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進(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43)
?
淺析抗戰大后方藝術發展特點
王 進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 400043)
【摘要】抗戰時期,在正確的抗戰文藝思想指導下,文藝工作者經過艱苦奮斗在諸多領域取得重大成就。通過對抗戰大后方戲劇、電影和音樂發展狀況的梳理,認識到盡管藝術形式不同,抗戰大后方文藝的發展與繁榮都具有共同的鮮明特點,即黨的領導是大后方抗戰文藝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創作多圍繞抗戰主題展開,這些文藝作品共同擔負起了宣傳抗戰、鼓舞抗戰的責任。 戲劇;電影;音樂;大后方
抗戰爆發后,文學、美術、戲劇、電影、音樂等進步文藝成為抗日救亡的重要內容。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文藝作品為武器,努力為抗日救亡吶喊、為揭露侵略罪行怒吼。經過戰時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抗戰文藝呈現出百花齊放、佳作倍出的態勢。過去,在對抗戰大后方的文藝研究中,學者多關注抗戰文學和抗戰美術,而對戲劇、電影、音樂等藝術形式關注相對較少。筆者通過對抗戰大后方戲劇、電影和音樂發展狀況的梳理,認識到盡管藝術形式不同,抗戰大后方文藝的發展與繁榮都具有共同的鮮明特點,即黨的領導是大后方抗戰文藝的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創作多圍繞抗戰主題展開,這些文藝作品共同擔負起了宣傳抗戰、鼓舞抗戰的責任。
戲劇強烈的感召力決定了其必然成為強有力的抗日宣傳武器。抗日戰爭時期,廣大民眾的文化水平十分有限,戲劇通俗易懂、最易為民眾接受的特點,使其成為動員抗戰最有效的藝術形式之一。戲劇工作者通過這種藝術形式鼓舞民眾、組織民眾,為動員民眾奮起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戲劇家田漢所說:“抗戰以前,戲劇盡了推動抗戰的作用,抗戰開始以后,戲劇盡了支持抗戰鼓動抗戰的作用”。
抗戰初期,戰時戲劇人創作了大量以抗戰為主題的作品,還拓寬了戲劇表演形式,從大劇場、大舞臺走向了街頭、農村,甚至硝煙四起的戰場,獨幕劇、街頭劇、活報劇等一批形式豐富的戲劇在大江南北上演。其中,被戲劇屆稱為“好一計鞭子”的《三江好》《最后一計》《放下你的鞭子》,是當時演出最廣、影響最大的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是劇作家田漢改編的獨幕劇,講述一對從東北淪陷區逃出來的父女的流亡生活。該劇通過精巧的設計與戲劇沖突,淋漓盡致地揭露了侵略者給東北人民帶來的災難,也向觀眾講述了唯有團結抗日才有生路的道理。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迫于各方阻撓,抗戰戲劇的創作陷入困境。以夏衍、宋之的、郭沫若為代表的劇作家頑強抗爭,仍創作出《一年間》《霧重慶》《屈原》等卓越作品。夏衍的《一年間》以普通家庭一年間的遭遇為線索,展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刻變化。《霧重慶》是劇作家宋之的的代表作,劇本講述了一群流亡青年在山城掙扎著求生,在黑暗現實的侵蝕下走向腐朽和毀滅的故事。宋之的以冷峻的筆法,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面。《屈原》是郭沫若創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該劇戲劇沖突強烈,情節富有張力,刻畫的人物形象豐滿、傳神,雖是歷史劇,矛頭卻直指現實,高度濃縮了當時部分國人的面貌和心態。1942年4月初在重慶公演后,轟動了山城,連續演出21場,引得萬人空巷。這些精彩的戰時戲劇對推動抗戰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電影業還處在艱辛的起步階段。盡管制作電影的條件十分艱難,但戰時電影人仍圍繞宣傳抗戰這一主題制作了不少影片。中國電影制片廠的前身是漢口攝影場,成立于武漢,武漢失守后,遷往重慶。在抗戰大后方,一批卓越的電影人先后制作了《保家鄉》《好丈夫》《勝利進行曲》等影片。影片《保家鄉》的誕生是電影人得知南京大屠殺后發出的怒吼。何非光看過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日文畫冊和新聞報道后,怒火焚心,創作了《保家鄉》劇本,并親自導演了這個講述日軍在淪陷區施暴,我國軍民拼死搏斗的故事。何非光不僅大膽嘗試新穎的拍攝手法,還用紀實手法拍攝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行。在抗戰時期,中國電影制片廠制作的以《保家鄉》為代表的影片用較新穎的電影手法,呈現了中華兒女英勇抗戰的光輝事跡,表現出對侵略者的國仇家恨,對鼓舞和動員廣大民眾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1933年,中央電影攝影場創立于南京,抗日戰爭爆發初期,就拍攝了一部抗戰紀錄片《盧溝橋事變》。南京陷落后,經過在蕪湖的短暫停留,最終于1938年遷到重慶。優秀抗戰電影《中華兒女》,是中央電影攝影場遷入重慶后制作的電影中的典型代表。從片名,就可以讀出影片具有強烈的民族情懷。《中華兒女》分為序幕和四個小故事,序幕呈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四個故事分別以農民、公務員、青年知識分子、青年游擊隊長等為主要人物,展現不同身份的中華兒女在共同的民族危難背景下的故事和選擇。他們雖然出身不同、身份不同,卻最終走向了同樣的道路——投身抗戰。抗戰時期,我國電影業的發展得益于廣大電影人舍生忘死的奮斗精神。電影人或者深入槍林彈雨的抗戰前線,或者投身偏遠的山林、邊疆,或者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用手中的攝像機謳歌抗戰、揭露侵略暴行,
