼兒學習者大多對老師的崇敬心理給予贊揚和獎勵,在大量的手指技法練習后還可獎勵小禮物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之中逐步的培養幼兒學習者對古箏的長期熱愛,將引導教學逐步加入自主教學,讓學生始終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指法技能。
(三)情感動作表現上的“模仿式”教學法
情感性是音樂審美的重要內容之一,沒有情感性的表達是不能更好把握樂曲整體曲風的,情感審美是演奏家內心深處的體現,表演中的情緒釋放及節奏變化都體現著一首樂曲的音樂性。而對幼兒學習者來說,直接的灌輸是達不到情感體驗效果的,在情感體驗的教學上因其的綜合性和立體性我們比較難從初期就讓幼兒學習者理解和接受,多是在模仿的狀態下進行的樂曲詮釋。因此,我們需要直接將曲目的思想感情告訴幼兒學習者,讓他表達一種怎樣的情緒,面部的表情和肢體的動作都可以表達相應的感情,我們稱之為“模仿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盡量用一些實際的表達告訴學生什么樣的情緒該如何表達,比如“農夫滿載而歸是不是很高興呢,那這一段的演奏我們要注意一板一眼的將節奏和強弱做適當的變化,動作也相應的靈活一些,身體可以前后的晃動并將頭輕點,臉上不能太僵硬哦,我們要把自己當成歡樂的漁夫,保持微笑哦。”分塊分段的去教授練習,在看似已經完整演奏的曲目面前幼兒會自然而生出惰性,這一階段對幼兒學習者和教師來說都需要極大的耐心,教師應不斷的將樂曲的教授方法進行改善,同時培養幼兒對于多種曲風把握的獨立性。
(四)感悟及想象力培養上的“評賞式”教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幼兒學習者為今后成為有創造力的開拓型人才,就要從啟蒙時期開始培養其豐富的想象力,在發揮想象力的同時去發展創造性思維。在幼兒學習者的感悟能力培養上,教師應該不斷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讓學生主動感悟樂曲所表達的情感,采用“評賞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欣賞之后對樂曲進行評價與賞析,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欣賞其他幼兒表演者的同時吸收其優點繼而發現自己的優勢,或播放動畫片及熱播電視劇中的片段讓學生看到真實的場景體會真實的表演,不斷的去修整理完善自己的演奏。由于幼兒學習者各自知識水平和欣賞視角不同,因此一首樂曲每個人都可以表現出自己的獨特韻味,在這之中不僅培養的了學生的創造性還會激活學生的個性表現,使其自身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
彈奏這曲《漁舟唱晚》時,幼兒學習者即使了解了樂曲表達的本意也不能在演奏中的以創新和表現,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的對其進行提問交談。例如“當你聽到這里時,你能不能給老師描述一下你想象到的畫面呢?你有沒有在動畫片或者電視劇中見到漁夫打漁的場景呢?他們是如何的樣子呢?你有沒有很向往自己也可以到大海邊呢?想象過自己吹著海風打了滿滿一筐魚的樣子沒有呢?”如此通過引導讓學生自主的去學會賞析一個曲目,不僅從內心對一個曲目有真正的了解,也能夠用語言去描述與表達,這樣能更好的提升個人感悟能力,并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和表達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與溝通能力,為提升綜合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發揮其想象,將樂曲加入自己的感情體會,形成獨特的風格,演奏出不同與他人的創新風格,最終將《漁舟唱晚》完美的呈現出來。
在幫助幼兒古箏學習者學習古箏時,教師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最重要的,同時,老師學生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教師在選取教學方法時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對家長學生做出共同引導,雙方積極的配合不僅可以快速的讓孩子提高對古箏的興趣,還能更好的提高學習古箏的效率和質量,進而真正的實現提升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將促進孩子們的德智體美發育和學習技能能力的提高這一目標落到實處,因此,我們應該在幼兒古箏啟蒙教育教學方法上不斷的鉆研,從幼兒思維現狀與教學問題出發不斷創新更適合幼兒啟蒙時期的古箏教育方法,使得幼兒在古箏學習啟蒙期擺脫學習興趣、教學計劃、能動培養、文化傳承四環節脫節的局面,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樂器不斷的發揚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于璐.古箏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3,2.
[2]周博.論古箏演奏對幼兒精細動作協調發展的促進作用[J].電子制作,2014.
[3]張景霞.淺談箏曲《漁舟唱晚》[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