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磊(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山東 威海 264200)
?
文革時期的竹笛音樂初探
郝 磊
(山東大學(威海)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山東 威海 264200)
【摘要】中國竹笛音樂在二十世紀到達黃金時期,在此期間根據南北的不同風格作為竹笛音樂劃分的依據,分為南北兩大派系,在此基礎上通過不斷地交融和相互學習發展,涌現出了大批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大量的優秀作品。直到現在,有很多優秀作品仍然頻繁的在舞臺上出現。在當時的政治和政策大背景下,所有的作品必須為其服務,因此很少有能反映人民思想和苦難歲月的作品。不僅如此,由于文革的影響,民族器樂的發展受到摧殘,許多民族音樂家受到迫害,不少優秀的民族器樂作品遭到批判。這時,比較適合當時政治要求的代表作品有魏顯忠的《揚鞭催馬運糧忙》、陸金山的《公社社員運糧忙》、簡廣義的《牧民新歌》等。
【關鍵詞】文革;音樂藝術;政治背景;竹笛
很多時候,音樂是在為政治服務的,“文革”時期就是這樣一個代表,當時的音樂藝術創作可以說是把音樂捆綁在政治上。自古以來,音樂與社會的關系就非常的密切。音樂藝術的獨特價值決定了其在社會構建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一種審美的靈魂,音樂以一個微妙的力量影響和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也以它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支撐音樂藝術發展。
但是藝術的創作過程有其獨特的方式,藝術家不可能一門心思只服從政治,而不考慮藝術創造來完成作品。所有音樂作品都有音樂家的才華,音樂家的審美觀點貫穿其中,同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應用于傳統文化當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們在崇拜大自然的同時又要注重我們人自身心靈的體會,而這種人心對大自然的感悟和交流正是音樂產生的源泉,我們不妨拋開技術層面來重新審視音樂藝術,我們就會發現音樂作品就是一面鏡子,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和情感。
許多藝術家的眼中,在這段充滿夢魘的“文革”時期,片面強調藝術創作中“政治功利性”,突出“文藝為政治服務、文藝為工農兵服務”;以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音樂風格上則以“響、硬、快”為特征,是在當時文藝體制下出現的、完全服務和體現“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政治意圖的文藝創作風潮。
在這個階級創作出來的笛子曲相對于“文革”的前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主題逐漸新穎,內容更加豐富,創作主題除蒼勁有力的“歌頌”外,又不乏開始出現生動優美的“描繪”態勢。魏顯忠創作的《揚鞭催馬運量忙》,描述了馬蹄聲,車輪聲,把豐收的喜悅表現的惟妙惟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此曲以后,此曲立刻傳遍了祖國的各個省份,國內幾十家出版社爭相發行了此曲總譜幾十萬冊。這首樂曲的巨大成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當時文藝創作的主題符合為“工農兵”服務的政治需求,貼近生活,反映時代,符合“文革”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對作品的政治要求。劉富榮的《帕米爾的春天》(1970)、趙越超的《家鄉的春天》(1971),俞遜發改編的《收割》(1973)等都是這個時期人盡皆知的代表作品。樂曲《帕米爾的春天》描繪了帕米爾高原生機盎然,壯麗遼闊的風光,展現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自有愉悅的生活場景,和身在社會主義懷抱中的幸福心情。曲調由干凈、明亮開始逐漸過渡的更加明快、柔美、流暢和抒情,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此時的音樂藝術創作也開始有了微妙的轉型。
音樂是由旋律、節拍、調式構成的,笛子曲也不例外,除了具備這些作為音樂作品最基本的因素之外,作為一種單旋律的樂器,竹笛還有著自己的優勢存在,其優勢包括歌唱性、通俗性和即興性。竹笛的性能是非常豐富的,可以演奏悠長、響亮的旋律,和粗獷、廣泛的情感表現,同時還可以演奏婉轉、歡快的舞蹈音樂。梆笛音色明亮,擅長表現剛強、簡樸、明快的音樂,北方色彩濃郁。曲笛長于梆笛,善于表現悠揚委婉的曲調,江南韻味醇厚。由于笛子具備這些特征,日后其獨奏曲的產生、并且以獨走形式登上舞臺從而被廣泛傳承,慢慢又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無論哪種音樂藝術形式,都是以民族民間曲調為作品的創作素材,“文革”時期的竹笛音樂也不例外。“文革”時期的竹笛音樂作品多以各地民歌、戲曲等為創作主題,并賦予新的內容創作而成。
民歌,是我國人民在勞動中創作的一種音樂體裁,它們多以歌唱勞動、生活、愛情、風俗為主要內容。民歌又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切民族音樂體裁的的基石。自古以來,笛子曲與民歌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幾乎所有的笛曲都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笛子作品中的江南絲竹曲牌和河北、東北地區的“吹歌”等都直接承用了民歌的曲調,為當時的民樂創作也注入了一些新鮮的血液,在內容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例如曾永清的《草原巡邏兵》,是用蒙古族長調作為樂曲的主要素材,展現了騎兵在大草原上保衛家園的英勇形象;二人臺樂曲《走西口》中,則表達了背井離鄉、生離死別之情;《牧民新歌》短短幾句引子就能勾勒出一幅清新、遼闊的草原美景;曲祥老師在1976年統過對山東民歌的體會而創作的《沂河歡歌》;曾永清取材于河北定縣秧歌、老調于“文革”期間創作了笛子曲《麥收》;高明以陜北信天游為基調創作的《陜北好》等等。
與此同時,在“文革”這一打的政治歷史背景下,當時的一些社會事件也是當時笛曲創作的重要素材。①廣大笛子工作者抓住了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以這些社會時間為素材進行了笛曲創作。如1974年2月蔡敬民以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為題材創作了笛子曲《下鄉》。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竹笛音樂的大量作品在今天仍然是非常活躍的,更重要的是喜歡竹笛的人越來越多,有許多經典笛子獨奏曲,甚至民族器樂作品,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音樂篇章。很少人在現有文章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人們更多的關注于“文化大革命”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待這段發生在中國的歷史。“文革”對人民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研究對政治、文化、歷史一直持否認態度的這一時期的藝術現象,這本身就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艱巨任務。
注釋:
①韋建斌.簡述“文革”時期笛子獨奏曲的創作[J].人民音樂,2011年12月.