音樂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抗戰音樂創作、演出十分活躍,也誕生了諸如“新音樂社”和《新音樂》等優秀的抗戰音樂團體和音樂雜志。它們推出了一批以堅持抗戰、反對侵略為題材的優秀音樂作品,為抗戰發出了強有力的怒吼。
1939年10月,許多分散在昆明、桂林等地的音樂工作者自覺組建新音樂社團,以“新音樂”為旗幟,開展工作。首先,出版進步音樂書刊、發表進步音樂作品。《新音樂》《音樂報》等十幾種報刊在抗戰時期辦得有聲有色;重慶《新華日報》的《時代音樂》、桂林《救亡日報》的《音樂陣線》等報紙的音樂專刊、專欄為進步音樂作品的發表提供了廣闊平臺。其次,組織進步音樂演出。社團音樂家在當時十分緊張的政治氣氛下,仍堅持組織歌唱團體和演奏團體演出抗戰音樂,如1941年初,組織重慶業余合唱團公演《黃河大合唱》。再次,開展形式豐富的音樂教育。為培養和輔導進步音樂工作者,新音樂社團曾多次開辦短期的講習會、培訓班,通過開展面向社會的音樂教育,吸引和團結了許多音樂工作者,也培養了一批音樂骨干和人才,為抗戰音樂的繁榮做出貢獻。
對于大后方音樂工作者的斗爭,周恩來和南方局給予了許多關懷和鼓勵。1939年,周恩來聽了由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后十分振奮,親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這既是對冼星海的高度褒獎,也為廣大身處大后方的音樂工作者指明了前進方向,激勵他們推動全民抗戰。1938年12月,音樂家張曙前往桂林開展抗日救亡音樂活動。他到桂林后,便不顧旅途辛勞,立馬投身工作。當時,桂林屢遭日軍轟炸,空襲警報讓人人心惶惶。雖然工作環境危機四伏,但她仍滿懷熱情組織“桂林反轟炸歌詠大會”。抗日歌曲在桂林傳唱,嘹亮的歌聲在大街小巷響起,安撫了桂林人民的情緒,也激發了他們堅定抗日的斗爭。到桂林一周后,張曙不幸犧牲在日軍飛機轟炸中。在短短的一周時間里,他就創作《負傷戰士歌》《難民戰歌》等作品。“誰不愛國?誰不愛家?誰沒有熱血?誰愿意做牛馬?我們要報仇,我們忍不下。”中華兒女誓死抗日的決心在《負傷戰士歌》的歌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張曙犧牲后,桂林、重慶等地紛紛舉行追悼紀念大會,周恩來在追悼紀念會上對張曙的事跡作出高度評價,稱他的“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張曙是廣大抗戰大后方音樂工作者中的一位,他們的音樂生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戰火中磨礪出非凡的音樂才能,用卓越的音樂作品推動了全面抗戰和抗戰文藝的繁榮。
無論是戰時戲劇、戰時電影還是戰時音樂,大后方抗戰文藝的發展與繁榮都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首先,黨的領導是大后方抗戰文藝的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民族危亡時刻,在國土淪喪、山河破碎的危難之際,我黨毅然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重心。我黨發出的全民團結抗戰的號召,堅持持久戰的號召和為了抗戰勝利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號召,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對于抗戰大后方文藝的領導,我黨一方面十分重視,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對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均十分重視,在不同場合,利用多種形式多文藝工作者工作作出指示,鼓勵文藝工作者頑強斗爭;另一方面注意方式方法,在大后方特殊的環境中,對文藝發展并沒有強行干預,而是善于利用思想引導。以大后方戰時戲劇為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秘密黨組織通過公開出版物,為進步戲劇的展演提供輿論支持,對戲劇人的思想給予指導,對他們的工作也提出明確要求,如《新華日報》曾大篇幅刊登相關社論、短評、通訊報道等文章幾十篇,南方局領導成員發表文章傳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導戲劇家工作。
其次,創作多圍繞抗戰主題展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自古至今富有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也是動員、鼓舞中華兒女團結協作的強大力量。在祖國危難時刻,戰斗在大后方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團結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擔負起宣傳抗日救亡的重任。由于廣大大后方文藝工作者精心耕耘、堅持創作,使得一批具有很高藝術性的佳作得以誕生。文藝工作者在舞臺上高歌、在街頭吶喊、在攝像機前演繹,唱出了一首首愛國心聲,喊出了一句句愛國熱情,攥緊了抗日救亡的拳頭,迸發出對侵略者的恨和對偉大祖國深深的愛。
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研究抗戰時期大后方文藝發展規律,總結過去先進的經驗,努力發揚黨領導的文藝工作的優良傳統,十分必要,且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